商丘的起源(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商朝一开始将都城建在河南省商丘市,而甲骨文是商朝的通用文字。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先后经历了三次发掘,其中被挖掘出来的甲骨多达25000片左右,为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

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商朝一开始将都城建在河南省商丘市,而甲骨文是商朝的通用文字。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先后经历了三次发掘,其中被挖掘出来的甲骨多达25000片左右,为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商朝一开始将都城建在河南省商丘市,甲骨文其实是商朝的通用文字。但是到了盘庚时期,商朝都城被迁至河南省安阳市,并且在安阳市建都长达273年之久,而安阳市的简称为殷,所以后时将商朝称为“殷”或“殷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先后经历了三次发掘,第一次在1936年6月12日,发掘出带字甲骨17096片。第二次在1973年,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而第三次是1991年,在一个仅2㎡的小坑内发掘出1583pain甲骨,带字甲骨有579片。

甲骨文因为镌刻或书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是殷商时期通用的文字。殷商时期主要有三大特色,分别是信史、饮酒和敬鬼神,而甲骨文很好的将这些内容保存与龟甲或兽骨上,为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甲骨文中的商丘

甲骨文中的商丘

作者:盛朝新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商丘的记载,这些珍贵的资料第一次揭开了商丘在商朝的历史秘密,使我们看到了殷商文化的本源,也验证了先秦古籍中商丘为商族源流地的记载,这对于认识并确定商丘为殷商之源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中涉及到商丘的卜辞有商、丘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对于这些地名是否能全部确指商丘,研究专家多有争议。清末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卜辞中的商、中商、大邑商是商丘。他在其著作《殷历谱》中说:“卜辞中的‘商’即今河南商丘县,又称为‘大邑商’”,“‘大邑商’、‘中商’含有中央的意思,是殷人以其故都所在地商丘为中央。”日本著名学者岛邦男在《殷墟卜辞研究》中认为:“卜辞中的‘商’、‘中商’、‘丘商’、‘大邑商’都是同一个地方,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史学大家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商,在今河南商丘县,商朝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著名学者钟伯生在《殷商卜辞地理论丛》中指出:“甲骨文第一期卜辞中的‘商’、‘丘商’,第二期卜辞中的‘商’,第三、四期卜辞中的‘商’、‘大邑商’,第五期卜辞中的‘大邑商’、‘天邑商’和一部分‘商’都在今河南商丘。”“商的称谓,在卜辞中代表两个地望,一是商丘,二是安阳殷墟。”著名学者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论证:“卜辞中的‘商’、‘丘商’、‘兹商’都是指商丘”,“单称‘商’的,自武丁以来的卜辞都常出现。‘商’,就是商丘,其证有二,一是武丁卜辞两次记载祭于‘丘商’,而同版卜辞又有‘兹商’之称,‘丘商’应是商丘,而‘兹商’是指这个商,即谓‘丘商’,亦即商丘。二是乙辛卜辞记伐人方,自大邑商东南行,先经‘商’而后‘亳’,亳在今商丘城东南谷熟集一带,则商当在商丘县一带。”

从涉及到商丘的卜辞来看,有商王“告于大邑商”、“归于商”、“田于商”、“在于商”、“步于商”、“祭于商”、‘王入商’、‘至于商’、‘在商贞’和“商受年”等等,内容有商王在商丘的祭祀、军事活动、田猎、居住、祈祷仪式、占卜等等,可以说即有重大活动,又有日常生活,几乎可以构成商王在商丘的简单年谱。特别是武丁时期,商王两次祭祀于商丘,这充分显示了商丘在商朝的重要地位。《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比战争还重要。商丘是卜辞中记载的唯一的商王两次祭祀的地方,据学者推测商王在商丘的祭祀可能与宗庙有关。这里是商族的发源地,商族的祖社应该在商丘。《左传》记载的桑林之社在商丘,《史记》记载的闻名天下的宋太丘社也在商丘,这些社可能与商族的祖社祭祀有关。

卜辞显示,商丘是武丁时期一处重要的农业基地,而且这里成为妇妌的田邑。妇妌又称妇井或妌,妇井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曾主持祭祀等活动,地位非常显赫。但是妇井最突出的活动是在农业方面,目前卜辞发现有关妇井农业活动的记载将近40例,而这些农业活动都是在“丘商”即商丘进行的。根据《甲骨文合集》的记载,妇井在商丘的农业活动有“受年”、“受黍年”,妇井“往黍”、“田雚”等等,根据《商代地理与方国》的考证,特别重要的卜辞有以下两例:一是“口口卜,贞妇妌呼黍于丘商..........”,二是“辛丑卜,贞妇井呼黍丘商..........”。诸多妇井在丘商农业活动的卜辞表明,妇井在管理着商丘一带的农业,这里是商代最为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属于商王的核心耕作区。当时商丘尚没有河患,这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润,降雨丰沛,风调雨顺,土地平坦,易于耕作,河流、湖泊众多,便于灌溉,河网密布,交通发达。商王非常重视商丘的农业生产,将商丘作为王室的重要直属田邑,由王后妇井直接主管,这在甲骨文的有关记载中尚属首例,反映出当时商丘地位的重要性。

商朝末年,帝辛率军征伐东夷,从安阳殷都向东南行进,沿途经过了不少地方,在卜辞中均有记载。其中有经过商丘而且占卜的卜辞:“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商王在商丘占卜下一个到达地点亳的吉凶情况。董作宾说:“商与亳相近,商是商丘,亳则是谷熟南亳”(见《殷历谱》),陈梦家说:“如此推定商为商丘,这是正确的”(见《殷墟卜辞综述》)。该卜辞中,商丘与南亳的距离以及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都是完全符合的。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谷熟亳地的见证,是南亳在先秦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据陈梦家根据卜辞考证,商王东征是沿着睢水东南行进的,商丘在睢水北岸,南亳在睢水南岸。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商王征人方路程可分为五段,其中“第三段由商丘至亳,由亳至黍,来回当沿睢水两岸”,“第四段自黍至攸或由攸回黍,回程很明显的沿睢水两岸。”卜辞显示,商王征人方来回皆经过睢水是无可置疑的。根据卜辞的记载,商王征人方到达商丘至亳后并没有立即继续行走,从卜辞所记的天干地支看,商王在商、亳之间停留了约一旬的时间,据推测这可能与商王在此整修与备战有关,可能在此招募士兵、准备粮草、训练、休息,商亳之地成为镇抚东夷或淮泗诸夷的重要战略要地,商丘是商朝东南的水路交通中心,是商代晚期镇守东南的最为重要的城市。

作者系商丘市殷商文化研究会会员

商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运用考古学、地理学、天文学论证“商”和“亳”均在商丘境内

我们讨论亳出自哪里,就要先确定商族的来源。因为“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找到先王居住的地方,就找到了亳的归属。

先来科普一下考古文化,夏之前至夏初,大约是龙山文化。夏时期,同存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这时期相当于先商时期。商早期,大约是二里岗文化。然后到商末期发展为殷墟文化。

豫东地区的文化序列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岳石文化主要分布在东部,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在西部。豫东的龙山文化文化为东夷文化,起源于山东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但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商族被认为出自东夷族,崇拜鸟图腾,商族的迁徙路线可以推测为,由山东的东夷族分离出来,来到商丘定居,先是发展出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后发展出独有的岳石文化安邱堌堆类型,再向西发展为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最后在郑州发展为二里岗文化南关外类型。

郑亳说的学者认为郑州商城的二里岗文化起源于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把豫北冀南作为商族的起源地,“汤从先王居”,亳不在豫北冀南,而在郑州,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最早只追溯到二里头文化3、4段,跟最早的先商时期还差很远,而且此处文化发展水平较低,远没有同时期的豫东岳石文化发达,试想相土乘马,王亥服牛,先商时期商族发展水平相当高,怎么可能会是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

最新研究表明,二里岗文化南关外类型已经排除是下七垣文化。学者根据陶器的演变,得出二里岗文化南关外类型是由岳石文化安邱堌堆类型发展而来。甲骨文中“东”“西”代表含义为包裹、货物,后来才代表含义为方向,先商族人要去夏朝首都以物易物,表示为买卖“东西”,说明先商位于夏朝首都东侧或西侧,不可能是北侧,也就不会是起源于豫北冀南。

综上,根据文化的具体器物,如陶器的形态、绳纹、材料、工艺,墓葬的形态,建筑的形态等等,可以推断出文化的演变过程,由于这些资料太过冗长,这里不在赘述(文章后面附有商丘地区遗址分布图)。豫东地区不论是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都可以确定是先商文化的发源地。自然而然是亳的所在地。

三亳说始见《尚书·立政》“夷微卢丞,三亳阪尹。”说明周时期已经有了三亳的说法,并不是西晋皇甫谧的首创。西晋皇甫谧又说出了三亳的位置“三亳,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唐朝《括地志》更是给出南亳的具体位置“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唐代一里相当于531米,三十五里相当于18.6公里,以谷熟为圆心,18.6公里为半径作圆,西南方向的路径处于坞墙与高辛之间的区域,由于现代化活动的破坏,地表很难看出什么端倪。幸好有1960年代的卫星地图,可以发现坞墙一带的地表却有异常,推测为疑似南亳故城。

皇甫谧为西晋时期著名学者,生于215年,卒于282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陪葬于魏襄王的墓葬,于279年被盗墓贼所盗。原始本的竹书纪年已经失传,留存至今的古本和今本都是后人重新收集整理。

竹书纪年发现于河南新乡,当时西晋都城为洛阳,皇甫谧居住在洛阳附近的新安,他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完全有可能看到原始本的竹书纪年,他由此提出了三亳的位置。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其中《尹至》篇描述商汤灭亡夏桀的故事。

【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这段说的意思是伊尹一个人从夏都赶到亳,告诉商汤关于夏都的消息。伊尹在路上花了10天时间。商丘的疑似南亳距离夏都二里头直线距离280公里,相当于每天走了28公里,古时道路崎岖,那时地形还是丘陵地带,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郑州商城距离夏都二里头直线距离90公里,不可能花了10天才赶到亳,所以郑亳的说法不可信。

【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曷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这段说的意思是夏有征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夏民众说都是我们自己招的祸,都说东方的征兆怎么还不显现,让我们怎么办。夏民众殷切盼望东方的商汤解放他们,于是商汤与伊尹盟誓灭夏。

【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有的学者认为是从夏都的西边攻打夏都,战胜夏。这样一来,亳就是位于夏都的西边,跟商丘位置相反。我不这么认为,通篇文章都是描写商汤与伊尹在亳的对话,所以“自西”的主体是亳,应该是从亳向西攻打夏都,而且夏都被称作西邑,文章的主体是商人,商人这么称呼,说明夏都在亳的西面。

以上关于亳的著述都是后人的文章,我们来看看商人自己在甲骨文中所描写的亳。

(《合集》36567)

??王卜,在商,贞:今〔日〕步于亳,亡灾?

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步〕于【工隹】,亡灾?

乙卯王卜,在【工隹】,贞:今日步于【鬲丑】,亡灾?

【工隹】下文写作鸿,【鬲丑】下文写作融。

这段卜辞是商纣王征讨人方的卜辞,主要是占卜行军过程的吉凶。其中透漏出一个非常重要信息,从商到亳的行军为一天的时间。使用地图工具测量,宋国故城到疑似南亳为20公里,符合一天行军的路程。

“舍”是春秋军事术语。部队行军一天后的宿营地和出发地点之间的路程就是“舍”。春秋军队的行军速度是每天30里,先秦一里合415米,相当于12.45公里。著名的退避三舍就是说军队退后90里。商代军队负重比春秋时期轻,因而从商到亳一天的距离差不多可以达到20公里。

这张卜辞表是由wangrey2制作,卜辞详细描述了商纣王征讨人方的作战过程,第一天,从商出发,去往亳;第二天,从亳出发,去往鸿;第三天,从鸿出发,去往融;第四天,在融停留一天;第五天,从融出发,去往桑;在桑停留几天;从桑出发,去往霍;从霍出发,去往危;从危出发,去往攸。

再简单地说,就是:从“商”到“攸”顶多7天路程,按照商代一日行军20公里算,“商”到“攸”的距离应该在140公里左右,攸在宿州一带,测量地图可知,宿州距离商丘150公里左右,比较相吻合,而安阳直线距离宿州360公里,大大超出了行程。

在征人方的卜辞中,商纣王行军的过程中,在“商”邑至少停留了12天,这一来说明商邑很大,很富裕,商军在此停留,一是为了补充粮草,二来也可能是祭祀先商时期在此活动的先祖。

宋国故城为东周所建,古代城池一般建在原城的基址之上,考古发掘时,由于城墙深入地下10多米,地下水涌冒,没有再往下发掘。假设商朝时期,城池也和宋国故城这般大小,完全可以被称作“大邑商”。

从图中城池的大小可以推断它们的发展过程,汤居南亳,灭亡夏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夏都二里头旁边建立了西亳,既偃师商城,由于是新建,城池略小,后来又迁都到隞,既郑州商城,城池变大,商中期时,迁都到洹北商城,城池进一步扩大,商末期时,迁都殷墟,城池到达鼎盛阶段。

地图工具测量 略有误差

宋国故城 10.2平方公里

疑似南亳 3.4平方公里

偃师商城 1.7平方公里

郑州商城 3.1平方公里

郑州商城城郭 14.8平方公里

小双桥遗址 1.8平方公里

洹北商城 5.3平方公里

殷墟范围 16.5平方公里

二里头范围 2.6平方公里

二里头宫城 0.1平方公里

盘龙城遗址 0.1平方公里

宋国故城城址外圆内方,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周长12985米,占地面积10.2平方千米,距地表最浅处不到1米。墙宽12-15米。

郑州商城外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一期,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二期,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使用地图工具测量,城郭范围大约15平方千米,不知道25是怎么算的),少部分学者认为此是“汤始居亳”的亳都。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是一处大型商代都邑遗址,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较早阶段。遗址规模较大,占地约4平方公里(有误,实际测量约1.8平方公里)。

偃师商城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都邑级遗址,为商汤灭夏后所都,商代西亳城的遗址,夏商文化界标,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其始建年代被推定为约公元前1600年;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则这座城址由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洹北商城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略晚于洛阳偃师商城及郑州商城的早商文化,早于传统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这处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

中国古代天文学相当发达,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观天象成为皇家专属之前,普通人都可以夜观天象。古人以月亮的周期变化确定月份,既阴历,根据冬至所在月的差别,分为夏历、殷历、周历。古人以大火星(心宿二)的变化确定每年的开始和四季分界,后来又创立十二星次,既把黄道分为12份,以太阳在星次上面的移动来确定四季,以岁(木星)在星次上面的移动来纪年,然后又发展为二十八星宿,再后来又创立二十四节气,可以更精确的确定年首和四季。

古人在汉朝以前,还不知道岁差的概念,由于岁差的影响,古时的天象跟现在大大不同,由此可以判定古时天象的大概年代。岁差是受地球自转轴的影响,导致春分点每70.58年沿黄道向西移动1度。

《汉书·律历志》记载“星纪,日至其初为大雪,至其中为冬至。”星纪包含大雪、冬至2个节气。如图表所示,如果按现在冬至算的话,应是大火包含大雪冬至,跟古书记载不同。只有在BC1500±200的时候,星纪才能包含大雪冬至。由此推断,星次和节气应该在夏末商初时期已经建立,汉代的书籍还是按以前的记载。

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天上的十二星次、二十八星宿对应着当时诸侯国,分野对应关系一般不会改变,就算是灭国了,仍由在这个地方的后世政权继承这个星宿。由于汉时期,中国版图扩大,分野略有调整。例如实沈星次、觜参星宿由魏晋(山西南部)变到了益州(四川)。

十二分野肯定不是一下就创立,因为星宿在地上的排列完全不是按天上的顺序,应是某地以前跟某个星宿有联系,后世才把这个地方归类为某星宿。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周朝建立的时候,在BC1046的时候,木星运行在鹑火星次,所以鹑火星次就代表了周的分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高辛氏有二子,大的叫阏伯,二的叫实沈。他们原来一起住在旷野里,整天打架,互相征伐。帝喾没有办法,只好把阏伯迁于商丘,让他管理东方的那颗大火星(心宿二),也叫辰星、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今山西太原),去管理参星。从此,兄弟二人各居一方,永不能相见了。这颗商星和参星位于天文学上的黄道的东西两端。每当商星从东方升起,参星已没于西方的地平线下;而当参星从东方升起,商星也没于西方地平线下,二星在天空中绝不会同时出现,所以就有了“参商离别”的故事。

从分野地图看到,实沈星次、参星宿正是山西南部的分野,也既是实沈迁徙的地方。而大火星次、心星宿正是商丘的分野,也既是阏伯迁徙的地方。说明先商的起源就是在商丘,以后的宋国正是继承先商的分野,也是商遗民回到他们的故土居住的地方。商丘宋国故城旁边,现在还保存有阏伯的观星台,据文物部门的勘探,证明它是东周时期堆上的夯土台。

著名的成语“荧惑守心”就是说的一种天象,这种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灾。荧惑是八大行星中的火星,心就是心宿,意思火星进入了心宿的范围。心宿是宋的分野,当时的帝王是周,如果是帝王有灾,应该是火星进入周星宿的范围。这说明荧惑守心描述的是商时期,心宿代表位于商丘的商帝王,进一步印证商起源于商丘。

有些人总说商丘没有商朝以前的遗址,根本不是商朝兴起之地。然而商丘的商朝以前的遗址星罗棋布,并不是古文化的不毛之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下七垣文化、早商文化等,在商丘境内均有发现。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商丘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南部区域,这是因为离黄河故道稍远的缘故,而且商丘遗址的名字大多带岗或堌堆,说明这些被发现的遗址原来是高地,才幸免于被黄河泛滥淹没,而商丘别的地方就没这么幸运了,商丘的历史就这么被淹没在几十米的黄土之下。

延伸阅读(点击跳转)

商丘老照片

商丘老地图

商丘地形图

商丘百年彩照

商丘文物地图

商丘遗址地图

商丘历史地图

商丘旅游地图

商丘水系地图

商丘黄河故道

归德战后游记

商丘光污染地图

商丘人民公园实拍

商丘博物馆甲骨文

商丘古城前世今生

商丘古城十一实拍

商丘古城西湖蓄水

利民古城前世今生

汉代梁园七台八景

商丘发现南亳故城

商丘高楼高度实测

商丘乡村卫星对比

商丘古城最新建设进展

中国古城景区面积对比

商丘城区 1966年卫星图

商丘城区 34年演变卫星图

纣王行军路线推断商亳之地

考古地理天文论证南亳之地

本文来自盈盈一水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736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19
下一篇 01-19

相关推荐

  • 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甲骨文发源地是河南哪里

    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商朝一开始将都城建在河南省商丘市,而甲骨文是商朝的通用文字。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先后经历了三次发掘,其中被挖掘出来的甲骨多达25000片左右,为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

    2023-01-23 05:30:01
    982 0
  • 商丘的起源(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起源地在哪里
    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河南省,商朝一开始将都城建在河南省商丘市,而甲骨文是商朝的通用文字。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先后经历了三次发掘,其中被挖掘出来的甲骨多达25000片左右,为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商丘甲骨文发源地在

    2023-01-19 19:00:02
    62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