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蒸猪儿粑才不会塌
想让蒸猪儿粑不塌,糯米粉和水的比例非常重要,先将糯米粉倒入碗中,注入水,不能太稀,否则就会导致蒸好的猪儿粑塌陷,搅拌好后用手揉成团备用。在准备好馅料后,将馅料用糯米团包起来,收口搓圆,放入锅中蒸20分钟即可。
步骤一
准备好糯米粉、花生、白芝麻、白糖、猪油、粽叶等。将糯米粉倒入碗中,注入温水,边倒边用一根筷子搅拌,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不能太稀,稍微稀一点就会导致做出来的猪儿粑塌陷,接着用手揉成团,包上保鲜膜备用。
步骤二
接着开始制作馅料,准备好碗,将花生碾碎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白芝麻,在碗中加入白糖和猪油,用筷子搅拌均匀,猪儿粑的馅料就做好了。馅料做好后,可以将粽叶剪成条状,备用。
步骤三
将糯米面团揉成较粗的长条状,分成均匀的等份,将面团逐个搓圆按扁,在手里捏成碗装,放进适量的馅料,将周边往里面收拢,收口双手搓成圆球,放在粽叶上,放入蒸锅,蒸20分钟左右即可。
风水宝地—维新镇
座落在石门东西北方向的维新镇,西北是冷风垭、观峰山,北面是九渡河(原丰和)即太平镇、大同山林场,东面是宝龙寨、凤凰尖,南面是鸡公山、八户山、半树垭、红岩寺、太平寺。北面是足观石门全景的羊角山。整个区域似条形盆地,素有“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南岳商溪河)”之称。这块文明古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有大量的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动人故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仙阳坪概说
仙阳,东临澧县姚家湾,西接袁公渡,北连九渡河,南抵阳泉坪。站在八佛(户)山峰眺望,仙阳恰似聚宝盆,覆盆山、八户山、笔架山、大同山、张家山、严家山(羊角山)巍然耸立四周。大山脚下,连绵起伏,错落有致的丘陵,勾勒出了仙阳坪。发源于太青山西麓的仙阳河由东向西从仙阳坪涓涓流过。经三圣庙、新开寺、杜家岗、毛家坪、维新场,与发源于九渡河的峡峪河汇合于两河口,经缸银泡、鱼儿流,注入渫水。光绪戊戌科试员生毓松(宝庆府安化县人)赞仙阳坪“览其山川,蜿蜒磅礴数十里,淑气迎人,眺游而不知倦……”这就是仙阳水从东向西流之说。
二、维新场之说
仙阳,即维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仙阳商贸交易中心在毛定坪官铺,街道长约一千米,宽达4米,街道上铺有青石板。1935年被洪水冲毁后,人们将贸易中心逐步转移九间铺柳林,但由于此处地势低洼,易被水淹,没有发展前途。修建皂市水库之前的维新集镇,原来是一片广袤的沙洲,开始由一个叫张和东的老人,在沙洲上搭起了草棚做小生意,此处是通往澧县洞市和太平街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甚多,后陆续有伍霞德、蔡宗进、文泽远、三货郎在此处搭棚做生意。当时社会有钱绅士看准了势头,相继有伍进德、伍望助、伍锦德、刘家相、伍绍云、覃友照等,伐木造房,按街道格局,东西两面延伸发展。1942年秋,已发展为40多间木板房,形成了200多米长的街道,并由学识渊博的伍学德取名为“维新场”,以《诗经》“周虽就邦,其命维新”而得名,意为一天比一天昌盛。并定为每月三、六、九为赶集日,此后集市油庄、油行、纱行、米行、布匹、百货、客栈、酒店等逐步兴起,连金、银、铜、铁、硝等各种匠人也看好这块风水宝地。
三、风水宝地
维新名胜古迹甚多,八户山顶有个大石龟,长约20米,昂头竖尾。凉风洞在炎热的夏天是乘凉的好去处。笔架山悬壁“白人”,恰似镇守仙阳的哨兵。石牛岭的石牛常卧不起。滴水洞瀑布,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感,并取洞深数十里,洞中有洞,数十里,可容纳几千人。八户山西面,山顶有的“跑马场”,传说明初陈友谅曾屯兵于此。朱紫寺,传说元末明初,陈友谅叛乱,与朱元璋对抗,朱曾盟誓击败陈友谅,后要为菩萨塑金身,经过仙阳等地几次激战,陈友谅战败。此后,朱元璋拨黄金80万两,在仙阳修建了气势恢弘的“朱紫寺”,占地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二殿,殿内供奉着形态各异的塑金菩萨,宝殿柱上贴有“朱光横渫水恢恢禅阁,紫光映梅山霭霭丛林”的楹联。对于庙宇来说,仙阳境内还有:土公庙、关帝庙,祖诛庙,龙洞寺,玉皇庙,陈香寺(丞相寺)。
仙阳境内,有些地名古迹活灵活现,虎形地(常家峪),凤形地(古城堤),牛形地、花形地磨爬拐文氏祖坟)、鱼形地(伍本庆老屋边,金银泡上方)、蛇头嘴(峡峪河与仙阳河汇合处,即两合口)、塌(江家塔)赶鲤鱼(鱼釵湾)走(对方千圣处网型地)(鱼是赶不走的),有人葬于此地,有“金银有北平”之说。犬形地、獭形地、鹤形地、活岩湾、梅子尖、蚂磺峪、葫芦凸(含水坪),飞蛾山、昂头山、八角嘴。歇驾场、天鹅抱蛋(下届湾)。
古树参天又是仙阳的又一道景观:千年柳树(冷风垭村)、大樟树(金银垭村)、重阳树(大兴下街,1300多年)、情侣树(热水溪大喜杉树)、古罗汉树(贾家村)、葵花链(金猫毙鼠凸,新集镇)、野生腊梅群(峡峪河,观峰山村)、古梨树坡(八户山村)。
四、“金仙阳,银渡水”之说
“金仙阳,银渡水”有二说:
一说磨岗隘包家渡村黄龙峪覃家屋场,地理先生说的“凤凰闪翅”之地。明未清初覃家一婆婆死后,请地理先生看葬坟地。看到后山一块平地,师徒下山后,徒弟问:“师傅,那块地哪里是真脉?”师傅说:”我明天放皮袍的地方就是真脉。”可覃家谁也不知道,恰坐月子的媳妇听到。第二天出葬后,媳妇跑到后山,要帮忙的人停下。要在地理先生放皮袍子地方打井下葬,帮忙之人没办法,挖了两尺深后,挖出一块光滑的岩板,帮忙的人怎么也撬不开。可覃家主人孝子去只有轻轻一拨,开了,飞出了一只金鹤向仙阳方向飞去,一只银鹤飞向了渡水。这就是“金仙阳,银渡水”之说。
其二说,金仙阳,原为金仙羊,历史承传,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商朝统治稳定下来后,闲暇之余,以捕猎取乐。一日,他带待从追逐一对山羊,山羊系母子,被追进一山洞后不知下落。时隔千年后,这对山羊从杨木坪(羊母坪)一天坑里复出,母羊在前,浑身黄泥似黄金、小羊毛色雪白似白银,土人们惊叫为仙羊。两羊突然显现,猎狗疯狂追赶,母羊越过野猫垭(地名),闯过山羊冲(地名),跨过千滩河(地名),躲进和尚洞(地名),又遭和尚追杀。无意间踢垮螃蟹堰(地名),将本该流往东门(澧县)的水城错归龙潭(三圣方)西流而下入渫水。仙阳河水倒流之说。小白羊在猎狗的追赶下,与母羊背道而驰。一头钻入安乐窝,觅食难求,便闯九渡河水找杨柳(地名),误踩重复桥(地名),跌入峡峪河。随河水漂流而下,不多日母子相逢于渫水,后来,便有了“金仙阳,银渡水”之说。
五、伍氏他乡对古迹
在维新伍姓,盛姓人居多,他们在全国各均有子民,他们以仙阳为中心。宗祠设九间铺公祠,解放前夕改为区公所,后改为粮站。
仙阳有一个歌谣:三十五里昌溪水,四十五里仙阳河,渫阳一座城,斗大猪儿藤,生在汉水坪,对河两座庙,坐落胡家坪,里路三口井,一线三土地,自生四座山(大同山、八户山、阳家山、张家山)五溪连山川(热水溪,田家溪,刘家溪,范银溪、拖柴溪)。百步三拱桥,生在黑槽门,明朝九大官,落在九官铺。
天南地北仙阳伍氏人,如果他乡相遇要说是仙阳人,必须说出四句话,对河两座庙(1、下庙湾的天真祠,即真武殿。2、指九间铺的龙洞寺);百步三拱桥(指九间铺黑槽门处,有三条溪河,有两条溪沟平行,横穿的一条溪沟上50米远内有三座小拱桥);十一步半将山等,在佩公祠内由低到高有一个大堂,要上十一步半台阶,大堂供奉着伍氏有名望人的灵位,伍氏人每次去拜祭,必须经过这十一步半台阶,十一步台阶是由于当时工匠在建设时没有算准,所留下的;斗大乌儿藤,生在汉水坪,在汉水坪后溶外,仙阳坪文大秀的祖先坟前一边载有一颗樟树,一旁载有一根乌儿藤。(野生葡萄俗称乌儿藤),而后来樟树死了。乌儿藤却长到了四五尺粗。(斗粗,斗,土家量物器具)。
伍氏人若在外认族,必须答对以上四句话的来龙去脉,答对了对方会热情款待,答不出不予理睬。
六、古城堤
古城堤位于仙阳河南岸,为一座土城。座南朝北成矩型,面积约四万五千平方米。
隋朝时,石门县城准备建在仙阳坪。石门人想建在石门,当时州官没办法,采用秤土法决定,用器具(升子)装土,看哪地方的土重,土重的地方就建县城,两地官史把土带到石门当面过秤,石门人一升土里拌了沙子,仙阳人诚实,没有拌沙,两土相比,石门土重,后来县城就决定建在石门。
清朝同治《石门县志》记载属晋太康年间渫阳县城遗址。城堤山坡上分布着战国墓葬,墓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出土文物与城内出土的器物相同,为鬲、豆、鼎组属。后来州官视察,古城堤在建设之中虽建壮观,但后面有一个梅子尖(三角尖)。州官想;如果战争爆发,兵马占领了那山,可炮轰古城,县城还是建于石门好。一九八九年古城堤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二00五年十月,省博物馆专家组来此考古,又挖出了六个陶罐,一个铜罐,一枚箭头等文物。
七、古老的热水溪
热水溪地处石门西北群山之中,温泉常年在53℃左右。泉水中含有硫化物和二氧化碳,可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正因为温泉长流而驰名中外,常年车流不断、游人络绎不绝
在半个多世纪前,整个热水溪在苍翠柳林之中,三人合抱的树有几十棵,几十丈高的巨大柳树溪旁林立,浓荫蔽日。土家吊脚楼、木板青瓦房掩映其中、潺潺溪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污染。溪岸两边用麻条砌成的两丈多高的石墙、溪南石墙上嵌有一块光滑的大石板上刻有“沐浴池“三个大字。紧挨石拱桥是宽敝的岩板塌,塌边有一株岩风香古树,俗称“狗骨头树”。距小石拱桥60米左右的上方搭有一座木板桥、与石拱桥遥相呼应,北面是岩板榻、南边是木栏杆走廊,东南西北四通八达。过石拱桥往北分成了三条叉路,往右是通往泥沙的泰和合石板茶道,往中是通往磨岗隘古镇的大道,往左过木板桥到沐浴池。木板桥是用两块两米多宽的柳树板铺成,没有钉闩,没有扶手,但平稳安全。过木板桥沐浴十分方便,沐浴池分头水池和大水池。桶粗般的温泉从山洞流出,流入头水池,温度很高。民国时热水可供当地居民烫鸡,热气似烟雾袅袅。附近居民常年在此挑热水洗澡,木板楼上是饭店,来店客人沐浴极为方便。天黑后,便是女人天下,曾有男人**女人洗澡,被娘子军发现后揍得连连求饶,久而久之男人白天洗澡,女人晚上洗澡便成了没有文字的规矩。冬日方圆几十里都会前去洗澡、休闲。多少年来到热水溪洗澡的人成千上万,从没有人染上任何疾病。周围村庄人均高寿,90多岁下地干活是平常事。
八、野生腊梅群
在峡峪河境内的悬崖绝壁上,生长着漫山遍野的野生腊梅群。据吉首大学与市县林业专家考察,在长约7.5公里,宽约1-2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230万株腊梅,是迄今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群体。
腊梅是腊梅科,黄腊梅,属落叶乔木,枝杆上有紫色斑点,孽生能力强。叶对生,呈卵形。每年冬季开嫩黄色小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其皮叶亦香,可淬取优质香精。每当三九严寒,百花香消玉殒之际,漫山遍野的腊梅竞相开放,放眼远望,悬崖峭壁都被淡黄色的香雾裹着,峡峪河谷溢满沁人心脾的芬芳。
九、湘西北茶马古道
清末,广东巨商卢次伦首闯石门西北办起了“泰和合”茶庄,辅以矿山开采等行业。
在当时道路、水路都不畅通的环境下,他耗巨资修建了三条骡马道,将茶运出山外,一条向北达湖北,一条向东以利船行,第三条向南达津澧。自黄虎港之南相恋河上游约数公里许的遥儿隘达安溪古道下古市,经雁池,翻冷风垭至热水溪,通十里长滩达津澧,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骡马道,常有驮茶驮硫铁的骡马队使山谷发出“得得…”的回响。
这条古道的最大特征就是每隔数里就在路旁植一棵不同名的树,一则为赶骡人员作路标,二则用于栓骡马歇脚“腰缸”(吃饭)。譬如在维新路段就有当年留下的古树可辩:冷风垭芦茅冲的大柳树、冷风垭下垭上大皂角树、金银垭的大樟树、桃树湾的大喜杉树、热水溪的大狗骨头树、贾家村的大罗汉村(已移植他乡)、渔儿溪的大葵花树(已移植他乡)、仁家峪的大枫树(已移植他乡),这些大树大都成了当今的重点保护对象。
在骡马古道,卢次伦创办了古市饭铺,还兴办了热水溪歇铺,依托热水溪温泉优势,修建了上下两桥,连接南北两方,下方石拱桥,供骡马通行,上方木板屋桥,供行人方便。“泰和合”在热水溪享誉至今。
十、阅边大人覃玉次赞家乡风水
好山好水,养育着一方人,覃玉次就出生在维新渡水,咸丰元年(1851年)覃玉次中湖南乡试举人。二年中进士,六年任陆川知县。同治元年(1862年)以战功升寻州知府,兼办刘长佑所领楚军事宜。次年,晋升广西观察使兼盐运使,并兼理驻桂军营务。同治五年,转任广西按察使、接统楚军,任楚军督办兼左江兵备道。后增右江兵备道,统军84营,镇守73州县。同治九年,奉旨挂帅阅边,统水路兵道,督办海防,同治十二年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形成犄角之势,同心抗法。光绪十五年十月奉旨戊边,时已年近古稀,统领水陆兵勇、治军不懈。桂越疆域交错,袤延千五百里,他率军修复三关石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重建募府兵制。广西边关治理得如铜墙铁壁,享有“雄边玉帅”之称。
覃玉次学识渊博,作诗楹对出口成章,他的土途可谓平步青云,一日朝中一**问覃玉次:“覃大人,你家乡出你这个大人物,应该风水不错吧?”覃玉次出口成章:”龙门出水凉水泉(峡峪河出口的凉水泉供上坪、中坪、下坪5000多百姓修养生息),金银百斗万家山。(渡水河口上有一个万家山),千年古树卧沙滩(重阳树),祖师老爷座中间。(渡水坪的中间有一座祖师庙,专供当地娃儿读书的地方,现是渡水完小)。廖廖四句,概括了家乡风景,说得同事哑然,这四句诗至今流传。
维新可谓风水宝地,现存景点百余处,民俗文化、草根文化流传甚多,还有待挖掘与探索。
重庆古老的中秋传统-细说长寿菜包
编者注: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小朱菜包 长寿铺子”
长寿菜包跟长寿方言“毛二”、“麻妹”、“撑花儿”、“客妈”一样,不是“老长寿”根本不知是啥东东,外地人都认为是菜做的包子。菜包是啥?怎么由来,又有何历史呢?
《长寿县志》关于菜包的记录仅有两处,一处在“方言”里,简单介绍了原材料;一处在“长寿天府牌榨菜简介”里,作为榨菜的引子做了记载。恰是这段记载,将长寿菜包的由来说了个明白。
注意右上角,长寿天府牌榨菜缆车站广告
话说明代,长寿河街定慧寺有一群僧人,他们将糯米磨成浆,压干后,将榨菜、小蒜、红豆这些做成馅包于糯米面团内,然后用粽叶包裹后蒸来吃。僧人们不仅自己吃,同时也给香客们食用,大家尝后觉得非常美味,慢慢传播开来,长寿人就开始自己做来吃。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家觉得有油水可能更加好吃,于是馅里加猪肉;家家有老咸菜,又将榨菜改为了老咸菜;加上长寿大量种植柚子树(《细说长寿沙田柚》里说过),于是又将粽叶改为了柚叶,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并且形成了中秋节吃菜包的习俗,更有人将其称之为“长寿月饼”。
几百年来,菜包仅作为长寿人中秋节必备小吃,并未作为商品进行推广,导致这个风俗仅在长寿境内流传,并且,在八颗、葛兰以上地区无此习俗。
几百年来,菜包的主要原材料没变——小蒜、咸菜、猪肉混合炒馅,糯米面做皮,放在柚子叶上蒸食。长寿城内一带菜包馅不加红豆;八颗周围地区则会加红豆。菜包绝对是长寿“骨灰级”小吃,长期听人说:“我外婆做的菜包最好吃”,非常理解,童年的美味才是美味!
不知道菜包的人,看到菜包总会说是叶儿粑。百度了一下叶儿粑,无论是成都的、崇州的、泸州的,历史统统源于1940年,由广东艾馍改良而来,太低估这东西的历史了。从《长寿县志》记载看来,叶儿粑绝对不是1940年才出现。由来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寺庙僧人,二是长寿菜包。如果第二点成立,那么长寿菜包应该是叶儿粑、猪儿粑等的“老祖宗”。
长寿菜包和四川叶儿粑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叶儿粑用芽菜(蒸烧白那种)加粽叶,长寿菜包则用老咸菜加柚叶,咸菜香加上柚叶香,更具乡土味。尝过几十种叶儿粑,虽好吃,还真少了长寿菜包那种独特的香味。
在下从小对菜包情有独钟,并于8年前开始将菜包作为商品销售,本想着把长寿菜包发扬光大,结果不才,穷力而无功。将几点吃亏经验分享给大家。盼着长寿能出现“高人”将这么好的东西传承下去且发扬光大。
一是容易蒸塌的问题。不要一直蒸,中途揭开锅盖3到4次“散气”便不会塌。
二是酸的问题。咸菜千万不要浸到水,馅易酸;另,热的别放冰箱,易酸。
三是变质的问题。曾遇到过头天晚上做的,第二天下午表皮就长毛了。原因是进行了热密封,糯米皮变质是快上加快。
最后,献拙作《长寿菜包赋》,谢谢阅读!
长安居大不易,寿百年亦更难。长寿,人人向往,重庆长寿,名也;长寿人寿,实也;重庆长寿,名副其实也。
且看中秋,百里长寿,垂髻至期颐皆碌碌之---幼摘叶、壮磨米、妇市肉、长教导,共包而聚食之,袅袅炊烟,其乐融融。家和人喜,子孙孝贤,焉无寿乎?此俗已承数百年矣,显德孝家和之道,寓团圆财宝之意。何?菜包是也。
长寿菜包,“长寿月饼”。其色似乳,其形如月;清香四溢,绵润细嫩;色香俱佳,老少咸宜。闻之,沁人心脾;食之,口齿留香;思之,垂涎欲滴。小小朱菜包,满满长寿味。
本文来自心比柠檬。酸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7/1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