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技巧背越式
在跳高背越式的时候,首先助跑是跳高的关键所在,可在跳跃的时候和杆保持一定的距离,助跑时采用直线蹬力,此时要及时的抬腿协调身体大幅度的跳过去,或者将身体处于内倾的姿势,利用惯性先将肩部和头部跨过去为宜。
跳高技巧背越式的方法
在跳高练习背越式的时候,首先要将人想象成一个橡皮筋,这样可以在练习或者比赛的时候完成弓腰的动作,同时人的距离要和杆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宜,若是比较近的话,跳起来的时候就容易刮到背部,影响成绩。
同时在跳高之前最好先做一段时间的热身运动,这样能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此外采用助跑是跳高的关键所在,这样能让身体得到较大的俯冲力,若是采用直线助跑时,首先要保证后蹬有利,积极的抬腿协调大幅度跳过去。
若是采用弧线助跑的时候,可先将身体处于向内倾斜的姿势,之后后蹬里加大力度,在起跑的时候及时加速,让头部和躯干保持一条直线,之后将腰腹部收起来,利用惯性将肩部和头部先跨越过去就可以了。
硬核科普~ 听说有同学想十天速成背越式跳高?
如果能够正确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方法,十天的时间还是可以出一些成绩的,不过一定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哦!
现在就将我的背越式跳高秘籍传授与你!
背越式跳高技术。
背越式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跳高技术。 由于它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性用力的潜在能力,所以取代了其他传统的跳高方法成为现代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部分组成。
(1)助跑。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大多采用8步助跑。前4步为直线助跑,助跑方向与横杆之间的角度在70-90度:后4步为弧线助跑,助跑方向由面对横杆过渡到起跳时的侧对横杆。
直线助跑的要求:
踏上第一标志线时后瞪要积极有力,富有弹性,动作幅度逐渐加大,上体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身体重心波动较小。
弧线助跑的要求:
应以外侧脚(摆动侧)的前脚掌内侧、内侧脚(起跳侧)的前脚掌外侧着地。身体外侧高于并领先于内侧,身体重心较高,整个身体向弧线中心倾斜。运动员跑的速度越快或助跑弧线半径越小,运动员内倾就越大。倒数第二步结束时,体内倾最大,可使身体重心下降约0.12米。最后三步的步长比例为中、大、小。
(2) 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求保持住身体的内傾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的髋,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然后,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地,着地时起跳脚外侧跟部接触地面,接着通过脚的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朝向孤线的切线方向。随着身体由内倾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蹬伸动作依次由髋、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和三个关节充分伸展,运动员顺势向上跳起。
(3)过杆。
过杆是最终决定跳跃成败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过杆技术应利用人体旋转,以及根据人体与横杆相对位置的改变,控制旋转速度的变化,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顺利地越过横杆。
(4)落垫。
落地阶段是指运动员过杆后身体下落到身体着地的过程。当运动员的臀部和大腿
越过横杆后,身体已经下落,此时应在挺髋的基础上,以大腿带动小腿加速向后上方
甩腿,使整个身体脱离横杆,然后低头含胸、屈髖伸膝,以肩背部及双臂着垫并借过
杆旋转力顺势后翻,做好缓冲。
最后附送8步丈量法助你一臂之力!
背越式跳高的8步丈量法是指:以左脚起跳为例,面对跳高器械向右转向前自然放松走五步,再向右转走六步,六步的终点就是第二标志物的放点,再向前走七步或者八步,这得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在走步的时候定要注意放松, 不要刻意加大或减小步伐,否则步点就不准了,一般为5、6、7步。
从跨越式“跳到”背越式
在1896年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上,男子跳高就成为比赛项目之一。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运会,女子跳高也加入到奥林匹克家庭。跳高运动的越杆方法从最初的跨越式,发展到剪式、俯卧式,中间还有形形色色的越杆方法,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背越式。1968年墨西哥城第19届奥运会上,美国跳高选手道格拉斯·福斯贝里首次使用了背越式跳法。
当各国选手的教练看到他头部先过、后背向下这一与俯卧式跳法完全背道而驰的方式越过横杆时,均对美国人这个“古怪”的跳法报以怀疑的摇头,然而福斯贝里却凭借着这项技术发挥出色,首先他在2.22米之前没有任何一次失误,并最终跳出2.24米,获得了金牌。当时这个跳法被命名为“福斯贝里式”,是田径跳跃项目发展史上首次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一项技术。尽管当时这个成绩并没有显示出比俯卧式跳法更多的优越性,因为福斯贝里仅比第二名、他的同胞卡拉瑟斯的成绩高2厘米,但是,在随后的2至3年里,这项跳高技术就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到了1980年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跳高比赛决赛阶段16名选手的角逐时,已经有13名选手采用这一跳法。
本文来自破军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6/1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