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起源于哪种字体
草书起源于隶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方便及时书写记录需要的文字内容。草书始创于汉初,当时汉章帝尤其喜好草书,所以当时的草书也被称为章草。
草书起源于隶书
草书起源于隶书,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始创于汉初。因为在书写记录摘要文字内容时比较草率逐渐形成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方便及时书写记录需要的文字内容。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汉初年间,汉章帝尤其喜好草书,因为当时的草书也被称为章草,章草字字独立,又接近于隶书,也可以叫做隶草,因为当时的草书仍然带有隶书的影子。
草书发展到现在,还有大草和小草之分,其中大草也叫做狂草,书写出来的草体比较难以辨认,以书法大家王羲之为代表。而小草与大草相对称,以书法大家王献之为代表。
行草是由谁所创制的?行草书法技巧到底有哪些?
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宋]陆游.《作字》
行书,草书是逐渐形成的,没有明确的创始人。行书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的,它的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行草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是为了弥补草书的难以辨认和行书的刻板而发展起来的。行草在晋宋就开始迅速发展至成熟阶段,至晚明时期,八大山人、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不少书家都喜欢写行草,本文将结合行草兴盛的原因背景,从创制与艺术审美;间架结构;笔法与笔力;章法形式等方面探讨行草书法技巧。
创制与艺术审美严格意义来说,行草不算是一种独立的字体,但从传世的晋宋人墨迹和刻本中可看到,行草作为一种全新的书法表现形式在当时是风靡一时的,这种随意适便,临事制宜的特殊表现形式契合了书写者与观赏者的双重审美心理需求,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并迅速发展至成熟阶段。作为中国帖学四大天王之一的王献之是创制行草的第一人,他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打破既成规范,大力改制行草,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把行草艺术提到历史新高度。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瑾十分崇尚王献之的书法,在其重要著作中写道:“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他对王献之的评价非常高,并首次对行草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也对王献之关于“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的行草艺术审美,以及行草作为一种随意的日常书写方式的实用价值进行了论述。
行、草合纵是在当时那个天才创造书法艺术集大成的历史转折时期所生成的杰作,张怀瑾等书法理论家对行草的高度评价,使得晋宋时期士大夫阶层趋之若鹜,而羊欣、薄绍之、谢灵运等学王献之的行草,更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关注。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是从王羲之今妍书风的第二代书家,他的行、草合纵,并改制行草是其实现审美转换的具体表现,追求媚趣是王献之自觉的艺术行为。
间架结构: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清]冯班.《纯吟书要》
汉字是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等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自汉魏以来,书法艺术强调“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目标追求,为了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在形体组合线条间抒发感情,书家非得仔细研究字的间架结构,才能让让观赏者共鸣。
中国汉字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其字体不一样,其结构特点也不一样,晋人用理,从心所欲却不越矩,遵从字有常格,起笔收笔精准到位;唐人用法,以严谨法度为基础,笔力遒劲,雄强圆厚,笔法在起始处折转顿挫明显,具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力度美;宋人用意,注重哲理性、风格化,也注重个人的意趣和情怀的表现,随笔任意写,弃法忘形,不受笔法的束缚,也不讲究字的结构美,而更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
王献之虽然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但他学父亲王羲之所长,在法度基础上灵活相融,其所创制的行草是综合了行书和草书的两种书法体势,呈现出百体千形,巧媚争呈的特点。那么,行草的间架结构有哪些重点呢?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楷书中宫紧收,四面势全,上密(中紧)下疏,少数横竖撇捺笔画适度伸张,以正直平满,取方势以方形结构为主;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演变的,隶书很能体现变形与夸张的艺术特征,其结体是波磔分展,取横势以扁结构为主,因此,书写者最好先学习汉字的基本结构后,参考王献之行书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仔细研究楷书和隶书的间架结构特点,将其内化成为自己法度,以达到整体形态美,点画结构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笔法与笔力:外化出书法的形态美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北宋]黄庭坚.《论书》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历代书法家都对此十分重视,它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书法有字体、风格等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差不多的。
书法是以线条表现的,要使线条点画富有变化,执笔是运笔的基础。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在其《笔阵图》中强调:“凡学书字,先学执笔。”,经过前人的不断总结,唐代陆希声提出,以“撅、押、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是数千年来被大多数书家认同并采用的一种执笔方法,是初学书法者必须获得的一项基本功,其关键是,五指各就其位,各尽其责,既各自分工.又相互配合,能把笔管从四面八方、前后左右控制起来。执笔无定法,至于虚宽松紧、执高执低,以适应自己习惯而因人而异。
由于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古语有云:“用笔千古不易”,正是说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技巧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所成,也是培养自己驾驭毛笔能力的最重要环节,而运笔自如还须学习运腕的基本技巧,有枕腕、悬腕、悬肘等三种。
枕腕适宜写小字,是将手腕自然地放在桌子上.以便灵活自由地运转;悬腕适宜写两寸见方的字,是将手悬空提起.肘枕靠在桌面上为支撑点;悬肘是站立着书写时使用,是整个手臂悬空,手指与掌心均垂向纸面,优点是便于大幅度的进退运转,适宜写大楷或行、草书。
执笔和运腕并无什么窍门,只有勤加练习,坚持不懈,日久定会习惯并掌握,并能增强笔力。基本运笔法包括了:
◎起笔与收笔,是决定点画形态美丑成败的关键。起笔的基本方法是朝着笔画应走方向的反向下笔,此为“逆锋起笔”,万不可一拖而过,交代不清;收笔的基本方法是将笔锋运行到点画末端,向行笔走向的反向往回带笔,这是“回锋收笔”,要通过顿挫来完成回锋,简单地说,就是当行笔至末端时,手腕借下行力量而反向一缩的瞬间回力来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点画清楚明白,肯定有力。
◎
中锋与侧锋,笔毫的末梢就是锋,它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初学者应在开始时便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因为善用笔的人,能使笔锋挺而健,有效传达指腕的力量。常见笔法有中锋、偏锋、侧锋、藏锋、露锋等。而中锋也称正锋,是学习书法运笔的关键技法之一。
中锋是要求行笔时,始终将笔的锋芒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笔正锋正。当中锋运笔时,墨汁随笔尖的中心锋芒流注、浸润到线条中心,通过纸墨相生的作用,墨汁又从线条中心向两边扩散,便会呈现出中心墨色浓郁、两侧浅淡的效果,若是有一点疏空或边毛,笔画线条便有了变化.看起来更觉自然、流畅、舒展,以显遒劲和立体感。
侧锋是在书写时斜偃笔杆,使笔尖的中心锋芒落在线条的一侧,而不在线条的中央,这样的效果是锋棱外露,点画灵动,增加妍美。一篇好的书法作品,通常是中锋和侧锋交互使用,以达到具有丰富艺术意趣的审美效果。
◎藏锋与露锋,藏锋可使笔势浑融含蓄。起笔藏锋,就如前面说过的“逆锋起笔”一样,就是在写字时的笔锋放在线条的稍后部分,落笔时先与笔画的走向相反,然后才与笔画走向一致。收笔藏锋,是在收笔处向回带笔,避免有虚弱的锋芒外露。
露锋是在起笔和收笔处露出笔锋的运笔方法,与藏锋相对而言的。露锋则使笔画精神外跃.锐利挺拔.纵逸飞动。藏锋与露锋使用在不同书体中有不同的频率,篆书、隶书多用藏锋,少用露锋;楷书藏锋、露锋皆可;行书、草书多用露锋,可突出点画之间的呼应和变化。藏锋与露锋相辅相成,但国人重含蓄之美,更喜欢内敛含蓄,而少喜欢锋芒毕露的,因此,书写者会更多地练习藏锋。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等都与正确掌握笔法和控制笔力有着密切相关,主要依靠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入纸深浅或轻重,和笔头形状等。而最关键的是,在运笔中笔毫锋颖受力时所形成的聚、散、扁、方、圆等形状,以及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所呈现出点画的质感,是有力还是无力,是整齐还是绞扭。
章法形式:基于表层结构要素分析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清]邓石如.《广艺舟双揖》
书法的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章法形式美是其重要的美学内容。在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的谋篇布局就是章法。书法章法形式美的表层结构要素,主要是指书法作品中具有物质形态而能看得见的五个结构要素。
◎用以构形的点画。点画本是结体的构成要素,也是章法构形的结构要素,需要关注有三点,其一是点画的分层组合,挥笔前先研究各种点画相似的共性,以形成特色基调;其二是点画的笔势组合,要将点画的笔势进行有效构成,以凸显动感效果;最后是点画的形与质的组合,以特色的形成开始,构建作品的整体特色。
◎用以构形的字组。字组是章法形式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其构形创作上,从字组内部方面,注意形成整体特色,诸如:形成纵势或横式的体式;以重墨还是轻墨的墨色等;从字组间组合方面,根据字行结构、块面结构的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局部和整篇的字形成美的效果。
◎用以构形的行列。字行作为书法作品的构成单位,需认真考虑:分行与不分行,主要看块面结构的需要;行气的形成,是按行排列所形成的点画重力效应的均衡结构,若能把行轴线两边所有点画的重力效应均衡处理好,行气就贯通了,作品生动了;对比的问题,如大小、虚实、浓淡等,以作品整体效果的需要为依据。
◎用以构形的块面。块面的形式及其组合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体视觉图式效果,而人的视觉习惯总是先整体后局部,因此,将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看成一个大系统,既要考虑块面内字的组合形式,形成块面本身的形式特点。
◎用以构形的黑白。古代书论里有讲“计白当黑”,就是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各种书体都讲究章法,行草书法除了通篇的章法需做到疏密虚实,有起伏和对比,既要矛盾又要和谐外,还需注意行与列的问题,要求章法上有行无列,即竖看成行,横看无列。就如书法理论家张怀瑾在其著作《书议》中品评王献之的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式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结语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南梁].袁昂《古今书评》
优秀的行草书法作品具有流动奔放,时有飞白;笔画相接处带出附钩,使通篇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气势也更为连贯;楷草相间的布局,显得灵动和含蓄。以及整幅作品显出骨力与筋力、瘦劲与肥厚、方折与圆转等审美意蕴,其笔画、结构和谐统一,富有艺术效果。
开创行草的王献之,其行草作品不仅兼具了行书的神骏阳刚之境,草书的豪气纵横,威武神扬,行书突出草势,宏逸纵放,刚柔相济的,是质与妍的结合。若书写者想学习行草,可结合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而综合揣摩,勤加练习。
本文来自甜味撩人心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