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起源于哪种字体
草书起源于隶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方便及时书写记录需要的文字内容。草书始创于汉初,当时汉章帝尤其喜好草书,所以当时的草书也被称为章草。
草书起源于隶书
草书起源于隶书,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始创于汉初。因为在书写记录摘要文字内容时比较草率逐渐形成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方便及时书写记录需要的文字内容。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汉初年间,汉章帝尤其喜好草书,因为当时的草书也被称为章草,章草字字独立,又接近于隶书,也可以叫做隶草,因为当时的草书仍然带有隶书的影子。
草书发展到现在,还有大草和小草之分,其中大草也叫做狂草,书写出来的草体比较难以辨认,以书法大家王羲之为代表。而小草与大草相对称,以书法大家王献之为代表。
草书的发展历程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两层含义可分,广义来说,字迹潦草,不分年代都可以叫作草书。狭义来讲,为一种特定字体。其形成于汉代 ,为了方便书写,由隶书简化而来。大约从东晋时期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区别开来,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作为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其中也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的严谨规矩,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褪去隶书笔画行迹,偏旁部首简化、互借,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称为“今草”。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书体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称为“狂草”,又名大草。
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髓着重注意,若用笔呆滞死板,拘谨不畅,则无势可言,贯气更不用说。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完全在于运笔时的神驰情纵,得心应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很好地为草书形态多变的字体做了体现。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象、思游云天。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勾连和左右勾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勾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汉字的发现——草书的起源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草书结构简明,笔画相连,草书产生于汉代,是在简化隶书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字体。
草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在远古时代,文字尚未统一,出现了许多潦草的字;二是在文字统一之后,为了应急,往往在起草文稿和记录谈话时,选择笔画连带、省略的写法。这种潦草的字就是广义的草书。由于潦草,他人很难辨认,因此会影响交流。
总体来看,草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大阶段。最初的草书是与隶书平行使用的。与隶书相比,最初的草书并没有严整、规矩的特点,显得相对草率,被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到了汉末,章草实现了进一步进化,不再留存隶书的明显痕迹。字与字之间,巧妙连通,并简化了偏旁部首,称之为今草。
魏晋之后,今草开始盛行不衰,发展到唐代,今草更加恣肆放纵,字形百变,往往出人资料,因而被称为狂草。
狂草习惯于将点画连写,从而形成著名的“一笔书”。
行草则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草体中亦有几分楷法,较草体多几分规整,较楷体长几分灵动。
本文来自男芳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2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