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需要捻管吗
行书不需要捻管,捻管指的是用手指捻动笔杆使其转动,目的是为了调整笔锋。但是捻动笔杆会导致手腕变得不那么灵活、运笔太过僵硬,书写出来的行书会失去该有的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感觉。
行书不需要捻管
行书不需要捻管,因为捻动笔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分心的现象,手腕虽然能动,但却会变得不那么灵活,手腕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僵硬,而写出来的字也会看起来比较僵,与行书飘逸、洒脱感觉背道而驰。
捻管指的是用手指捻动笔杆使其转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笔锋,从而达到可以一直中锋用笔的效果。捻管其实算是书法笔法的一个补充,但这种笔法只能偶尔使用,过多使用反而会影响书写效果。
正确用笔的方法应该是手腕发力,让注意力都集中到手腕上,这样才不会导致运笔太过僵硬,书写出来的形体不仅看起来刚劲,也不会失去行书该有的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感觉。
孙过庭:不会使转写不了草书!王羲之就不用这笔法!启功说透本质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中的“乖”读作guai,是背离、违背的意思。通俗地说,草书你不会“使转”这一笔法是写不了的。
使转是种什么笔法?
孙过庭又说了,“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使”应该是起笔的动作——欲写横起笔是“竖”下笔;欲写竖起笔是“横”下笔。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问题是“转”,从孙过庭解释的“转”也不难理解,就是回旋盘绕的意思。可是操作起来有难度,你在“回旋盘绕”时,笔锋会绞在一起。有人通过捻管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转动笔杆不让笔锋绞在一起。
王羲之
于是孙过庭的这种“使转”的书法笔法,被很多人理解成捻管,有的还“捻”的不错,草书通过捻管写的也挺顺畅。但这是一种对使转笔法的误用。
尽管很多人诟病捻管这种笔法不正宗,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用,甚至还有人大力提倡,比如中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专门出了本书《书法有法》,提倡书法使用捻管这种笔法,令人唏嘘不已。
王羲之写草书,怎样使转?他用的是“提按”这种笔法
孙过庭说的这句话没错,写草书离不开使转这种笔法,可问题是怎么转?你是通过捻管转?还是通过提按转?王羲之写草书,使转用的是“提按”这种笔法。
王羲之草书中“提按”的应用
王羲之解决绞锋问题不是通过捻管,而是把笔提起来,由于只有笔的尖锋着纸,摩擦力变小,毛笔的笔锋不会绞在一起,这时你再按下去写,就不会出现绞锋现象了,根本不需要捻笔杆来调整笔锋。王羲之使转时用的是“提按”笔法,而不是用捻管这种笔法。
关于使转需不需要捻管,启功说透本质
启功的观点是,使转要通过手腕发力而不是手指,也就是说启功不提倡捻管。我们自己也可以试一下,你写字时只要一捻动笔管,手腕就僵了。即使不僵,手腕也是不灵活的。写字手腕不灵活可是书法的大忌。
启功认为写草书使转时,王羲之的“提按”笔法是对的,是通过转腕发力笔锋的,捻管的方法不对,是对使转笔法的误用。怎么通过“提按”这种笔法完成使转?文章中我已说明,你可以回看一下。
有人通过捻管来使转,写草书也可以做到有模有样,但是力道远不如通过“提按”来使转,原因启功已经说得很透彻。使转时,偶尔捻一下管也无可厚非,但你要是刻意去捻管,并把它作为主要的使转笔法就不对了,你说是不是?
原创作者:墨虫
什么是书法笔法中的“捻管”法?
捻管法,顾名思义,就是“捻管”,俗称“搓笔管”
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揉,手拿一种东西在另一种东西上产生摩擦。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头。
这个特别有意思,因为古人执笔是“单苞”,也就是二指禅,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这两个手指捻管
就跟我们今年“啐一口唾沫,用这俩手指头数钱一样”
比喻比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执笔”或者“三指执笔”上的。
因为手指头越少,捻其来越灵活。
像魏晋时的书法,无论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书法度严谨的,捻管就几乎不用了,行草书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书中来,为的是“保持中锋”,让力道不虚。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绞转”
捻管主要是为了“调整笔锋”时刻让锋尖保持在中锋,这是篆隶要求。
或者,在行草书中,因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过寸,也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进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写章草或者张芝草书,非常快。
像这种汉简中,大量存在捻管笔法,因为字小,笔小,所以用的手指头不多。
二指捻管写起来最快。
有些汉简,简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笔画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摆荡,非常快。
曾经有两天,我临张芝草书的时候,我发现张芝的草书线条太厉害了,怎么写都写不那么“活”,写出来都是无生气的,当时我是三指执笔。
比较烦恼
就用笔在纸上画着玩,因为是画着玩,所以就用了二指,无意间捻了几下管,让线线条处有些相似的感觉。
于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写张纸,虽然写着慢,笔力不够,但是线条的弧度都对了,转折也容易了。
这就让我发现,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实用处。
这种方法,确实只能口传手授,打字或者发一段视频,着实解决不了。
不过这种方法在草书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无。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们这些人,现在能理解就不错了。
理解和实用,临和创,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个人感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好男人,爸妈造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