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明朝戴帽子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

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1、花翎顶戴

明朝帽子上一般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它的名称是“顶戴花翎”,“花翎”即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是皇上赏赐的,代表荣誉,“顶戴”即官帽的帽顶。

2、明代冠

明朝时一般称呼帽子为“冠”,皇上着冕服时戴冕冠,着常服时戴翼善冠,普通官员戴乌纱冠,乌纱冠由乌纱制成,帽后有两翼,士子和平民戴方巾,另外,新郎、进士等会在帽子两侧上别花。

3、清代冠

清朝平民戴圆形小帽,称为“六合一统帽”,清朝官员戴礼帽和便帽,有红色帽帷,帽子顶部装饰有各种宝石和羽毛,即“顶戴花翎”,当官员获罪时就要摘掉。

为何人类要在帽子上插羽毛?清朝官员服饰礼仪中可以窥探一二

相信很多喜欢看古装剧的观众都知道,在很多古装剧中官员们的帽子上都有羽毛的,尤其是清朝时期的官帽,插羽毛是特别明显的标志。

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官员品级的象征。而在西方,帽子上插羽毛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很多油画中的人物帽子上都插着羽毛。那么为何东西方的人们都喜欢在帽子上插羽毛呢?其实,从清代官员们服饰礼仪中可以窥探一二。

先秦时期便有羽毛装饰帽子的习俗

1、先秦时期注重衣冠制度

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对于礼仪制度是极为重视的,西周建立之后便诞生了极为严格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中国人的衣冠制度。在西周时期贵族阶级当中,衣服不仅是用来保暖的,还代表着不同的制度与身份。衣、裳、冠、履、帽等都是有等级制度的。

尤其是冠在古代尤为重要。在古代男子成年是在二十岁,在满了二十岁之后需要行加冠礼。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身份,他们所佩戴的冠都是不同的,在当时可以通过官员、贵族们所佩戴的冠来判断他的身份等级。尤其是在面见君主或者是祭祀这样的重要时刻,佩戴不同的冠还需要搭配不同的服饰,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衣冠制度可是与国家礼仪制度甚至兴衰荣辱相关联的。

2、先秦时期便有冠上插羽毛的习俗

早在三皇五帝的部落氏族时代,古人就开始带插有羽毛的帽子了。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炎帝流传下来的就是带着羽毛帽子的形象。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部落氏族时代,部落之间流行图腾文化,很多部落的图腾都是鸟类。渐渐的鸟类逐渐变成了古人衣服上的图案,古人也会将羽毛插在冠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

先秦时期,便出现了羽毛装饰衣冠的情况。比如说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他让当时的士兵头盔上都插上鹖鸟的羽毛。鹖鸟是赵国特有的一种鸟类,生性好勇斗狠。非常符合赵国人能征善战的性情。赵武灵王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让士兵们都在头盔上插上这种鸟羽毛。

秦汉时期流行的“鹖冠”

1、秦汉承袭先秦制度,流行“鹖冠”

同样是拥有着虎狼之师的秦国对于这种制度也是认同的,所以在秦始皇在位时期便效仿赵国,继续让士兵们在头盔上插鹖鸟的羽毛。《后汉书》中记载: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留下的制度,武将们的冠是要用鹖鸟尾巴上的羽毛来进行装饰的。这种帽子叫做“鹖冠”。后汉书中记载: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单衣。所以大家早看有关三国时期的电视剧时会看到剧中很多官员的冠上是插着羽毛的。剧组如果严谨一点会仿造鹖鸟的羽毛做成鹖冠,不够严谨的剧组直接就用其他鸟的羽毛代替了。

2、隋唐之后流行乌纱帽

汉代之后,“鹖冠”慢慢的就不怎么流行了,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古人的帽子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的乌纱帽更为流行。但是插着羽毛的冠依旧是身份的象征,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明朝时期正德皇帝就曾经赏赐给功臣天鹅的羽毛,让其装饰帽子。

《明史》中记载: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可见即便是到了明朝,冠上插羽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清朝时期的“顶戴花翎”

1、清朝时期的“花翎”极为珍贵

清朝时期,官员帽子上插羽毛又开始大行其道。清朝是关外的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所以他的礼仪服饰制度带有自己鲜明的色彩。清朝时期官员的帽子分为礼帽子和便帽。帽子上又红色的外围而帽子的顶部便有羽毛和宝石来进行点缀。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顶戴花翎。所谓的花翎就是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清朝时期的官员的帽子上会搭配一个翎管,羽毛会插到这个翎管当中,顶戴指的就是官员的帽子顶部。

在清朝想要判断一个官员的身份地位,除了看他的官袍以外,还可以看他所佩戴的顶戴花翎的样式,因为在清朝时期,不同的官员,不同的地位,帽子顶上所装饰的宝石都是不一样的。清朝时期的官员如果被罢官的话,不需要被拿掉帽子,只需要将帽子顶上的顶戴花翎摘掉就可以了。

清朝时期鹖鸟的羽毛依旧是制作翎子材料,但是鹖鸟的羽毛制作的是蓝翎,可能是因为鹖鸟好勇斗狠的性格不太受清朝统治者们的欢迎,所以鹖鸟羽毛染制的蓝翎一般只能由等级较低的官员佩戴。另外一种翎子叫做花翎,这种花翎是用孔雀的羽毛制作而成的。孔雀的羽毛漂亮、艳丽,而且孔雀的品德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欢。所以清朝时期不仅有孔雀羽毛制作的花翎,孔雀的图案还会印在官员的衣服上。

大家看清宫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皇帝动不动就赏赐官员们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在清朝时期,花翎是分为一眼、双眼、三眼的,等级也是越来越尊贵的。其实这个眼指的是孔雀羽毛上的圆形花纹。一个花纹指的是一眼花翎,两个花纹指的是双眼花翎,三个花纹指的是三眼花翎。

清朝时期,能够佩戴花翎的绝对是身份极为尊贵的,一般来说都是满洲旗人才能佩戴。清朝早期,满洲的旗人贵族想要佩戴花翎还需要经过相应的考试。考试内容是满洲人很重视的骑射功夫。如果骑射功夫不到家的话是不能佩戴花翎的。

清朝时期,花翎就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清朝也有严格的规定,花翎是不能随意佩戴的,如果乱戴了花翎相当于僭越,可是要受处罚的。尤其是那些因为获罪降职或者是暂时留职察看的,官服可以不用换,但帽子上的顶戴花翎必须摘除。

《清史稿》中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

2、花翎成为清朝皇帝赏赐功臣的荣誉

康熙年间,花翎不再是满洲贵族们的专属了,因为康熙皇帝开启了赏赐顶戴花翎的先例。康熙皇帝在****的时候,重用了汉族官员施琅。施琅在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率领水师****,可谓是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康熙皇帝对于施琅进行了大肆的赏赐,不仅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还赏赐了他单眼花翎。

康熙皇帝将单眼花翎赏赐给汉族功臣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满洲八旗的大臣们强烈的反对。但是康熙皇帝为了认为施琅功劳很大,所以坚决破例赏赐他花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记载:“圣祖特旨赐戴,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

从这个时候开始,花翎就成为了极高规格的赏赐,能够获得皇帝这样的赏赐代表的就是很高的荣誉,清朝的官员们极为向往。到了乾隆时期,花翎的赏赐对象多为建立战功的功臣以及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亲贵大臣。当然,在赏赐花翎的时候清朝的皇帝们还是很谨慎的。

施琅为了****立下不世之功却只能被康熙皇帝赏了一个单眼花翎,乾隆朝一共赏赐了三个三眼花翎,全部都是出身名门的满族亲贵大臣。只有几个汉族大臣被赏赐了双眼花翎。可见这个花翎在赏赐的时候,皇帝们还是很倾向于本族的臣子。

3、清朝末期花翎已经失去了曾有的“尊贵”

到了清朝末期,花翎开始走向没落了,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筹集钱财竟然出现了“捐翎”的政策。因为花翎代表着荣誉,所以只要是有人捐一笔钱出来就可以得到花翎。道光年间,曾经有一位富商捐献了一大笔钱财,被赐予了单眼花翎。

到后来花翎与蓝翎更是成为了明码标价的东西。捐一万两银子就可以获得花翎,捐出五千两银子就可以获得蓝翎。后来蓝翎与花翎的价格再次降低,为的就是多卖一些,敛财。所以在清朝末期,花翎变得不那么珍贵的,甚至是很普及的。不过清政府对于三眼花翎,双眼花翎的管控还是很严格的。

清朝灭亡之后,象征着等级高低的顶戴花翎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但是帽子上插羽毛这种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还是一直存在的,此时羽毛主要的作用是装饰。比如很多设计师都会在衣服或者是帽子上添加羽毛来做造型,达到美观的作用,羽毛成为普通人可以随便使用的时尚元素。

参考资料:

1、《后汉书》

2、《清史稿》

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为何人类要在帽子上插羽毛?中国清朝官员给了最好的答案

人类为什么要在头上插羽毛?

羽毛,自古就是人类心目中一个美好、荣耀的物品。

相传远古时,人们在狩猎时,会将猎杀到的动物羽毛插在自己帽子上,以示成就和荣誉。

鹰羽冠头饰,是印第安人服饰的一大特色。不同的鸟羽颜色及佩戴方式,象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情感状态。

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吕西亚人,将羽毛作为奖品插在帽子上,是荣誉的象征。

哈萨克民族的一种帽子上会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这是出于对猫头鹰的古老崇拜观念。

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族,从医者以帽子上插着的羽毛数量,来代表医术的高低。

可见,在很多民族心目中,帽子上插上羽毛,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荣誉,也象征一种地位和权力。

冠冕堂皇—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国之大事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日益彰显。

人们逐渐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宗教观念等文化心态,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的文化内涵。

随着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的分化,服饰成为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二千多年前的周朝时,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服饰形制被纳入“礼治”范围,出现了望其章而知其势位的政治文化。

从而,也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形成衣、裳、冠、履、帽、袜等服饰形制及等级制度,以“衣冠王国”著称于世。

传说黄帝“垂裳制天下”时就发明了冠。中国古代讲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称“头衣”,泛指裹首之物。

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因而汉族有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也因而有了冠冕堂皇的形容词,也有了“顶天立地,从头开始。”的俗语。

“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历代王朝都把制定冠服制度作为安邦兴国的大事。

《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于是,冠象征着尊严,成为身份和官阶职别的标识。冠冕类适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

可见,在中国古代,戴帽子是一门学问,事关个人尊严荣辱,更与安邦兴国关联。

冠羽—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飘逸云彩

帽子上插上羽毛的服饰风俗文化,在古老的中国也概莫能外。

传说中炎帝神农氏的形象中,就是头戴鸟羽帽。

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中,可也映射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这些动物被图案化,用在穿用的服装上,并且成为国家服饰礼仪制度。

这和西方的服饰礼仪截然不同,是中国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用鸟雀羽毛装饰衣冠。

实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看中了产自赵国上党地区的鹖鸟。

鹖属鸷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才罢休。

为了激励士气,赵武灵王下令将鹖鸟羽毛插在将士们头盔的两端。

《古禽经》记载:“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

秦王嬴政也认可这种方式,就将其定为制度。

汉承秦制,虎贲、羽林军等也都戴“鹖冠”。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单衣。虎贲将虎文裤,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

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当时剧组没能找到鹖鸟,于是用鸽子羽毛代替。

电视剧《军师联盟》里的服装颇接近史实。朝议时,文武分列,武官头戴鹖尾冠。

随着时代的发展,鹖尾帽逐渐被其它帽盔取代,但并未消失。

例如明武宗曾对将官赏赐天鹅翎,修饰冠服。

《明史·舆服志》记载:

“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

自唐至宋朝,做为头饰的巾角演变成帽翅,形成“乌纱帽”。

明朝官帽就是典型,顶上插有树枝状的翎子,称为“曵撒冠”。这种冠制也影响了古代朝鲜。

满清立国后,在满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充分吸取汉族政权的制度,确立了“顶戴花翎”的冠制。

顶戴,是官员戴的礼帽,俗称“顶子”。它分为两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

凉帽,一般是夏天所戴,斗笠状,无檐,以藤、篾席为材质。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

暖帽,一般是冬天戴,周檐卷起,以绒、呢、皮为材质。多为黑色。

凉帽和暖帽的帽顶,都缀以红缨(俗称“红顶子”),饰以顶珠。

顶珠按照“九品十八级”的官员等级,以不同颜色、质地的珍珠宝石及金属装饰区分。

顶珠下有翎管,质地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俗称“翎子”。

可见,与明朝官帽上竖立的翎子不同,清代是将其拖在脑后,与辫子的方向基本一致。

另外,清代的戎装中有盔帽,盔顶正中竖有一根铁质或铜管,用于插缨枪、雕翎或獭尾。

清朝的顶戴花翎--冠羽文化的巅峰之作

与前朝冠服制度内涵一脉相承,清代冠服既是实用的衣物,又是区分封建等级、尊卑贵贱、官阶地位的重要标志。

《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舆服二》记载:

“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

翎根并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贝子,在清代早期泛指皇族的诸王、诸大臣,后来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贝子,爵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

额附是清宗室、贵族女婿的封号,嫔妃所生皇女封为和硕公主,品级同郡王,和硕公主的丈夫则为“和硕额驸”。

清朝的“翎子”分两种:蓝翎和花翎。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鹖羽象征武士的英勇精神,自古有之。

孔雀象征美德、高尚,羽毛光彩照人颇具美感;而且明、清的官服“补子”上都有孔雀图案。

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制,低级武官享戴。

花翎,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也即三个档次,三眼最尊贵。

眼即“目晕”,指孔雀翎上的眼状花纹,一个圆花纹算做一眼。

这个例制,如同汉代文官所戴的“梁冠”,“梁”的数量对应品级,数量越多则表明官阶越高。

花翎是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且原则上至少是满洲旗人。

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要在十岁时经过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享戴。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翎子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清代历代皇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也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但被罚拔去花翎则是严重处罚。

于是,常用于形容罢免官职的“丢了乌纱帽”,演变成了“摘去顶戴花翎”。

清朝的翎子最初为例戴,对身份地位有严格要求,也即工作服的佩饰。

花翎如此尊贵,因而一般官员可望不可及,充满了尊崇、向往。

因为功劳而获得花翎的第一人,则是有名的“海霹雳”施琅。

施琅本是汉人将领,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

他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攻讨台湾,立下奇勋,被康熙皇帝慷慨地授为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

然而,施琅“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这个请求,招致了满清王公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但最终,康熙帝还是破例特旨赏赐施琅单眼花翎,“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

从而,开了 “赐戴”花翎的先例。

于是,除了例戴花翎,皇帝可以开恩赐戴,这是至高的荣誉。

到雍正帝时,下令地方在各乡中选出资历深厚的老农,设为农官,授予八品顶戴花翎,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然而,一些乡绅无赖,靠贿赂得到这个顶戴花翎,横行乡里。有的借此称自己为县“左堂”(因为县太爷为右堂),私设公堂牢狱。

于是雍正帝就下令将那些冒滥的农官革职查办,另选合适人选替补。

到乾隆帝时,对享戴花翎的对象稍加扩大,满人亲贵兼任内大臣或者具有显赫军功者也有资格。

于是,在乾隆一朝,有三个官员破例赐戴三眼花翎:富察·傅恒、富察·福康安,钮祜禄·和琳;

赐戴二眼花翎者,阁臣有尹继善、兆惠、舒赫德、于敏中、阿桂、和珅、孙士毅,勋臣有富德、伊勒图、海兰察、永保、觉罗吉庆。其中于敏中、孙士毅是汉人。

傅恒、福康安父子和和琳都是满洲旗人,出身世家名门,文武双全,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重臣。因而被赐戴三眼花翎。

和珅,是和琳的哥哥,虽然很受乾隆宠信,却只获戴双眼花翎。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爵位不够高,尤其是没有重大军功。

而和珅的同僚、重臣刘墉则连戴花翎的资格也没有。而且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贵为乾隆的左膀右臂,曾获赐孔雀花翎,但不久因罪革职,失去顶戴。

当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汉人,而且没有重大军功。

到嘉庆帝时期,赐戴二眼花翎者,阁臣有保宁、庆桂、勒保,勋臣有明亮、额尔登保、德楞泰、那彦成。

从乾隆至清末的二百多年里,赐戴三眼花翎者共计七人,除了乾隆时的三人,还有萨尔图克·长龄、爱新觉罗·禧恩、徐桐和***。

可见,皇帝赐戴花翎尤其是三眼花翎还是挺审慎的。

萨尔图克·长龄是蒙古正白旗人,爱新觉罗·禧恩隶正蓝旗、睿亲王淳颖之子,两人都是道光年间重臣,并且立有重大军功。

徐桐是汉军正蓝旗人,同治帝师傅,用为重臣,后来也得慈禧重用。

***,众所周知,晚清名臣,受同治、光绪及慈禧太后重用。

徐桐和***做为汉人,能受赐三眼花翎,确属奇葩。与他俩同时期的 “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却无此殊荣。

从乾隆至清末的二百多年里,赐戴二眼花翎者稍多一点,有二十余人。

其中,彭承尧、王得禄是官阶最低的,以绿营将佐得双眼花翎之赐,宠遇优隆,一时间传为佳话。

花翎是尊贵地位的象征,尤其是三眼花翎,比黄马褂还高贵,更具含金量。

得之者,诚惶诚恐,倍感皇恩浩荡,感激涕零。

捐翎---冠羽崇拜走下神坛

赐戴花翎,在清朝官员的心目中是无上荣耀。

但它毕竟属于“臣僚之冠”,皇帝以及亲王、郡王和贝勒等宗室贵亲是不用佩戴的。

乾隆时,第六代顺承郡王(铁帽子王之一)泰斐英阿担任前锋统领时,请求赐戴花翎。

但乾隆帝认为“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说郡王佩戴花翎有损体面!

宠臣傅恒则为其说情,说泰斐英阿年纪小,“欲戴之以为美观”。

乾隆帝才特批应允,并赐皇次孙今封定王者三眼翎,曰:“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

于是,亲王、郡王屡有蒙恩赐者。

到道光时期,恩赏花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造玉牒、监修皇陵者,均因功被赏赐花翎。萨尔图克·长龄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受赐三眼花翎,连报功的使者也被赏赐花翎。

于是,花翎走下了神坛,逐渐消退了国之重器的尊贵色彩。

道光后期,国势衰弱,由于鸦片战争巨额赔款,国库空虚。

于是清廷四方敛财,大开捐官之门。广东富商伍荣耀、潘仕成捐数十万金,被赏赐单眼花翎,风光一时。

这是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所没有的殊荣。

于是,“捐翎”应运而生,捐银五千两可获得蓝翎,捐银一万两则能获得花翎。

不过清廷对双眼花翎、三眼花翎的管控还很严格。

到咸丰年间,内忧外患加剧,帝国大厦风雨飘摇,花翎的价位也顺势走跌,蓝翎为四千两,花翎为七千两。

之后,行情一路下跌。到清末,朝廷上出现了花翎普及的景象。

作家老舍的 《神拳》中则对此讽刺道:“我,头品顶戴,三眼花翎,给你请安啦!”

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深厚,到了大清王朝则集其大成,登峰造极,“顶戴花翎”就是个缩影。

随着清王朝的衰亡,“顶戴花翎”也被新时代革了命,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冠羽文化的延续

冠羽文化自古就有,是人与自然、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的映射,因而不可能消亡。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前几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的冠服,依然含有冠羽文化。

而且,冠羽文化在人类世界的许多领域留有影子及多种演绎:

在西方,至今保留有“feather in one’s cap”的短语,意即“帽子上的羽毛”,一语双关,指荣誉、成就、令人骄傲的事;

一些民族服饰至今保留有羽毛帽饰;

一些国家的军队、**服装保留有羽毛帽饰;

厨师所戴的工作帽,以帽子高度表示技术级别的高低;

服装设计师也由冠羽产生灵感,很多时装周上也常有其身影,成为一种时尚元素。

 

本文史料源自:《礼记·冠义》、《后汉书·舆服志》、《明史·舆服志》、《清史稿》、清代第九世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续录》等。

本文来自久伴别酒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975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23
下一篇 01-23

相关推荐

  •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明朝戴帽子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

    2023-01-23 02:58:01
    1165 0
  • 明朝官帽帽翅_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

    2023-01-19 12:22:02
    1021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