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都城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依照华夏民族的“中庸”观念,都城要建在天下的中心位置。《吕氏春秋•慎势》是这样解释,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从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开始,到宣统...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都城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依照华夏民族的“中庸”观念,都城要建在天下的中心位置。《吕氏春秋•慎势》是这样解释,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从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开始,到宣统皇帝退出历史舞台,封建社会历经十七朝,总共2132年的历史,包括藩镇草头王在内曾现过493位皇帝。

朝代的更迭必然要伴随皇都的变迁。历史上,做过都城的城市有很多,像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杭州、开封、咸阳、广州、成都等等。也不是所有的朝代取代前朝后,都要重新选址定都,有的城市被多个朝代和帝王选为都城,次数最多、名气最大的应该属西安,古称长安。

长安有十三朝古都的称呼,西周、秦朝、西汉、新莽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曾建都于此。

平心而论,长安见证过半部封建社会的沧桑。然而,伴随唐朝灭亡后,再也没有朝代定都于此,使得长安逐渐与繁华富庶渐行渐远,沦为封建年代的三线城市。

为什么曾经的关中核心、天下之本会沦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窘境呢。根本原因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安自身的缺陷日趋明显

战火洗劫和经济南迁

唐朝以后,长安给人的感觉是气候比较干燥,降水比较稀少,农作物生长一般,但在秦汉时期不是这样。

长安地处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心位置。南挨秦岭,北靠渭水。关中平原又是华夏文明的中心,长安因此也是中心的中心。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相对平坦,那时的气候也相对温和,降雨充沛,植被茂盛。

历史上,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被称为雍州。遥想当年,大禹把天下划为九州,分为九等,雍州位居上上等。《史记•货殖列传》评价说:

夫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十居其六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能够强大,与之密切相关。西汉中期,汉武帝重新开凿灵轵渠和白渠,使得原本富庶的关中平原再次锦上添花。

王莽篡汉后不好好经营,使得绿林和赤眉趁机而起。他们先后攻入长安,把关中平原折腾得够呛。东汉末年,郭汜李傕也来了,再次把长安洗劫一空,造成《后汉书•董卓传》形容的那样:

董卓初死,三幢民尚数十万户。李郭相斗,放兵劫略,加以饥馑,献帝脱逃,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唐朝李家因为起源于甘陇贵族集团,所以他们的老营设在关中平原,长安再次成为都城的首选。

中唐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朝一只脚踏入覆灭的深渊,关中平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安史之乱也成为压死长安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赶上农耕文明的经济重心南移的浪潮,农耕文明逐渐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长安在华夏民族的璀璨星河里逐渐黯然失色。

安全系数降低

漫长的华夏文明是一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爱相杀的历史。汉朝窦宪北击匈奴,匈奴远走欧洲,造成北方大草原权力真空。

匈奴人走了,很快崛起多股游牧文明势力,填补北方草原的空白。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游牧势力趁机而入,相继攻伐取代过去的匈奴,成为农耕文明新的边患。

过去秦朝和汉朝建都关中平原时,主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东面是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是武关,四关天险环绕,堪称鬼斧神工的天然要塞。《史记•刘敬传》记载说:

且夫秦地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握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西汉谋臣刘敬(也作娄敬)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定都长安时,说秦地四周有山川环绕,黄河又从此经过,四方的要塞坚不可摧,地盘也足够大,能够装的下百万士卒。

再加上秦国的老底子,哪怕是天下大乱,也不足以担心。进可攻,退可守。好比与人搏斗,应该扼住对方的脖子,冲着后背给他来一下。如今建都关中,就是锁住天下的喉咙,敲打诸侯的后背。

后来,张良也建议说: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臣服,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汉高祖对张良是言听计从,既然子房也同意,那就定都长安吧。

唐朝晚期,农耕文明进入五代十国,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斗得不亦乐乎,北方草原的契丹游牧势力趁机崛起建立辽朝。后晋石敬瑭没有称帝以前,跟后唐李从可闹翻了,他以晋王身份从河东起兵,与李从珂分庭抗礼。

石敬瑭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为了搬倒李从珂,石敬瑭委曲求全,主动认辽朝太宗耶律德光为叔父,许诺事成之后,奉送幽云十六州。白捡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儿子,耶律德光当然不会拒绝。

辽朝发兵帮助石敬瑭灭掉李从珂,幽云十六州从此划入契丹版图。先后经历辽朝、金朝、元朝直到明朝,幽云十六州才回到汉人手中。

幽云十六州失守,农耕文明的天然屏障尽失,北方门户洞开,长安裸露在关中大地,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作为都城首选的优势也就全部丧失。

漕运的兴起

古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舟船为主,北方则以牛马居多。

以运载能力来说,牛马的运输能力显然不及舟船,何况牛马还要吃草料,运输的成本更高。有历史学者统计,汉武帝时期,从长安向边塞运送粮草,每一斤需要消耗十九斤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晚年,彻底放弃戍边屯田的最大原因。

隋朝建立后,隋炀帝不惜赔上大隋国祚也要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北方物资运输的问题。正是从隋炀帝开始,华夏历史出现一个新名词叫“漕运”。

隋炀帝忽略了一个问题,关中地区海拔比南方要高,运河凿通了,但是由低往高的漕运问题永远永远也不会解决,朝廷依然面临巨大的运输成本压力。所以,隋唐两代即使有大运河,转运的枢纽却设在洛阳

唐朝终结后,大运河的中心转移到开封。因为开封地势平坦,更加有利于漕运的运营。久而久之,长安作为华夏重心的位置被洛阳和开封逐步取代

宋朝以后,历代王朝都不再考虑建都长安。明朝初年,朱元璋想效仿汉唐把都城搬到长安。公元1391年,他让太子朱标前往长安实地考察。结果太子回朝不久,英年早逝。

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内心萌生“传孙不传儿”的想法,想把皇长孙朱允炆扶上位。毕竟迁都是大事,朱允炆年纪太轻,稍有不慎容易滋生事端,进而动摇社稷。思来想去,朱元璋也就放弃建都长安的想法。

从李白笔下“长安市上酒家眠”的繁华,到杜甫眼中“城春草木深”的落魄。长安由沧海变桑田的巨变,承载着一段封建千年的变迁史。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本文来自心中无码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1085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7-07
下一篇 07-07

相关推荐

  •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唐朝古都在哪里?
    都城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依照华夏民族的“中庸”观念,都城要建在天下的中心位置。《吕氏春秋•慎势》是这样解释,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从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开始,到宣统

    2023-07-07 13:48:02
    24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