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万大军怎要碗吗,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一般走到哪里就在当地征粮。古代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10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大军出征前都是先安排好粮草的事情。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出征时每个士兵身上要自带三天的干粮,汉...

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一般走到哪里就在当地征粮。古代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10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大军出征前都是先安排好粮草的事情。

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出征时每个士兵身上要自带三天的干粮,汉人军队带干了的面饼,蒙古、匈奴人多带风干的肉干等。

当军队在城池里驻扎时,可以直接从粮仓中取粮食用,当在野外驻扎时,需要派人去粮仓中运粮食到军队中,并且走专门设立的粮道。

当粮食运到军中,队伍会有专门的伙夫来建造灶台煮饭,直接“埋锅造饭”,就是在地上挖个坑,放锅,就可以做饭了。

古代战争到底什么样?双方大将在阵前单挑?别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我们平时唠嗑,在说到古代战争的时候,很多人会这样描述:“二马一错镫,仓啷啷啷啷,交战在一起,转眼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那么这种历史情节是真实的吗?

我们在一些演义小说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两军对阵之时,双方会首先派出各自阵营中的猛将当众进行“单挑”,双方阵营中分别擂鼓、摇旗、呐喊。别用评书演义话本去理解古代战争,即使是岳飞传什么的,里面对战争的描述大部分也是胡说八道。

在古代战争中,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少见,而且都是四书五经上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那时候的战斗很礼貌,那种言语不详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贵族之间的“决斗”而已。大将“单挑”还有个别名是“致师”,最早有《史记·周本纪》,讲述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中武王命尚父姜子牙率领百名壮士致师,在这一战中商朝军队均倒戈相向,武王最终夺取了天下。

比较著名的“致师”,是记载于《左传·鲁宣公十二年》的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爆发的邲之战。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分别在阵前单独赴敌车战,并取得了杀敌和俘敌的战果。邲之战以楚国的胜利告终,奠定了楚庄王称霸的基础。

历史上还有一次比较著名的“致师”是公元前203年楚汉争霸,“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这些“致师”,比较类似于战争开始之前进行的一种集体祈祷和祭奠活动,军队祈求神灵附体,赐予战士们无穷的力量,赋予武器无比强大的威力。不过,汉代以后的战争,在正史中描述大将“单挑”的就几乎没有了。战争更加残酷,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

汉代以后战争里,“单挑”更多的是指主将身先士卒率领精锐部队的突击。古代战争看着规模很大,但实际的交战锋线都不太长。而且,古代军事体制下的旧式军队,对伤亡十分敏感,无法承受大的损失,往往在出现一成或两成伤亡以后,整个军队就崩溃了。

在古代,几百人破十万的战例也是有的。三国时期,张辽800步兵破孙权10万大军。于仲文8000人马全歼席毗罗10万大军。李世民3000骑兵虎牢关之战全歼窦建德10万大军。女真的起家之战,完颜阿骨打2万人护步达冈大败70万辽军主力。

上述以少胜多的战例,一方面战果多数是发生在击溃敌军,杀伤于敌军溃败中。另一方面,是敌军人数的猫腻,古代作战,人数越多,水分越大,一支10万以上的大军里,减去“号称”的空数,可能就剩5万了,再减去辅兵和工匠劳役等非战斗人员,可能就剩2万了,再减去战斗力不强的非主将嫡系,可能就剩5千了,最后剩下的,最有战斗力的,可能就是几百个亲兵。

国内军事小说,对古代战争描写最真实的,我感觉应该是架空小说《晚明》。该书描写两位现代人穿越回到了明朝末年,组建了类似近现代军队的“登州卫”,剿灭了后金政权的故事。大到明末历史、军史发展,小到官场百态、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一种浓厚的真实感。

当然,《晚明》后一半军队壮大以后采用了燧发枪线列阵的作战是纯粹的架空,把拿破仑时代的英法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情节挪用过来了。

不过,《晚明》在描写登州卫初创时期的冷兵器作战,却非常真实,几乎完全参照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对战争组织和军队行动的概括,例如部队的架构,鸳鸯阵和杀手队的组合和战斗方式,什么是夜不收和斥候,塘马、探马、架梁马的区别,怎么训练,怎么行军,怎么侦察,如何接敌,各级部队如何联络和指挥,什么情况下采取合种军阵,作战和驻营时怎么吃饭睡觉等等。

戚家军是明朝首支“职业化”的部队,全部由雇佣军组成,是由重金征召的三千名矿工和农民的“暴民流徒”组成的,人员最多时也不超过6000人。这些战士最初被朝野百姓嘲笑为一群乌合之众,但经历过戚继光高超的练兵手段,残酷的训练和严明的军纪约束,这些“暴民流徒”就脱胎换骨,成为横扫敌人的最强战队。

戚家军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戚家军抗倭用的火器,远程的炮兵武器有从澳门铸炮厂引进的重型神威将军炮,近程的炮兵武器有虎尊炮、弗朗机等轻型步兵炮。步兵武器有火绳枪和三眼铳。

戚继光在他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中,总结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他们百战百胜的“秘笈”,首推是治军严格。戚氏军法能让“乌合之众”在短时间里被训练成为纪律严明、组织良好、勇敢善战、常打胜仗的军队。

如戚继光的《练兵纪实》所述,精锐浙兵到北方防御北虏蒙古时,按照队(指挥官为队总)、旗(指挥官为旗总)、局(指挥官为百总)、司(指挥官为把总)、部(指挥官为千总)、营(指挥官为将官)进行编制,辖马营、步营和车营等数个兵种部队。

再例如盾牌阵配备长枪,人生才能完美。一排手持三四米长枪的长枪兵,加上刀盾手的配合,侧翼还要有弓箭手、火枪和铜炮等远程火力的保护。古代战争的统帅通常要使用旗帜和鼓乐来指挥。军队要使用旗鼓乐队指挥,规定各类旗帜用法,旗法严明,节节相制,军队在野战时以战阵接敌,相互配合,进退有据。跟现在电视剧闹哄哄的古代战争场景完全不同。

上述这些内容,在我们平时接触的小说、评书演义和影视剧里根本没有。由于受到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岳飞传等评书小说,以及各种胡扯的古装剧的影响,现在很多人竟然以为古代战争是要单挑的,双方的将领在阵前进行一对一的较量。

其实,根本没这事。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个人的武术功夫毫无意义,只有保持阵型,才能发挥出集团作战的威力。百战百胜的军队,一定是具有高度组织力的军队。

在400年前,因为火器的出现彻底结束了骑士时代,原来的武技和勇猛能够在战场上起到质的作用,而现在一个精训披甲的骑士也不过是一火枪撂倒,火枪和滑膛炮给了每个人参加战争的权力,而且平均了所有人对战争的贡献,一个农夫经过几个月训练,就能在战场上射杀最精锐的贵族骑士,而不是充当骑士的奴仆、马夫和辅兵。后来,战争伤亡就急剧增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排枪枪毙和野战炮,居然干掉了几十万人,这在古代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近现代的军队具有荣誉信念和科学组织化的近现代军队,能够忍受异常残酷的战场环境和巨大伤亡。一支纪律严明勇于牺牲的现代军队,只要500人,哪怕手持木棒,也能打败一支10万人的古代乌合之众。

凭借10万民工,五个月吃掉陈胜百万大军,章邯是怎么做到的

翻阅陈胜的历史,处处透着诡异,当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捋清以后,更觉得不可思议。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陈胜秦二世元年七月起于大泽乡,从大泽乡向西,一路攻下了蕲县、铚县、酂县、谯县、苦县、柘县,最后攻下了陈县并定都于此。

定都陈县以后,陈胜任命周文为将,周文从陈县出发又是一路西行,一路上招兵买马,到函谷关时已经有数十万人。

周文带着这数十万人,攻入函谷关,一路打到距离咸阳不到100公里的戏亭。不久之后,周文在这里被章邯打败,被迫退出关中,到离函谷关不远的陕县曹阳亭驻扎。

不可思议的是,上面记载的所有事情,全部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七月份的一个月之间。

我查了一下地图,从大泽乡到咸阳,走高速要900多公里。如果先从大泽乡到陈县,再从陈县到咸阳,那至少也要1000多公里。

更不可思议的是,周文一个月扩充数十万兵马,吴广带领的主力部队恐怕也有数十万,再加上分散各处的驻军,陈胜总兵力近百万。

而章邯,一个少府出身的文官,带着一帮子骊山劳工和所谓的“人奴产子”,竟然在五个月间灭了陈胜近百万大军。

骊山劳工的人数我们不清楚,秦二世元年四月,曾下令重启阿房宫工程,并且下令从修阿房宫的劳工中选出5万人,充当咸阳屯卫。

周文打到戏的时候,章邯并没有提到这支队伍,说明这支队伍可能还没有组建起来。那么,骊山劳工人数至少应该在十万人以上。

章邯部队的人数,在巨鹿之战时大概是二十多万,而章邯灭掉陈胜以后,在楚地整编了不少陈胜旧部,而且应该也扩编了不少人。

章邯攻打巨鹿城之前,部队并没有什么损耗,综合来看,章邯灭陈胜时的部队最多也就是十几万。以这点乌合之众,五个月的时间灭掉陈胜近百万大军,章邯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的真相我们不可能知道了,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做一点分析。

首先来寻找第一个困惑的答案,如果《资治通鉴》中的时间记载没有错的话,陈胜从大泽乡一直打到陈县,周文从陈县一直打到戏亭,两段路程加一起全程1000公里以上。

这就意味着,西征大军平均每天要急行军33公里以上,如果仅仅是这样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西征途中至少还要攻克十几座城池,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要做。

如果每攻克一座城池用两天的时间,这就占用了20天,也就意味着一天需要急行军100公里,这在徒步行军的古代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难道,途中攻克的十几座城池根本没有耗费时间?

这个还是有可能的,陈胜起兵之后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根本难以想象,由于陈胜起兵的影响,导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混乱无序。

《秦始皇本纪》说,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郡县,百姓都争着杀他们的郡守、县令等郡县长官,都响应陈胜的号召,多的数都数不过来。

当时全国几乎都是这样一番形势,陈胜派武臣去攻略赵国故地,只给了他3000兵马。结果武臣就用这三千兵马,不仅平定了赵国故地,连燕国故地都平定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郡县都主动投降了。

这个事情在《高祖本纪》也有体现,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沛县的青年子弟也是把县令杀掉,开门迎接刘邦入城。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只有900人,而且大都是赤手空拳,单凭这900人想要攻下蕲县是不可能的,而陈胜很快就攻下了蕲县,说明蕲县的情况跟沛县差不多,应该是开门纳降的。

《陈涉世家》在写到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时,都没有战事记载,只有在攻打陈县时有记载。说陈郡郡守和陈县县令都已经逃跑了,只有一个县丞带人在城门口抵抗。

周文入关应该也是这种情况,关于周文的行军路线,很多人认为走南阳入武关,我认为应该不是。周文很可能是走颍川郡、三川郡入函谷关,而途中遇到的郡县长官要么就是跑了,要么就是被杀,要么就是投降。

正因如此,陈胜和周文的部队,才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为他们西进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这也就是说,陈胜、周文手下的部队根本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因为组织起来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每天都在急行军,应该是连正常的训练都没经受过,甚至恐怕连正式的编制都没有。

陈胜手底下的部队应该都是这种情况,半个月以前还是种地的农民,而现在只是一群声势浩大的乌合之众,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秦始皇销天下之兵,所以秦朝时的郡县根本没有太多兵力,但陈胜的部队动辄数万、数十万人,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是声势浩大,足以把郡县的长官吓跑,或者是投降。

这是第一个原因,虽然声势浩大,但却没什么战斗力。

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陈胜用人不明,而且战略混乱。

先来看陈胜的战略部署,在陈县定都以后,派出去了多路大军攻城略地,想一鼓作气统一全国。

我们先看一看陈胜的兵力部署:

首先是三路西征大军,一路由假王吴广带领,出颍川攻荥阳一线;一路是周文大军,绕过洛阳、荥阳一线,直接从三川郡南部进入关中;另一路是宋留大军,出南阳,入武关。

其次徇地大军,派出了武臣带兵徇赵地,派出了周市徇齐地、魏地,另外还派了召平等人徇楚地。

其次是东征大军,先是派葛婴徇蕲县以东,后又派邓说大军攻打东海郡郯县。

最后是陈县附近的驻军,陈胜、上柱国房君驻扎在陈县,伍徐驻扎在陈县西北的颍川郡许县,张贺驻扎在陈县西侧,仓头军吕臣驻扎在陈县东南的新阳县。

以上就是陈胜的全部兵力部署,当然还有以三、五千人响应陈胜起义的部队,分散在楚国地区不计其数。

要说按照陈胜的这个兵力部署,就算是战斗力差,也不至于5个月就被章邯全吃掉。

可是陈胜的部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统一指挥,相互之间也没有支援配合,部队派出去以后几乎就是自生自灭。而且,陈胜任命的将领,大都没有什么军事才能。

灭秦是陈胜的第一要务,所以他的主要兵力都放在了西线,单是周文和吴广这两路人马,加起来恐怕得有50万人,我们先看这50万人是怎么被章邯吃掉的。

周文带着几十万军队,用了也就半个多月的时间,直接进了函谷关,前面说了这中间恐怕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到了离咸阳不足百里的戏亭的时候,秦二世慌了,赶忙派章邯带着十万骊山民工和“人奴产子”去迎战。

这是陈胜的军队第一次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在此之前陈胜之所以势如破竹,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全国各地都在谎报军情,所以朝廷根本没有派出大军征讨。

章邯虽然带的不是专业部队,但是骊山民工长期以来是有编制、受过训练的,不像周文的部队是一路裹挟而来的乌合之众,这些人恐怕有的连武器都没有。

这些人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战斗,乍一遇到章邯带领的大部队攻击,一下子兵败如山倒也是可能的。

再者,周文刚从陈县出发的时候兵力很少,是这一路西行越滚越大,队伍才在十几天内暴增为几十万,这么庞大的队伍粮草是个大问题。

而周文显然是一支孤军,粮草问题也有可能是导致周文兵败的原因。

周文兵败之后,吴广的荥阳大军不久也全军覆没,荥阳的覆没纯粹是指挥问题。

周文兵败以后,吴广手下的田臧担心章邯会从北面的黄河渡河夹击,于是决定将荥阳部队兵分两路,一路在荥阳拖住李由的部队,另一路去黄河南岸迎敌。因为担心吴广不同意这个策略,直接矫诏把吴广斩了。

杀了吴广以后,田臧被陈胜任命为上将,田臧让部下李归带少部分兵马驻扎在荥阳,自己带着大部队去黄河南岸的敖仓迎敌,结果在敖仓一战而全军覆没。

我们前面说了,荥阳附近是有伍徐的驻军的,可是伍徐根本没有去增援,任凭田臧的大军被章邯歼灭。

吴广和周文的两路大军被吃掉,陈胜的实力已经被消耗掉一半了,剩下的部队都各自分散,所以被章邯个个击破,最后直接攻破了陈胜所在的陈县。

陈胜被杀以后,实际上还有两支部队根本没有参战。

一支是西征大军第三路的宋留部队,宋留接到的命令是徇南阳,入武关,最后和其他两路大军在咸阳汇合。陈胜死的时候,宋留刚刚平定了南阳,陈胜死后宋留没了主心骨,直接投降了秦军。

另一支是吕臣的仓头军,仓头军驻扎在陈县东南的新阳,陈县被攻击的时候,吕臣并没有北上救援。陈县附近的驻军全被章邯吃掉以后,陈胜仓皇南逃,路过新阳附近一直逃到汝阴,在这里被他的车夫杀掉。

但当陈胜路过新阳的时候,吕臣也没有接应,陈胜死后,他后来就投靠了项梁。

所以,陈胜的兵马虽然多,但都是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而且相互之间各自为政,是一盘散沙,这才被章邯的十万民工各个击破。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南辕北辙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3571.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4-08
下一篇 04-08

相关推荐

  • 古代十万大军怎要碗吗,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
    一般走到哪里就在当地征粮。古代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10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大军出征前都是先安排好粮草的事情。古代十万大军怎么吃饭出征时每个士兵身上要自带三天的干粮,汉

    2023-04-08 01:30:02
    27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