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
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1、是科学决策,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需要。2、培养贵州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需要。省情是决策的基础,正确地认识贵州省情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证。
贵州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
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表明,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
其中观音洞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四川与贵州的区划变动:四川省的6个县,为何划归贵州省?
翻开中美两国的地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两国的省界线划分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中国是犬牙交错,彼此缠绕的划分方式;而美国则是横平竖直,大开大合的州域边界。前者融合了地形参考,后者则是简单直接的经纬度划分。
其实中国的省界划分除了考虑地形,还有很多人文影响。
美国各州划分
古代为了防止割据的产生,省份的划分会刻意突破地形的限制,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
而且省份规划并非定数,会随时根据省份发展和朝廷政策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雍正朝,四川和贵州就发生过很大的区划变动,遵义府的6个重要县城直接并入了贵州,让后者发展突飞猛进。
这份调整削弱了四川的实力,自然引发了当地的不满,民间甚至留下了“四川人生的憨,遵义调龙安”的说法。
雍正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调整,背后有何深意呢?
雍正
“反复横跳”的遵义府想要搞清楚这份调整的意义,首先要对贵州这个地方有一定的了解,毕竟古代政策的变化都是围绕土地本身展开的。
贵州是我国西南的重要省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不仅联通湖南,接引四川重庆,还直通两广。占据这片土地后,中原朝廷对云南的掌控力也会显著提升,是古代关键的通衢要省。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中原王朝对它的重视度都很低。因为这个区域少数民族众多,汉族人口很少。而且地形多山岭和丘陵,交通不便,即便花大力气掌控也难有作为。
贵州
在大多数时间里,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比如漠北的蒙古和东北的女真。西南少数民族的威胁很低,所以中原王朝对西南的统治以赏赐安抚和相互制衡的策略为主。
除了拥有沃土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直接被中原王朝统治,其他的西南省份比如贵州、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都被当地土司治理。他们彼此之间的区域划分模糊不清,经常互相攻伐。
在蒙古入主中原并建立元朝后,朝廷终于不用担心游牧民族了,自然就有时间来料理西南诸省。
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西南诸省也有了清晰的分界线。
蒙古
不过当时贵州并不存在,它被纳入了湖广行省。一直到朱元璋驱除鞑虏、建立大明后,贵州省才正式出现。
明朝采取的“两京一十三省”模式对后世影响极大,如今很多省份的划分就是以此为基准。
不过贵州此时的面积并不大,和当下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黔北重镇——遵义并没有被划入。
明朝建立后,遵义开始了“反复横跳”的过程。明洪武五年(1372年),如今遵义市的大部被定为播州宣抚司,被划入了四川;10年过后,这个区域又被划到了贵州都司。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宣抚司复归四川,暂时稳定下来。
朱元璋
结果到了万历年间,播州宣抚司出现了大规模叛乱。
在战乱平定后,这个区域的土司制度被取消,它被一分为二,改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清朝完成统一后,康熙再次对西南省份进行了调整,把明朝分成两半的播州宣抚司合并为遵义府,并且全部给了四川省。
雍正五年,多次变迁的遵义府终于迎来了命定的归宿,它被重新划入贵州省,成为了如今我们熟悉的遵义市。
康熙
遵义府为何不断变动或许不少人会好奇,一个遵义府为何在明清两朝被反复转移,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对当地土司的管理。
其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这片领土远离王朝的腹心之地,管理难度极大,因此就采取了本地人治理的策略。
这些土司表面上对中央政府效忠,定期缴纳钱粮。如果朝廷需要,土司们甚至可以出兵助战。但实际上他们却抗拒朝廷派遣官员,在自己的地盘里作威作福,是十足的“土皇帝”。
因此历代的西南抚慰司往往是徒有其表,看上去框架严明,但几乎没有任何权力。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官员愿意赴任。
土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土司拥兵自重的趋势越来越重,到了明朝已经有些积重难返,中央必须采取措施管理。
当时四川处于朝廷的掌控中,因此洪武初年就把遵义府并入四川府,意图分而化之。但是朝廷对西南不可能时时关注,毕竟北方蒙古才是心头大患。因此西南地区就出现了土司和政府官员拉锯的情况,遵义府的归属也变得反反复复。
万历即位后,决定削弱西南土司的力量。消息传出后,播州土司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朝廷出动二十万大军才彻底平定。为了安抚剩下的土司,万历下令把播州一分为二,其中的遵义府仍然归属四川,平越府则划入了贵州治下。
西南地区被基本平定要等到清朝雍正年间,而雍正的做法就是“改土归流”,把土司这个制度在西南彻底废除。
而他派到贵州从事“改土归流”的正是心腹大臣——鄂尔泰,正是后者把遵义府从四川“接回了”贵州。
四川
鄂尔泰要来四川6县雍正朝一共有三位宠臣,分别是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他们三位都简在帝心,升迁迅速。把鄂尔泰这样的重臣放到贵州,足见雍正对“改土归流”的重视程度。
其实在正式派遣下达之前,鄂尔泰对于西南土司的情况就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并且在实地做过调查。
他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以及将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全部写成奏章提交给雍正,分别是《敬陈东川事宜疏》和《改土归流疏》。
雍正对鄂尔泰要采取的治理措施非常满意,在看完奏章后,迅速任命他为云南巡抚、云贵桂三省总督,全面负责西南区域的改土归流。后一个职务是雍正特别为其设置,目的就是让鄂尔泰可以专心任事,不受任何人掣肘。
雍正剧照
到了贵州后,鄂尔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然后完成了对当地的土司的分类。
他认为改土归流应该计擒为上,兵剿次之,毕竟除了少部分负隅顽抗的土司,大部分土人头领还是愿意接受清朝统治的。
在管理贵州的几年中,鄂尔泰一直坚持分而划之的策略,对愿意接受改造的土司,他不仅替雍正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允许他们外地为官。而对于其中阳奉阴违之人,他也狠厉出手,迅速调集八旗、绿营等各路官军围剿。
为了彻底平定西南,鄂尔泰一直在考虑贵州的发展问题,一个地区只有真正发展了经济,稳定了基本盘,才能纳入朝廷的管理体系。
鄂尔泰
但是贵州缺乏适合的大城市,单纯依靠贵阳这一个重心是肯定不够的,边远地区会继续贫困。这个时候,他瞄上了一度属于贵州后来却被分出去的遵义府。
当时的遵义府发展已经非常不错,毕竟它本身的地理条件优越,有着大量肥沃的耕地,是川南的粮食重镇。而且鄂尔泰在多次派人探查后发现,从四川进入遵义要穿过高山,交通条件很不好。反而从贵州这边进入遵义是一路通畅,毫无阻碍。
鄂尔泰画像
《世宗实录》中记载:“雍正五年,该四川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正安一州及遵义协官兵,俱隶贵州管辖,从云贵总督鄂尔泰请也。”
雍正五年,鄂尔泰正式上奏朝廷,请求把四川省的乌撒府、遵义府等合计6个县,划入贵州省管理。
这个提议一出,贵州官场连声叫好,而四川所有官员都一直表示反对。可鄂尔泰准确找到了四川官员几个月之前的上奏,后者当时提议重新划分四川和贵州的界限,提出把永宁县划入四川。
这下四川官员被抓住了痛脚,失去了大义名分,毕竟没道理只能他们吞并永宁,贵州却不能要求收回遵义府。
雍正对此的处理是双方各取所需,贵州拿回遵义府6县,永宁县纳入四川。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样交换吃亏的是四川。但无奈鄂尔泰圣眷正隆,他的建议又颇有道理,四川官员只能吞下了苦果。
雍正剧照
遵义入贵的意义遵义府“回到”贵州后,鄂尔泰对它非常用心,通过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鼓励耕种,很快这里的经济就迅速发展起来。
而遵义府也吸纳了大量人口,完成了对西南土司的分化。事实证明,鄂尔泰的决策是相当正确的。
贵州获得遵义府之后,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经济发展都有了大幅提升。
到了乾隆年间,遵义府增加耕地面积35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黔北粮仓。
在贵州的各项历史典籍中,都对鄂尔泰的调整提出了高度赞扬,比如《遵义府志》就说过:“雍正五年,割入黔疆北藩,始壮幅员,广袤二千里,田赋关税半全黔。”
《遵义府志》
这次调整让西南诸省的发展更加平衡,不再是四川一家独大。
贵州有了生力军的加盟,一下子扭转了之前的颓势,人口开始大幅提升。
双核驱动之下,全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财政收入后,西南也迅速稳定下来。
结语时至今日,贵州都在不断享受鄂尔泰“6县入贵”的遗泽。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遵义一直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是整个西南地区唯二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的非省会城市。
在它和贵阳的驱动下,贵州全省才能有欣欣向荣的发展。这样看来,中国行政区之间犬牙交错的划分也受历史的影响。
时间的唯度一旦被拉长,不同地区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而矛盾调和的结果就是曲曲折折的边界划分。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吕思勉
《清世宗实录》
本文来自闲云池中敛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