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与汉字的对比(篆字体与汉字对照表)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主要来源于字体的结构,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其中大篆是甲骨文,以匀圆的线条为主,字体的外形更像是画画,小篆阶段字体开始定型,讲究轮廓、笔划以及结构,与汉字也更加的接近。篆书和汉字的对比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大篆是甲骨文,与...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主要来源于字体的结构,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其中大篆是甲骨文,以匀圆的线条为主,字体的外形更像是画画,小篆阶段字体开始定型,讲究轮廓、笔划以及结构,与汉字也更加的接近。

篆书和汉字的对比

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大篆是甲骨文,与汉字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大篆字体为匀圆的线条,字体的外形更加贴近实物,仿佛是在画画一般,汉字则是讲究“一波三折”,笔画工整,有条理。

小篆阶段,字体发生一部分的变化,与汉字的距离也在逐渐的缩小,字体开始定型,讲究轮廓、笔划以及结构,使字体更具有符号性,减少了书写上的麻烦,以及认读上的困难。

篆书在早期处于不规范的时期,一个字能有多种写法,其中象形的成分较多,进入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对称均匀,具有圆润、遒劲的美。

于钟华:什么是篆书

要清楚什么是篆书,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书法。知道什么是书(法),“书”的前面加个“篆”字,就知道什么是篆书了。换句话说,“篆书”这两个字,“篆”是特性,“书”是共性,是根本。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讲。

一、书

从书法史的界定角度看,现在通常的书法史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去界定。第一个角度认为,书法指的是拿毛笔写汉字的一门艺术。从历史角度进行考察,以时间为维度,从而认定甲骨文是最早的书法作品。只要是拿毛笔写的汉字,写得好看,都把它认定为书法的范畴。所以现在讲书法史的书,大都是从甲骨文开始讲的。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拿毛笔写汉字”,其背后的逻辑是:汉字在前,书写在后。先有汉字,按照汉字的既定规律或者规则把它写出来,就是书法了,这是一个历史推导的思维。

另一个角度是从比较实际或者现实的环境里面,与其他学科或跟书法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比较来界定书法是什么。比如拿写字来界定书法,说写字不是艺术,只是实用的书写技能,而书法是一门艺术,书写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借助书写来传递自己的审美思想、审美理念,是能够表现自己情感的一门艺术。所以汉字、毛笔、墨汁、书写等都是工具,而思想、理念、情感、情志才是它表达的对象。再比如通过绘画与书法的区别,将书法疆域界定出来,比如说书画同源,就需要区别书画虽然是同源但不同体。不管如何界定,一般现在练书法的人都会把书法“是什么”当作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提出一个全新的真正的书法定义,从而回到书法本身。

从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石鼓文、大篆、小篆一直到隶书、真书、草书、行书等等,合起来统称为“书法”,只要把历史上已有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书法理论合起来,大概就是心目中的书法,这是历史的经验主义的追溯方式。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是“文”,而后,篆书、隶书、行书叫做“书”。也就是说,以前的“文”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书法,那是不是从篆书开始,隶书、真书、草书等等就是真正的书法了呢?但既然叫篆书,可能也不是书。因为书就是书,前面加了限定修饰的词,像篆书、隶书可能都不是书,后来出现真书才是真正的书法。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对已有的书法史的叙述模式、写作模式提出疑问,一旦这个疑问能成立,就是从理论、理念到学习方式、书写方式对已有书法史的全新架构完全反叛。

第二个界定,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写字实用性强,艺术性不高,目的在于日常的交流和实用,而书法要高层面,至少写得好的才能叫书法。那么,王羲之的《奉橘帖》是实用还是艺术创作?明显是实用的,但同时也是书法殿堂里最为神圣的作品之一,所以把书法与写字完全分离是不成立的。王宗岳《太极论》里讲,有两种练拳途径,一种是由道生拳,道降到身体形成武术;第二种是以拳证道,由练拳体会悟道。反观书法,也是通过书写来承载中国人的道。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书以载道,践行天人合一,也就是由道生书。凡能体现书能载道的书写才能称为书法,否则就不是书法。这就是书法的顶层设计。

二、篆

书法的顶层设计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的秦朝,叫做书同文。以前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秦朝从文变书,即要找到能承载天人合一理念的书,于是从篆书起步,找寻真正的书法。篆书是这个征程的第一站,第二站是隶书,第三站是草书,一直到“楷书”(真书),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书法,所以命名为真书。

既然叫篆书,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说中国书法是棵大树,那篆书就是树根。虽然埋在地下,但对于中国书法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学习书法要从篆书上路,从根部做起,根深才能叶茂。“篆”是什么意思?一、《周礼·春官》:“孤乘夏篆。”《注》:“夏,赤也。夏篆,五彩画榖约也。”《考工记》:“钟带谓之篆。”可知,“篆”的本意是指用以装饰的线纹,就是线。二、《说文解字》:“篆,引书也。”也就是拉的意思,篆也已经指向了篆书。这里面有一个递进关系:篆是线,所以篆书是以线为主的书体,这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仅是线还不行,写出来像拉弓射箭,线条内部必须具有张力,才称其为篆书。再进一步,篆书又称为铁线篆、玉箸篆,细而紧者为铁线篆,粗而润者为玉箸篆。从篆书出发是奔赴天人合一的第一站,篆书对中国书法一个巨大的支撑作用体现在线上,起到了树根的作用。树根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来所有的书体都是以线作为存在依据,在所有书体中都能感受到篆书的存在,没有篆书的学习,书法写再好也是无根之木。

三、篆+书=篆书

在完成书法顶层设计的过程中,篆书是第一站,也就是零点。零点主要指向三个方面:

第一,线条没有粗细变化,粗细一律。很难看到秦篆、唐篆有粗细变化,一直到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这批篆书家才有了线条的起伏。

第二,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类线的平行关系,一种是相交线的对称结构,相交分两段,左右相等,所以叫平行对称。平行的是同类线条,对称的是相交线条。

第三,空间关系。它的空间是以单元空间为基准的均匀排布的空间,里面很难有疏密对比。

从零点出发,就会发现后世书法是对篆书做加法或减法,也就是归零。一根线条作起伏变化,线与线之间有粗细对比、破平行、破对称等等。

这个零点,我们以《峄山碑》为基点,向前是大篆,线条、空间自然变化,往后则是隶书、楷书等起伏变化,线条粗细不均。以小篆为中心,之后的变化是人为的,是人和自然合一的变化,而小篆之前是无意识的变化。从《峄山碑》开始,“我”介入书写,才开始有自我意识。同时,大篆的空间疏密是本来就这样,不是人为修饰。从《峄山碑》起,人开始把自己的审美投入书写,形体上从自然界的观照到人的主观审美的对照,这是《峄山碑》与大篆的根本区别。大篆像自然界存在的物体(包括人体,但这里的人体只是描画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观照结果),小篆像人体(人体的审美),转换后书法开始能够以书喻人、以书传人,每一个字变成了人的形象。

书法:识篆技巧与方法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全赖用心研求,知难而进。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试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者可与《说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说文》的版本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初学者要深入得法,尚须参阅上述专著,才能真正弄通、弄懂篆字。

(二)以“六书”理论为指导。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的意义主要依从《说文》所举字例的说法。从《说文》中了解篆字的形、音、义,首先必须了解“六书”的原理,通过“六书”的提示,可以提纲挈领,从根本上达到识篆的目的。学习篆书要掌握“六书”,重要的不是这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是要了解篆字的结构以及组成部分,弄清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汉字篆法就自然获得解决。有关“六书”的基本原理可参看唐兰著的《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及裘锡圭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如元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收入《说文大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读之上口,易于记诵。初入门者不妨在诵读之余加以理解,逐渐掌握篆字形体,排除障碍。

(四)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习篆。

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问,往往开始容易深入难。关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从《说文》中查出某个字的形体,知道了这个字的音义,还要了解这个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以及这个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向关系(这里只指特殊情况下的字),重要的是把它放到所写内容中看看是否文义贯通。这样似乎不易,但是日积月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兰先生曾为占文字研究设了六条戒律,基本要略是:1.戒硬充内,行2.戒废弃根本;3.戒任意猜测;4. 戒苟且浮躁;5.戒偏守固执;6.戒驳杂纠缠,很值得我们遵循和借鉴,详细内容可见李学勤著的《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出版)。

识篆是一门学问,绝不可草率从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掌握篆字并不是难事。为了帮助初学者准确无误地识篆和书写,开列书目如下工具书目: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小篆疑难字字典》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篆通假校补》王福庵著 四泠印社

其它工具书及有关文字学书目可视其文中介绍以及入门程度逐步增 置。 临摹碑、帖书目:

《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吴让之篆书四条屏《粱吴均与朱元思书》

杨沂孙篆书《道德经》、《金人铭》

《赵之谦书汉铙歌真迹》

赵铁山《和铭真迹》(见上海《书法》2001年第7期)

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识篆技巧

本文来自闲云池中敛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733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19
下一篇 01-19

相关推荐

  •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篆字体与汉字对照表)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
    篆书与汉字的对比主要来源于字体的结构,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其中大篆是甲骨文,以匀圆的线条为主,字体的外形更像是画画,小篆阶段字体开始定型,讲究轮廓、笔划以及结构,与汉字也更加的接近。篆书和汉字的对比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大篆是甲骨文,与

    2023-01-19 18:00:02
    674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