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需要认识多久,篆书需要认识多少字

篆书需要认识多少字
学习篆书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根据小篆字典《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小篆共有9353字,在河南安阳的古殷都废墟中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共有四千六百多个,而甲骨文就是大篆中的一种。篆书需要一千以上字想要学习隶书字体,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篆书...

篆书需要认识多少字

学习篆书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根据小篆字典《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小篆共有9353字,在河南安阳的古殷都废墟中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共有四千六百多个,而甲骨文就是大篆中的一种。

篆书需要一千以上字

想要学习隶书字体,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篆书是大篆以及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而甲骨文以及金文都属于大篆。在河南安阳的古殷都废墟中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共有四千六百多个,其中一千七百多个甲骨文已经被辨识出来。

六国统一后出现小篆字体,根据小篆字典《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小篆共有9353字,其中一千多个词都属于常用字,而现代汉字则是由小篆所演变过来的,距今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史。

在秦朝时期,六国文字还没有被统一,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统一六国后但制定了统一的文字,从字体上也有了很大的区别,使其更加的简单明了。

篆书一笔,八分三笔,真书八笔,总结隶书课程隶法和用笔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17——隶书总结

今天回顾一下六级课程要点。

一 隶法

五级专题课程讲篆书,学篆书要先识篆字,认识了篆字,在书写时还要讲篆法。隶书也是一样,学隶书先要认识隶字,在书写时,还有隶法,即隶字的特殊写法。这是学习篆隶的前提,第一关就是认字。

篆法

讲篆法时我以「长」字为例,你现在看到的这三个字都是篆字,而且是同一个字:「长」,这是识字。但你仔细看看,这三个篆字写法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篆法不同。

识字是了解一个字的基本结构,而书法要加一层功夫,就是把基本结构改造为艺术结构。这个改造不大容易,艺术结构是在基本结构的大框中变动,如果打破了基本结构,就不是这个字,没人认识。但如果只会照基本结构写,千人一面,就不是艺术。「长」字你能自己写出一种艺术结构吗?想几天都未必想得出,非常困难,这要有深厚的文字学基础,和长期的临池经验才做得到,这就是做优秀书法家的难处。

隶法

隶书和篆书一样,我讲隶法时以「教」字为例。这里三个字都是「教」,而具体写法不一样,小有差异。也就是说,文字的基本结构相同,艺术结构不同,左下的「子」和右旁的「攴」大致不变,差别就是「爻」的不同安排,造成隶法不同。一般临帖就是照着字帖写,如果你要创作,就要知道哪一个是基本的,哪一个是艺术的变化。了解越深入,创作隶书作品越有把握。

在汉字发展历史上,隶书在前,真书在后,如果现在有人问「『教』字怎样写?」大多数人会说:「左边一个『孝』,右旁是『文』。」这是正楷字的写法,如果追本溯源,左右都说错了。你不能用真书的结构去写隶书,写出来不伦不类。所以学习隶书,要懂一点隶法。

《乙瑛碑》

举例来说,我曾布置学生临习《乙瑛碑》,但作业交上来后,发现有些字学生照正楷字来写,如「地」字,学生对字帖上这个「地」把握不定,结果写成这样一个,左右两边都写错了。原来字帖左边「土」字有一点,以和「士」区别,(《曹全碑》也是有点的,但有些汉碑没加点,简化了)。至于右旁「也」字,是小篆的隶变,秦隶已经简化为上「廿」下「乙」,《乙瑛碑》写法承此而来,和正楷字的基本结构不一样。大多数初学隶书的爱好者,不大熟悉古文字学,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查数据相当方便,如果临帖时遇到陌生的写法,下笔前多查查字典,可以追踪到这个字的来源,以及隶法中的变化。

《乙瑛碑》

《乙瑛碑》是八分作品,早于正楷,所以写法和正楷字不一样的很多,你不能用正楷字去规范八分。如「备」字右旁明显不同于正楷字。「幽」字

中间一竖下面开叉,不留心容易疏忽。「明」字左边为「冏」,这是依照篆字来隶定的。「五」字中间为交叉。「庙」字右下角不是「月」,外框中有三横,这是「舟」字。「先」字和正楷相比,起手没有一撇。

《礼器碑》

《礼器碑》中,八分「年」字有两种写法,此其一。「陵」字右上用三横一竖,受草书简化影响。「圣」字左上的「耳」,化为一横加「日」。「颜」字左下只有两横,而正楷字用三撇。「丘」字是篆字的隶定,承篆书而来。「而」字下面多了一横,这都要看清楚。

《曹全碑》

《曹全碑》,「煌」字右旁「皇」头上没一点。「廉」字下面用四点。「幸」字写为「大」下面加「羊」。「参」下面三撇写为「小」,也就是后来的顾盼势。「铎」字,右下「幸」只写「羊」,省去「大」,「金」字写法非常多,这是其中之一。

隶书中同一个字写法和正楷字完全不同的情况并不多,但小地方不一样的却相当普遍,而且每本字帖各有特点,所以勤读帖、多临帖,可以加深了解。

《曹全碑》

但有时候遇到奇怪的字,未必是隶书特殊写法,可能是碑石损坏、后人

妄自添加笔画造成的。譬如《曹全碑》这个字,查《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都只是引《龙龛手鉴》之说,读音同讫,意义不明。《曹全碑》这句话,前人释读为「秉干之机」,那么这个字就是「干」了,「干」写成这样子是隶法吗?不是。

《两汉金石记》

■ 清·翁方纲

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谈到《曹全碑》:

·

碑初出时止缺一「因」字,后乃中有断裂,又后乃「干」字中「日」有穿连之直画矣。今日得「干」字未穿者,为旧本也。

原来「干」字左边这个「车」,不是写的,是有人把碑上的裂缝挖成笔画,结果左边变成了「车」,也就是说,根本没这个字。你买《曹全碑》的早期好拓本,果然是「干」。

翁方纲是清代碑帖研究大家,他还指出《曹全碑》的问题:

·

又中间「咸曰君哉」「咸」字,「咸」内「口」上一画是弯曲倒折之笔,今石泐而其旁一小直画不可见,遂成二小横画矣。

「泐」就是石头自然开裂,产生裂缝。

《曹全碑》

《曹全碑》果然有两个「咸」字,其中一个多了一横。照翁方纲说法,这个「咸」字的「口」,上面一横是「弯曲倒折之笔」,我理解是蚕头起、下覆之笔,损坏后蚕头不见了,被人改为很细的两小横。很要命的是,这个「咸」字和刚才那个「干」字都很清晰,笔画没有石花,非常容易误解这是原作的样子。所以要特别当心,看见隶书字帖中奇怪的写法,可能是隶法之变化,也可能是挖改的。

还要提醒一下,研究文字的基本结构,这是正体。书法艺术因创作的需要,写文字的艺术结构,这叫什么呢?以前我讲过,前人称之为帖体,帖写。有些文字学家很不友好,把帖写称为别字、白字,好像我们书法家专门写别字的。前几堂课我讲过一些字,它们都是有来历、有根据的,在文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些艺术加工和调整,这应该视为帖体,不是别字。但我看不少小孩子也在学书法,当心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以文字正体为评分标准的,未必接受帖体,这一点家长要提醒孩子。

二 用笔

在一级课程中,我讲了书法三大要素:用笔、识势和裹束,也就是小圈调锋,大圈行笔,最后裹束把小圈大圈加在一起。不过这只是对草、行、真三体而言的,篆隶是分笔书写的,没有使转,笔画不会连写,所以谈不上「识势」,当然也没有「裹束」了。所以,对于隶书而言,技法「用笔」是最重要的。

2.1古隶和八分

我们知道,隶书分为古隶和八分,古隶的用笔和八分区别很大。

古隶

古隶的线条,往往是粗细一致的线条,也就是篆书线条,只用一个笔锋。

伊秉绶

到清代伊秉绶改造古隶,把线条加粗了,但还是粗细一致,保留了古隶线条的主要特点。

八分

八分就不同了,它采用了隶书线条,主要特征就是蚕头雁尾,这是古隶作品没有的。历史记载王次仲装饰隶字,称之为楷法,有了楷法,隶书就漂亮多了。拿最简单的一横来说,古隶最多是浑朴、古拙,说白了就是简单、老实,只用一个笔锋能有多少动作呢?八分以两个笔锋变换用笔,顿时多姿多采。

排张表来看,一枝毛笔两个锋,尖锋和侧锋。尖锋线条特征,就是粗细一致,而侧锋线可以有粗有细,变化较大。古隶用的是尖锋线,称之为篆书线条,八分即用尖锋线,又用侧锋线,表现力当然强多了。用尖锋称之为骨线,用侧锋称之为肉线,八分是骨肉相济,这是用笔技法的飞跃。

尖锋和侧锋的替换使用,一直一侧,又称一起一倒,一个来回,是通过摇腕实现的。使用两个笔锋,关键就是手腕的摇动。这不是从八分开始的,草书中早有这技法,但八分作为当时的正体,引入摇腕是巨大的进步。

波势是最体现摇腕的一笔,它像心电图一样,忠实地记录手腕的摇动,一右一左就是一个波峰。复杂点右-左-右,写出完整的波峰和波谷。在八分中,波峰可以很长,这是笔画,波谷较短,这是收尾,雁尾就在这一段上。

《石门颂》

我给大家选了四种八分字帖,各有特色。第一种是《石门颂》,主要用篆书线条,用尖锋不用侧锋,所以雁尾甚小,甚至可以说是只有波势没有雁尾。尖锋用法在「九用」中归入趯锋,趯锋有金石味。

《乙瑛碑》

《乙瑛碑》正好反过来,侧锋用到三分笔,而且可以写出中线两边不对称的雁尾,这技法要练一练。你看这「臣」字最后一笔,中线起伏并不大,线条上边基本是直线,而下边起伏弯曲很大,巨大的雁尾,是利用侧锋左右不对称写出来的。如果改为这样的雁尾,那就不是《乙瑛碑》了。

《礼器碑》

我还介绍了《礼器碑》,它的特点是方雁尾,专业点说是写出内侧锋角,这也是使用侧锋的重要技法。从尖峰发展到侧锋,骨肉之变主要表现于粗细,而侧锋角的使用是方圆之变,在技法上又提高了一步。特别是捺笔的侧锋角,后来直接用到真书中,如唐朝柳公权的一捺,侧锋角非常鲜明。

《曹全碑》

最后我向各位推荐了《曹全碑》,这碑以长波势为特色,飘飘欲仙,阴柔之美。作者注意点在波势的长短,不在雁尾的肥大。而且,不仅向右的笔画,向左的也常常拉的很长。我们知道所谓八分,是八字分背,左右取势,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得到充分反映。

我把四个碑的技法练习重点写在这里:

《石门颂》,使用尖锋写八分,趯锋以取金石味。

《乙瑛碑》,巨大的雁尾,来之于使用侧锋时中线左右力量不对称。

《礼器碑》,重点练习内侧锋角,角要写得方正鲜明。

《曹全碑》,主要是练习拉长波势,体会什么是横向取势,左右分背。

这就是六级隶书课程的用笔重点,希望各位多加练习。

2.2线条和点画

五级课程讲过,篆书只有一笔,小篆的「永」字是这样的,由均匀的线条构成。如果拿这种线条,去写真书的「永」字,我们只看见一根简单的线,仅仅是方向不同。而「永」字八法的「永」,是用两个锋写成的,每一笔都和其他笔画不同,它有八笔,八个技法,到这一步,线条变成了点画。

书法上的点画概念,起于八分。点画、点画,有点有画,但八分中,点不明显,这左边三点水,能说是三点吗?它比篆书进了一步,但点画种类不全。到真书中,点画概念完全成熟。篆书一笔,八分三笔,真书八笔,技法的进步,和点画的形成是同时步进的,而这漫长的过程中,隶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三级课程总结时,我讲了这些话,现在重复一次:

简言之:

· 任何课目,都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 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

· 然后基本技巧要练到娴熟,成为习惯。

所谓「双基」,就是讲清楚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基本技巧。像书法这样的艺术,用毛笔要好像用筷子,想也不用想,成为潜意识中的自然反应,那就成功了。

篆书课程我们临摹了四种书体,四屏条。现在隶书课程临写六本字帖,于是产生这六屏条。这是一桌很丰盛的菜肴,我希望你每样都试吃一次,吃过之后,你就知道这里边的分别,以助你今后选出适合你脾胃的,进一步发展。谢谢。

本节要点:

· 隶书课程总结:隶法。

· 隶书课程总结:用笔。

· 线条和点画。

复习思考:

·

这是《张迁碑》中的字,毛笔能不能写出这效果?很多书说这是方笔,日本有学者说这是刻坏的,你怎么分析?

· 把下面这诗写成一张隶书作品: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本文来自干净没朋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1823.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10
下一篇 01-15

相关推荐

  • 篆书需要认识多久,篆书需要认识多少字

    篆书需要认识多少字
    学习篆书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根据小篆字典《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小篆共有9353字,在河南安阳的古殷都废墟中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共有四千六百多个,而甲骨文就是大篆中的一种。篆书需要一千以上字想要学习隶书字体,至少需要认识一千字以上,篆书

    2023-01-11 10:52:01
    686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