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做仰卧起坐的危害
晚上做仰卧起坐可能会损伤肌肉,引起腹部、臀部的肌肉出现酸痛的情况。如果在睡前进行仰卧起坐的话,会让人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可能就会引起失眠,而且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会影响人体代谢,导致人体无法正常排毒。
1、损伤肌肉
晚上是人体准备休息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大量的仰卧起坐可能会损伤肌肉,并且长时间不运动的时候突然做仰卧起坐会拉伤肌肉,引起腹部、臀部的肌肉出现酸痛的情况,因此运动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
2、影响睡眠
晚上做仰卧起坐的时候,会让肌肉以及全身处于一种比较兴奋的状态,这样做完仰卧起坐之后无法进入睡眠的状态,就会引起失眠。建议晚上睡前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最好要控制运动量,不要使自己太劳累。
3、影响排毒
晚上睡觉的时候正是人体排毒的时候,而晚上睡前做大量仰卧起坐之后肌肉会产生很多乳酸,而这乳酸就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质。因此晚上进行仰卧起坐这种运动量大的活动,容易影响人体排出身体内的废弃物。
仰卧起坐为何会出现背部疼痛?健身教练看不下去:犯了3个错
部分人群为了能够锻炼腹部的力量或者减掉腹部的赘肉,会通过仰卧起坐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做了仰卧起坐之后会出现背部疼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仰卧起坐为什么会出现背部疼痛?1、不标准的动作
在做仰卧起坐时主要靠腹部来发力,没有标准的动作或者使用双手抱头,借助腰力来运动,这样会让颈部以及腰部受伤,从而引起腰背疼痛。部分人群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对盲目的追求速度和数量,若是做的过快或者过猛的话会让背部受到很大的冲击,超过了背部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会引起背部疼痛。
2、脊柱受到伤害
做仰卧起坐的时候会牵扯到腹部以及臀部的肌肉,只要弓起背部,这样会让脊柱受到损害。另外臀部也会对腰椎间盘带来压迫,引起下背部疼痛感。做仰卧起坐时需要使用腹肌和髂腰肌发力,在受到牵引时会不停的让其弯曲,从而引起下背部慢性疼痛。
3、过度运动
做仰卧起坐次数太多时会超过背部所承受的力量,容易对脊椎带来伤害。本身我们的腰背肌肉力量比较薄弱,锻炼的时候,在不停的仰卧起坐过程中,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怎么来缓解呢?1、减少运动量
因为做仰卧起坐次数太多时会引起背部的酸痛,此时应该多注意休息,要循序渐进的来增加运动量。晚上睡觉前也可以泡泡热水澡来缓解疼痛感,因为泡热水澡时能够促进背部的血液循环,让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泡澡的时候不妨对酸痛的部位进行按摩,促进乳酸排出体外。
2、热敷
做仰卧起坐时背部用力,会有很多的乳酸在肌肉中堆积,通过热敷的方式能够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了局部肌肉痉挛。具体的方法是把热水袋放在肌肉疼痛的部位热敷10分钟即可。
3、做好热身运动
在做仰卧起坐前要有10分钟的热身运动,腰背部的肌肉得到放松。具体的方法是双腿要稍微分开和肩膀同宽,把左手放在右肩膀上,右胳膊往身后慢慢的靠拢,然后再换另一侧。
温馨提示
在做仰卧起坐时要控制运动的强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增加运动量。如果背部一直剧烈的疼痛,并且持续的时间长,应该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看看是否因为疾病所引起的。
风靡国内多年的“仰卧起坐”,不瘦肚子还伤腰,换这3个才安全
SIT-UP/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的风靡仰卧起坐,简直贯穿了我们的学生生涯, 体育课上的一分钟的数量体测,小P至今都记忆犹新。很多父母会把仰卧起坐当做孩子健身的主要项目来做,因为足够简单,也不需要场地,晚上睡觉之前就可以做。
不光是家长,学校也把仰卧起坐当做学生体育考察的目标之一,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仰卧起坐就是体育课考试必考项目之一。
仰卧起坐的危害2016年7月20日,哈佛医学院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题目是《Want a stronger core? Skip the sit-ups》(别再用仰卧起坐锻炼核心肌肉群),告诫大家不要再做仰卧起坐了!
经过大量的研究结果分析,哈佛的科学家们认为:
仰卧起坐会对人体后背造成伤害,它让你的脊背碰向地面,髖屈肌(从大腿骨到腰椎的肌肉)发力,当这块肌肉太紧或者太用力,它会用力拉脊背,从而造成背部不适。
练腹3个替代动作半程卷腹
动作要领:
1、平躺在瑜伽垫上,屈膝,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脚踩实
2、双手交叉放于胸前,用腹肌的力量将肩部和上背部卷离地面,在最高点略作停顿后,缓慢回到起始位置
坐姿收腿
动作要领:
1、腿部,腹部持续发力,屈膝收腿时膝盖尽量贴近胸部
2、腹部发力带动躯干,双腿始终悬空
仰卧交替摸脚
动作要领:
1、仰卧在瑜伽垫上,肩部稍微抬离地面,双腿屈曲与肩同宽,双臂伸直离开地面
2、向身体两侧侧屈,双手交替摸脚,始终保持腹肌紧张
希望大家能够,早日拥有完美腹肌!
关注公众号PlusFit【3】获取最专业的免费健身房器械教学视频!
回复【4】获得健身容量表!
本文来自北蒙岛的雨季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