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结婚的风俗流程
四川结婚的风俗有传袋、撒谷豆、交换信物、拜堂、合酒、结发、抛绣球等,其中传袋是婚礼的第一道流程,有着传宗接代的美誉,合酒是结婚的第六道流程,新人要将系有红线的酒杯端起并饮尽,结发则需要将新人的头发剪下,放入荷包中。
四川结婚有什么风俗
1、传袋
四川结婚的第一道流程是传袋,传袋有着传代的含义,表示传宗接代,一般有“传一袋,郎才女貌,传两袋鸳鸯合好,传三袋三星高照,传四袋四喜如意”的吉祥话。
2、合酒
四川结婚的第六道流程是合酒,合酒前要使用红色的绳子将酒杯连接起来,然后由新浪、新娘各端起一杯,并将其饮尽即可,有着夫妻之间吉祥如意、亲密无间的美好寓意。
3、结发
四川结婚的第八道流程是结发,结发过程中,由伴娘剪下新郎的头发,由伴郎剪下新娘的头发,然后将头发用红绳绑在一起后,放入荷包中,表示新郎新娘结发为夫妻,恩爱两相宜。
那些年老一辈四川人结婚的“规矩”,你知道哪些?
在老川东一带的农村,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按当地习俗要经过很多道程序,才能修成正果。
// 初次见面“取同意” //
青年男女若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会有媒人上门介绍亲事。如果是男方或女方看中了对方,就请媒人引荐。即使是男女自由恋爱,也必须得请媒人走走这道程序。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觉得中意,就在街上茶馆或媒人家里见面,也就是“相亲”。男女主要看对方的长相气质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家长主要看双方是否人才般配,媒人给男方说女方的优点,当着女方说男方的好处。如果双方觉得合适,表态可以继续交往,这就是“取同意”。取得同意后,媒人就带女孩和父母到男方家去看看,印证媒人说的是否属实,实地察看地理方位、家庭情况等,称为“看屋”。
// 女方到男方家“进屋” //
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叫“进屋”。挑选一个吉日,男方家准备好衣帽鞋袜、手表戒指等定情信物,大摆酒席宴请亲戚邻居。女方对这个环节相当重视,以免看走眼误了终身大事,邀请七大姑八大姨等所有内亲女眷,由其母带队,浩浩荡荡直奔男方家。男方家早已摆好了醪糟汤圆迎接,这叫“过午”,吃了约半小时就正式开席。有时邻里乡亲也会凑过来看热闹,看看这家未来的媳妇长得水不水灵、将来能不能生个大胖小子。午饭后,女方就开始对男方家进行全方位考察。比如有的在每间屋子看家底,有的去猪圈鸡舍看勤俭持家,有的和亲戚聊天看为人处事,有的去别人家了解邻里关系,有的还要找人带路去看庄稼长势。晚上九点过,男方家就会端出荷包蛋、炒花生、糖果等二次宵夜的食物,女方家所有人和男方父母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摆,这叫“有话放在桌面上说”。男孩女孩要相互介绍,双方家长要发言,最终明确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同意双方皆大欢喜,不同意第二天天亮就走人。
// 男方到女方家 “上门” //
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叫“上门”。女方到男方家“进屋”后,媒人就开始张罗男方到女方家上门了。上门前男方要准备几个“一百”的礼物:一百个糖包子、一百个小年糕、一百根小麻花、一百个红鸡蛋,还要准备两大块猪腿肉,摊两个大糍粑,酒、糖若干。上门这天,男方和父母在媒人的带领下,找几个小伙挑着礼物到女方家。女方也要通知亲戚邻居,热热闹闹迎接准女婿上门。第二天早饭后,女方则会到男方家去走动走动,返回时,男方家会送给女方衣物等礼品,也会给一个红包,称为“打发钱”。至此,媒人的牵线搭桥任务完成,男女双方和两家可以自由走动,青年男女自行恋爱相处。从这以后,男女双方在逢年过节或双方父母的生日时,都要相互走动。但在逢年过节时,女方并不会主动登门,男方要亲自去接。如果碰上哪一回男方没有去接女方,或者去接了女方、女方推辞不来,就表明这门亲事多半要黄了。
// 双方交换生辰“约期” //
男女双方交往到了一定程度,或者都达到了法定婚龄,就该筹备结婚的事了。媒人领着男方及父母,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男方送上酒、肉、糖等礼品和一个红包,就是下聘礼。双方交换生辰八字,约定一个黄道吉日作为结婚日期,这就是“约期”。同时,也意味着女方家可以出具证明或给户口本去**结婚手续了。女方开始准备嫁妆,从日常家俱到床上用品到衣帽鞋袜一应俱全,还有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和收录机,称为“三转一响”。男方则准备婚房、结婚衣服和迎亲礼物。
// 背猪肉送红包“过门” //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拿出半边猪肉,由媒人带着男方背到女方家。男方进门跪拜女方父母,送上用红纸封好的一个大红包,这个过程称之为“过门”。女方列出置办嫁妆清单,确定搬运人数,这个过程叫“定人工”。女方在晚上还有一个“添箱”节目,就是亲朋乡邻再为女孩添置嫁妆,有送床上用品、衣物布匹的,近年来也有送彩电冰箱、现金首饰的。有人登记,高喊“×××送××礼物×件”一类,这些由女方安排人送,送的东西越多越能显示女方家庭背景好,有面子。
// 结婚次日返家“回门” //
结婚当天,迎亲队伍的排序是有讲究的。媒人在前,一小男孩提着一公一母两只活鸡排第二,第三是12副装满酒肉糖、衣物等的抬荷队,然后是吹唢呐、敲锣打鼓的,跟着是新郎、迎亲代理、8名迎亲姑娘,最后是搬运家具人工。迎亲返回后,经过拜堂、敬茶、闹洞房等环节,结婚圆满礼成。从这一天开始,男女双方就把对方父母改称爸和妈了。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起床要给公婆做饭。吃过早饭,要给媒人礼物和现金“谢媒”,媒人的使命功德圆满。娘家要派人去接女儿女婿回来,女儿女婿回娘家后要拜谢父母,答谢娘家人,这就是“回门”。从这一天起,男女双方才把对方当成是“自己屋里的人”。
一桩美满的姻缘缔结,一个幸福的家庭组合,要历经无数环节才能成就,也是希望双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婚姻。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有很多程序都简化了,提倡移风易俗、婚事简办、新事新办。“取同意”“进屋”“过门”等婚姻专用词语,恐怕也只能留存于一些过来人的记忆深处了。
从清代到现代,四川人恋爱结婚有哪些讲究?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遇倾心、共白首、泛舟赏月........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不仅有爱情,还有各种有趣风俗。那你知道四川人耍朋友、结婚一般有哪些讲究么?
七夕佳节,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方志专家、查阅了《四川省志·民俗志》,为大家揭秘。
清代至民国,讲究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等
志书专家告诉记者,四川旧时候有“开错一代亲,带坏三代根”的谚语,足见川人对择偶的重视。绝大多数川人的婚姻,都遵循了当时公认的择偶标准。“在清代至民国,四川各地的择偶标准大体主要有: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生辰八字、年龄匹配和血缘姓氏等五个方面。”
《四川省志·民俗志》记载,在清代至民国的四川择偶标准中,首要的几条就是“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等。
“门当户对,一般是看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阶层)、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是否相当,很少会顾及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个性等。”志书专家介绍,以前的四川有“板板门对板板门,笆笆门对笆笆门”之说。以清代四川的八旗满人为例,他们自视为上等人,不与其他阶层和民族的人通婚。这种现象,甚至到民国早中期也依然存在。如成都“少城”内的满人,为了门当户对,长期内部通婚,出现了许多近亲婚配现象。“民国时期流行的一幅对联:‘多福多寿多男子,对门对户对亲家’,便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联姻关系。”
至于“郎‘财’女貌”,按照《四川省志·民俗志》的记载,是指对男性主要看其才能和财力,对女性较注重身材相貌。志书专家告诉记者,以农村地区为例,那个时候女择男时有“上、中、下三选”之说。其中,选子弟、不选田地是上选;门当户对,条件适合是中选;只图田地不看人是下选。男选女的话,一般主要是看姑娘本人情况,若是只看嫁妆,便会被传为笑话。
“现在年轻人耍朋友结婚,关注的是男女身高这些,其实当时也有关注。”志书专家说,按照相关记载,四川传统的审美观点认为,男女间的理想身高比例是“齐眉”,即女子的身高达到男子的眉毛处为佳;另外,按照传统的审美观点,女性嘴小则含蓄温柔,嘴愈小愈好,以“樱桃小口”为最佳。
1981年,四川人开了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先河
“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人耍朋友、结婚的标准有所改变。”志书专家介绍,根据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择偶标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上世纪50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主选择并存;上世纪60年代,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看得很重;70年代,主要考虑经济收入、风度、文凭等;上世纪80年代,主要考虑身高、外貌、收入等;上世纪90年代,首要考虑职业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人丁乃钧开了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先河。”
《四川省志·民俗志》记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婚姻观念的改变,从1981年开始,报刊杂志、电视上开始刊登征婚启事。四川省江津地区(现重庆市江津区)的数学教师丁乃钧,是当时全国第一名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人。他的征婚启事于1981年8月1日在报纸上登出后,短期内就有270多名应征者。最后,他从中挑选了在吉林省某市技校任教的28岁姑娘结为伉俪。省内各种媒体,大多开辟各种专栏,登载征婚信息。一段时期内,这一类栏目广受欢迎。这一时期,婚姻介绍所也迅速出现在城乡各地,人们的择偶范围大大拓宽了。
“还有一点很有趣,就是无论以前还是现代,身高和外貌问题,似乎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志书专家说,按照相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四川城镇姑娘中,曾一度流行过注重男子身高的择偶观。那一时期在报刊或婚姻介绍所征婚的女士,一般都要求男方身高起码在1.7米以上,这甚至具有“一票否决权”。
资料来源:《四川省志·民俗志》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来自干净没朋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