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国,100年后的中国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婚姻中,结婚1至10周年分别为纸婚、棉婚、皮婚、花果婚、木婚、糖婚、守婚、古铜婚、陶器婚、锡婚,而以5年为单位划分,结婚15到40周年分别为水晶婚、搪瓷混、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结婚60周年及以上,统称为钻石婚。中国1至100分别是哪...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婚姻中,结婚1至10周年分别为纸婚、棉婚、皮婚、花果婚、木婚、糖婚、守婚、古铜婚、陶器婚、锡婚,而以5年为单位划分,结婚15到40周年分别为水晶婚、搪瓷混、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结婚60周年及以上,统称为钻石婚。

中国1至100分别是哪种婚

中国人会将最开始的十年婚姻分别命名,其中结婚1周年被称为纸婚,结婚2周年被称为棉婚,结婚3周年为皮婚,结婚4周年为花果婚,结婚5周年为木婚,结婚6周年为糖婚,结婚7周年为守婚,结婚8周年为古铜婚,结婚9周年为陶器婚,结婚10周年为锡婚。

十年过后,则会以5年为单位分批命名,其中结婚15周年为水晶婚,结婚20周年为搪瓷婚,结婚25周年为银婚,结婚30周年为珍珠婚,结婚40周年为红宝石婚。

四十年后,会将婚姻以10年为单位称呼,结婚50周年为金婚,结婚60周年为钻石婚,由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7岁,结婚70周年、80周年、90周年、100周年的情况较为少见,因此统称为钻石婚。

你的婚姻是什婚,纸婚or金婚?

1至100年是什么婚

1、一年:纸婚

2、二年:布婚

3、三年:皮婚

4、四年:丝婚/绢婚

5、五年:木婚

6、六年:铁婚

7、七年:铜婚/毛婚

8、八年:电器婚/青铜婚

9、九年:陶器婚

10、十年:锡婚

11、十一年:钢婚

12、十二年:绕仁婚、丝婚

13、十三年:花边婚

14、十四年:象牙婚

15、十五年:水晶婚

16、二十年:瓷婚

17、二十五年:银婚

18、三十年:珍珠婚

19、三十五年:珊瑚婚/翡翠婚

20、四十年:红宝石婚

21、四十五年:蓝宝石婚

22、五十年:金婚

23、五十五年:翠玉婚/绿宝石婚

24、六十年:钻石婚

25、七十年:白金婚

26、七十五年-一百周年:王者婚

1、夫妻们根据自己结婚的周年来对应查找自己的纪念日的名称即可。

2、从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周年都有对应的称呼,这个主要是人们根据夫妻们相处的态度以及感情来称呼的,比如从二十年之后,就直接是5年一个间隔了。

3、其实不难发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夫妻,确实是走过了20年之后,感情会变得非常稳定,一般不会像前十几年一样出现变动,因此间隔时间为5周年一个界限。

4、不管什么婚,能一起走下去已很不错了,都替双方点赞。

100年来的婚俗变化有多大?

婚恋嫁娶,人生大事。

从古至今,婚俗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变化的缩影。

古代,结婚几乎算一项义务。

很多朝代都规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给子女安排婚事,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唐朝女性满15岁,男性满20岁如果还没结婚,当地的地方官员知道了,就得亲自包办,政府分配对象。

宋朝更狠,女性15岁还不结婚,家人要连带着坐牢。

15岁,在今天也就是刚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你初中刚毕业就被抓去结婚。

放在时代背景下也可以理解,以前人平均寿命不长,新生儿存活率也低,早一点结婚,意味着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生儿育女,提供劳动力。

同时,古人原则上也不支持离婚,女性基本没啥离婚自由,就算男人休妻也有严格的规定,随便抛妻弃子往往会被重罚。

古代人的婚事与其说属于自己,不如说属于国家。

清末民初,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当然也包括西式的婚姻观,感情观。

首先,法定婚龄提高了,从以前的男15,女13变成了男18,女16,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西式婚礼。

最重要的是,西方婚恋观的核心思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逐步深入人心。

以前结婚必须听父母的,现在父母硬塞给你不喜欢的配偶,你可以拒绝了,而且你不喜欢配偶,也可以合法地提出离婚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徐志摩认为这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包办婚姻,自己也无法和张幼仪“培养”出感情来,就坚持要离婚,追求和林徽因,陆小曼自由恋爱。

从情感的角度上说徐志摩是渣,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婚姻的态度确实更自由,更开放了。

多说一句,这背后的原因或多或少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说穿了,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政府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哪来的余力干涉普通人的婚姻?

这种野蛮生长的婚俗就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婚恋自由,以及又一次上调了法定婚龄——男20岁,女18岁。

理论上说,建国后的《婚姻法》其实更多地借鉴了民国时期的西方婚恋思想,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所谓的“婚恋自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婚姻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现在我们恋爱结婚,可能会在乎另一半的家境,收入,三观匹配,志趣相投,甚至看脸,但那个时代,有个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择偶标准,叫做“阶级成分”。

如果你是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子女,那你想找对象会非常难——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又穷又丑。

10多年前有个电影叫《山楂树之恋》,改编自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外形,学历,性格都不错,唯一的短板就是她父亲是地主。

男主角作为军人,也是那个时代“成分”最好的群体对她表示好感,她压根没有勇气接受。

换到今天的背景下,恐怕和霸道总裁爱上一无所有的普通小女生差不多——或者难度更大。

霸道总裁爱上你,你们最多搞定一下各自的家人,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双方结婚,第一个要搞定的是“组织”。

没错,你想和谁结婚,你俩得先去找组织汇报,经过组织的批准,得到领导签字,必要的时候,组织还会关心你的“个人问题”,给你介绍对象。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你想结婚,必须先经过你们双方的公司同意,再去找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让他们也同意,这婚才能结成,是不是多少有点难以理解?

但四五十年前,就是这样。

那说好婚恋自由,要是组织实在不同意,我能不能索性不结婚了?

问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搞清楚另一件事,在那个时代,结婚能给你带来什么?

可能当下,结婚意味着有人陪伴你,和你共同生活,繁衍后代,而在当时,结婚是会带来实际利益的。

我们父母辈总说,那个年代结婚很单纯,不会要房要车,那是因为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房子需要买”这个概念,没有商品房。

你有了工作单位,就提供集体宿舍,你结了婚,单位给你们夫妻两个分独立住房,你要是有孩子,就更有可能分到更大的,更好的房子。

简单说,想要有房,结婚生子。

那反过来说,你硬是不想结婚也没有人非得逼你,但结果就是,很多福利待遇都是已婚已育人士的专利。

要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还没结婚的时候已经享誉全国了,但依然只能挤在四人间里。

所以那个时代基本没有“不结婚”这个选项,只要到了法定婚龄,结婚生子越早越有利。

80年代的到来伴随着几件大事:

首先,1977年恢复高考,知识重新成为力量。

然后,1978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自由买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包括房子。

最后,1980年颁布了《新婚姻法》。

《新婚姻法》再次推迟了法定结婚年龄,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男22岁,女20岁,同时为了推进计划生育的国策,提倡晚婚晚育。

这些大事落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最显著的就是婚龄推迟了。

一方面是法律的修改,另一方面恢复高考之后,很多人读了大学,大家就逐渐默认,无论如何也是大学毕业(22岁之后)再结婚。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了,全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分子,连带着很多人择偶的时候也会开始注重对方的学历,“找个大学生对象”成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另外,我们总说父母辈谈恋爱没有人“物质”或者“拜金”,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也接触不到什么有钱人,放眼望去同龄人都是几十一百块的工资,你想拜金也没人可拜。

但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之后,贫富差距也随之出现了。

那么理所应当的,人都想要过更好的生活,结婚的时候大家都想找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最好能买得起比单位福利房更好的“商品房”。

这些都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

再补充一点,改革开放还直接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前你想找对象,你的生活圈子就这么大一点,不是家里介绍就是组织内部消化。

80年代之后,你可以去读大学,和同学谈恋爱,你可以自己参加娱乐活动认识朋友,再浪漫一点的,90年代就有了互联网,想跨越地理位置和陌生人谈恋爱也不是不可以。

提供一个数据吧:

70年代结婚的女青年里面,自己认识对象的比例还不到30%,剩下的都是相亲解决。

但到了90年代中期,女生“自由恋爱”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足足翻了一倍。

也正因为这样,你找的对象不再必须由集体和单位拍板决定,最多是你结婚前需要让你的家人和朋友见一下对方,认可和喜欢他。

自由恋爱,自主婚姻,逐渐从一句口号,一个概念,变成了发生在绝大多数人身上的事实。

最后再说说今天。

从21世纪以来,我们的婚恋年龄也好,婚恋观和择偶方式也好,都无限趋于“多元化”。

我们知道大城市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30岁之后再结婚,甚至不想结婚都很正常,但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在校结婚,我们认定的是,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

就算是谈到结婚,也可以聊无数种新的概念:

婚前同居,丁克,不婚主义,周末夫妻,开放式婚姻……

你可以说这不是主流,但我们也越来越认同,这些都不是异类,都应该被尊重和包容。

结婚不再是一个“必选项”,因为归根结底,传统的婚姻模式能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少了。

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房子可以自己买,孩子可以自己养,陪伴,照顾,养老……都可以花钱购买相应的社会服务。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过是婚姻的一部分,只有结了婚你才有资格算是个社会意义上的“独立者”,“成年人”,才有资格谈生活。

现在,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更希望自己先成为一个独立的,能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成年人,搞好自己再搞对象,过好单身生活再谈结婚。

因为现在,你的婚姻越来越不那么属于国家,属于集体,属于家庭。

它首先属于你自己。

这个变化直到今天依然在持续地发生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和身边的人,尤其是长辈发生观念的碰撞,你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非要那么着急催婚,他们也不能理解你老大不小怎么就不肯找个人“安定”下来。

观念的不同,本质上其实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如果你代入父母那个不结婚就分不到房子的年代,也许你会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耐心。

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变迁,从束缚到日渐自由,也不过短短二三十年。

#打卡美好生活#

本文来自一见不钟情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8056.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20
下一篇 01-20

相关推荐

  • 100年前的中国,100年后的中国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婚姻中,结婚1至10周年分别为纸婚、棉婚、皮婚、花果婚、木婚、糖婚、守婚、古铜婚、陶器婚、锡婚,而以5年为单位划分,结婚15到40周年分别为水晶婚、搪瓷混、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结婚60周年及以上,统称为钻石婚。中国1至100分别是哪

    2023-01-20 18:04:02
    796 0
  •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中国100年是哪一年)

    中国1至100年是什么婚
    中国1至100年婚姻中,结婚1至10周年分别为纸婚、棉婚、皮婚、花果婚、木婚、糖婚、守婚、古铜婚、陶器婚、锡婚,而以5年为单位划分,结婚15到40周年分别为水晶婚、搪瓷混、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结婚60周年及以上,统称为钻石婚。中国1至100分别是哪

    2023-01-20 12:08:01
    61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