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快的还是慢的
阳历和农历相比是快的,因为阳历是按照太阳回归年的时间来计算的,因此时间会比农历快一些。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用这样的计算方式可以明显感受到四季,不过我国平时用阳历,过节还会用农历。
阳历是快的
一般阳历是快的,因为阳历是按照太阳回归年的时间来计算的,因此要比农历计算方式快一些。一般过春节的时候都是农历的一月一号,而往往按照阳历来计算就已经是一月末到二月的时间了,因此阳历的计算方式更快。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西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般地球绕太阳转动需要365天又5时48分,如果按照365天计算一年的话就会多出时间,因此又设置了平闰年来补缺时间。
实际上以太阳回归年计算的方式比较准确,而且还可以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因此阳历比较适合国际通用。我国除了平时的日期会使用阳历之外,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还会用农历,而农历是一种阳历与阴历结合的历法。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我们只要看一下日历或看一下手机、电脑就知道了。可是你知道日历是怎样产生的吗?日历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
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制定的计算时间的方法。
我们如今经常接触到的相关概念有:阳历、阴历、公历、农历。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在公元前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
那时,人们只是计算天数,然而,他们的一天与我们现在的一天概念是不同的。他们只是将日出至日落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天”,而晚上则是忽略不计的。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也注意到了月亮的变化:先是一轮圆月,接着月亮越变越小,最后几乎完全“失踪”了。不过在这以后,月亮又渐渐长大,又“还原”成一轮圆月,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计时长度,但是要以此为单位制定历法仍感时间太短了。很快,人们又发现,季节之间的安排是有规律可循的。
早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在尼罗河两岸定居,从事农耕。
他们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适时地进行农业生产。
现在是尼罗河水泛滥的季节。当河水退入河床,农田里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此时就是播种和管理庄稼生长的季节。最后来临的是收获季节。
于是,古埃及人把这一周期看做是“一年”。“年”的概念便产生了。
一年可以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每个季节的长短大约是四次月圆周期。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无法使年、月、日协调起来。
由于从一次月圆到另一次月圆需要二十九点五天,天数自然无法与月数吻合。
同时天也无法跟年吻合,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上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此外,月和年也矛盾重重,因为月亮每年环绕地球十二至十三次,不是一个整数。为了解决年、月、日的矛盾,聪明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叫太阳历的历法。埃及人发现,尼罗河的泛滥十分有规律,因此有人把河水每次泛滥的时间刻在岸边的岩石上,然后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两次泛滥时间大约相隔三百六十五天。
另外,还有人发现,当尼罗河水涨到古埃及首都孟斐斯城附近时,天空中的天狼星和太阳会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于是,古埃及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
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又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剩下五天作为年终节日,是献给冥王奥西里斯家族诸神的。
一天还被分成二十四小时,白天十二小时,夜晚十二小时。这就是著名的古埃及太阳历。由于太阳历每年比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要少四分之一天,这种差距最初是微不足道的,每四年只相差一天。但是,到后来,差错越聚越多。至公元前十三世纪,已相差了四个月。
古埃及人经过长期的观测,终于发觉天狼星和太阳同日升起的周期为三百六十五点二五七天。
到公元前238年,托勒密(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统治埃及时,曾颁布诏书,下令每四年增加一天。但这一规定没有被埃及人接受,他们依然使用自己的传统历法。在公元前46年,罗马独裁者儒略·恺撒决定编制新历法,取代已混乱不堪的旧历法。
这时,他的妻子、“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来到罗马,带来了许多埃及的科学家和工匠。
恺撒请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斯,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制定新历。索西琴斯提出,应该将一年看做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而不是传统的三百六十五天。
根据他的建议,恺撒规定新历设立平年、闰年,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每四年安排一闰年。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每年“短缺”那四分之一的问题。恺撒的天文学家们经过精心计算,决定将一年分成长度大致相等的十二个月,五个三十一天的大月和七个三十天的小月。
在古罗马,2月份是处决犯人的月份,不太吉祥,当然是天数越少越好。
于是恺撒下令把原先是三十天的2月份中抽掉一天,加到另一个小月上。这样一年就有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为了纪念这次改历,恺撒将自己诞生的7月命名为“恺撒月”。
恺撒死后,他的接班人奥古斯都为显示自己的权威,也模仿恺撒,把自己的出生月份8月改成大月,但需要从其他月份中抽出一天。他自然又打起2月的主意,他从已“残缺”的2月里抽出一天,增加到8月中。
这样,一年便有了七个三十一天的大月,而2月却除了闰年外只有二十八天了。这就是罗马帝国的新历法,也叫“儒略历”。儒略历比起埃及的太阳历,是个进步,但与太阳年的时间相比,还是有微小的误差。
儒略历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六百年,大约有十天的误差又被累积起来。
原因是:一年的长度并不是索西琴斯所说的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如果人们每四年给2月增加一天,那么就意味着增加二十四小时,然而实际上只应该增加二十三小时十五分四秒!这样,每过一年就会产生十一分十四秒的误差,看起来不大,然而经过了一千六百年的累积,误差就大得惊人了。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采纳了意大利天文学家雷夫埃斯的建议,宣布改历,首先撤消了比太阳年时间迟了十天的历法日期,从原有的日历中减去十天,规定这一年的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同时把置闰的方法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如果年份数虽能被四整除,同时也能被一百整除,此年不算闰年;但年份数能被四百整除的例外(算闰年),根据这个法则,公元2000年是闰年,但2100年和1900年都不算闰年。
这样的规则,要三千多年才会比太阳年多计一天,这就是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列高利历法,又叫公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加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
它既能够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能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便于记忆。
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阴历和阳历同一天生日大约19年能遇到一次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
农历实际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我们说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而一年12个月,也就是354天 。
但是我们阳历是365天, 那怎么办呢? 在古代 就有了解决的方法, 就是在19年里加7个闰月,也就是210天,而原本19年是少了209天,这样我们就说阴历和阳历重合了。
所以说十九年是一个轮回,至于有些人相差的一天,就是我们这里210 和209相差的那一天。当然,这里是笼统的说法。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感谢观看,欢迎评论。
本文来自甜味撩人心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8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