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吗
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突发性、转化性、动态性、主权性、协作性等特点,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等。
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吗
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非法移民、走私贩毒、洗钱、海盗等也属于非传统安全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除了传统安全外,非传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部分组成部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广发策略」粮食安全篇:粮为国本,居安思危——“国家安全”系列报告(四)
报告摘要● 如何理解当下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1)国内视角:二十大报告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重点建设领域;政策上已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政策架构与清晰产业规划;同时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底线之一。(2)国际视角:近年来多重国际因素叠加扰动,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如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供需格局的扰动、新冠疫情对于多国粮食安全形成挑战、中美关系变化影响两国农产品贸易等。
● 当下国内的粮食安全现状如何?——口粮相对安全,大豆、种业等对外依存度较高。(1)稻谷、小麦等口粮进口依赖度较低:2021.10-2022.9稻谷进口量占同期消费量比重约为2.93%,2021全年进口小麦量占同期国内消费量比重约为6.92%,其进口主要是作为国内大米和小麦的品种调剂,对外依赖度不高。(2)玉米:进口依赖度近年有所上升,进口结构改善:2021年玉米进口量占消费量为9.20%,较2020年明显上升。当前玉米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乌克兰,但近年来在进口结构上也已逐渐向其他国家如巴西等均衡。(3)大豆、种业:进口依赖度较高:中国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2017-2021进口依赖度维持在80%左右,进口来源集中在美国和巴西,种业进出口贸易近年持续逆差。
● 粮食安全主题下的三条受益主线:(1)主线一:种业——粮食安全关键领域,转基因育种技术加持。当下国内对种业进口仍有一定依赖(贸易逆差持续),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转基因育种技术商业化推进与技术进步提供催化;对比中美,国内种业利润存在广阔的上升空间。(2)主线二:种植业——粮价上涨预期与农机技术进步支撑景气。近期全球极端气候频发、俄乌冲突、国际油价相对高位等因素对粮价形成支撑,强化种植业预期利润空间与种植意愿;政策推动下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为种植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主线三:农化、农用机械——受益于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的推进。当下农化产品升级速度稳健,每亩农化产品使用量逐年稳步增长,叠加粮价预期支撑下的种植业投产意愿拉动农化产品需求;“十四五”农机发展规划及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趋势有望延续。●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全球疫情反复;农产品价格超预期波动;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影响粮食生产运输。报告正文一、如何理解当下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国内国际视角
(一)国内视角:二十大顶层设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重点建设领域。(1)当前国内粮食安全整体已经实现有效保障: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2)但粮食长期安全仍有隐忧:如国际局势动荡和粮食贸易摩擦导致国际粮价上升;部分农产品如大豆、种业等对国外依赖度仍然较高等。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具体措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政策体系上看:粮食产业已经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政策架构。(1)顶层设计指引: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等具体政策措施。(2)地方政策贯彻:黑龙江和河南等种粮大省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号召,因地制宜的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如黑龙江省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等。
从产业规划上看:“十四五”种植业发展规划为粮食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与目标。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对粮食供给安全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约束性指标上:如规定粮食总种植面积在2025年不低于17.5亿亩,其中如小麦、玉米等分别不低于3.5亿亩、6.3亿亩等。(2)预期性指标上:设定2025年粮食总产量目标,规划提出了在2020年13390亿斤的基础上保住13000亿斤底线,努力超越14000亿斤的目标。对稻谷和小麦两种自给率较高的粮食作物,提出了在原有种植面积平稳的条件下产量保持小幅增长的目标;对大豆等自给率有待提升的粮食作物,提出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保持小幅增长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加速推进期,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底线之一。2018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粮食安全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2022年2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之际,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国际视角:多重国际因素叠加扰动,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1)俄乌冲突旷日持久,扰动全球粮食供需格局
俄乌均为当下全球的粮食大国,两国本土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在局势恶化下首当其冲。2018年乌克兰以3288.9万公顷的耕地面积位列全球第八,主要生产并出口大麦、小麦、玉米和粗粮等。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1年俄乌两国大麦和小麦的合计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18.8%和13.8%。一般来说,3-5月是乌克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期,2022年的播种期正值俄乌局势恶化,造成两国部分耕地破坏和劳动力不足继而影响农作物的春播作业;4-10月则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期间两国局势整体仍然胶着,对于农作物收获造成明显扰动。
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粮食出口量出现显著下降。俄乌冲突明显冲击了相关地区粮食的收割及运输。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预测,22/23年度预计乌克兰小麦出口量降至11百万吨,粗粮出口降至17.93百万吨,玉米出口降至15.5百万吨,较上一年同比降幅分别为42%、46%和33%。此外,运输受阻也影响粮食出口,虽然七月俄乌签订黑海出口协议,但乌克兰目前的粮食出口情况相较战前水平仍然有显著差距。
当下两国局势胶着,对粮食供需及价格扰动仍然存在。冲突爆发前(21年1月-22年1月)乌克兰粮食出口量月均438万公吨,黑海谷物出口协议签署后乌克兰出口恢复到月均237万公吨,明显不及战前水平。小麦、玉米等的市场价格于22年5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22年7月下旬以来有所下降,原因包括黑海谷物出口协议的签署、美元走强、巴西玉米收成强劲以及粮食种植地区的干旱损害低于预期等。10月末两国冲突再度爆发,俄罗斯当日宣布退出协议,粮食价格短期内出现显著上行,两国局势反复为全球粮食安全再添阴影。
(2)新冠疫情冲击下多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新冠疫情引发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破坏等连锁效应,导致国际粮价整体上行。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2020年度我国三大主粮的主要生产成本是人工、土地、燃料、化肥成本,三者占比分别为38%、22%、14%和15%。疫情冲击一方面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恶化,农产品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疫情所导致的船期延误、装卸货物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全球不少港口都面临严重的拥堵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玉米、美豆和南美大豆的运费持续上涨。以我国的进口美豆运费为例,于2021年9月曾达到历史最高点的90美元/吨,今年我国进口农产品运费虽有所下降,但是相较于疫情前仍在维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部分国家对于粮食进出口政策有所收紧。IFPRI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0月6日,包括阿根廷、埃及、印度、伊朗、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21个国家正在限制粮食出口,包括小麦,玉米,面粉,西红柿,植物油,豆类等农产品,出口贸易限制量占据全球粮食贸易份额的7.3%(占比以卡路里口径计算),俄乌冲突对于全球粮食贸易的影响仍在持续。
(3)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两国粮食贸易亦有负面影响
美国是我国重要粮食进口国之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粮食进口亦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我国自美进口的农产品主要为大豆、棉花和猪肉等,18年起美国启动301条款,对中国发起数轮加征关税措施,农产品关税的加征从2018年的10%左右到2019年的25%左右不等。作为反制措施,中方对美方出口农产品也加征了20%至60%左右不等的关税,其中主要农产品在25%及以上,肉类最高达到60%左右。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对于我国的粮食进口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当下国内粮食安全现状如何?——口粮相对安全,大豆/种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一)稻谷、小麦等口粮进口依赖度较低稻谷和小麦等口粮进口量占比较低,受国际市场影响小。2021年10月-2022年9月,我国进口稻谷650万吨,同期国内消费量为22218万吨,进口依赖为2.93%,2021年进口小麦977万吨,国内消费量为14116万吨,进口依赖为6.92%。稻谷和小麦进口量占产量比例均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稻谷与小麦产量为21284万吨和13694万吨。2021年10月-2022年9月稻谷进口量占2021年全年稻谷产量比例为3.05%。2021年小麦进口量占全年小麦产量比例为7.13%,两者比例均较低,稻谷、小麦进口主要是作为国内大米和小麦的品种调剂,基本不影响国内口粮供给。
稻谷和小麦当下库存较为充足。我国稻谷库存常年保持在充足水平。2021年我国小麦库存量位居世界第一,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1年中国小麦库存1.42亿吨,占全球小麦库存的51.30%。2017-2021年,稻谷、小麦库存消费比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的17%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整体供应充足。2022年7月20日国新办表示,2022年上半年,稻谷、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
(二)玉米:进口依赖度近年有所上升,进口结构改善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较低,2021年进口同比下降。当下我国玉米国内自给率相对较高,对玉米进口实施配额关税管理。从2016年开始,我国对玉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临储库存大幅降低,供需转为结构性紧平衡。后续国内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扩产增速,对玉米的饲料需求增加。2020年,玉米进口数量首次突破配额限制。2021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到2600万吨,进口依赖度为9.20%,同比2020年有明显上升。2022年1-9月,我国玉米进口金额与数量分别为62.50亿美元和184.62亿吨,同比分别下降10.29%和25.93%。
近年来玉米进口转向巴西,进口结构有所改善。当前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乌克兰,2021年从美国和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占玉米总进口比重分别为69.94%和20.05%。今年1-9月美国由于天气原因,玉米产量预计下滑,且密西西比河水位降低,影响玉米装运,叠加俄乌冲突影响下,我国玉米进口量同比下降25.93%。2022年8月,农村农业部称将大力拓展粮食多元化进口渠道,不断优化粮食进口品种结构,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国内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粮供应。2022年5月,中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署了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的修订版。2022年11月2日,中国海关总署更新巴西对华输出玉米的出口商名单,中国玉米进口结构有望改善。
(三)大豆、种业:进口依赖度较高大豆对外依赖保持高位且进口来源集中,种业常年处于贸易逆差。2017年-2021年,种业进口金额为出口金额的2-4倍,进口依赖较高。大豆是饲料和油脂生产的重要原料。我国大豆主要为非转基因大豆,单产低,出油率偏低,主要用于食用消费。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000万吨,占31个国家/地区大豆总贸易量的62.1%,远超其他国家,是世界上第一大豆进口国。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同比去年减少320万吨,同比下降16.4%。国内大豆产量远不能跟上大豆消费量,2017年-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保持在79%以上。高进口依赖导致国际市场的大豆供需以及价格对我国大豆市场会有明显影响。同时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美国与巴西,2021年从巴西与美国进口大豆占比分别为60.27%与33.45%。
三、三主线关注粮食安全主题下受益方向(一)主线一:种业:粮食安全关键领域,转基因育种技术加持当下种业对于进口仍有明显依赖,种业自主可控重要性更加凸显。2017-2021年,我国种业进出口贸易持续逆差,逆差金额居高不下。2021年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进口金额为5.16亿美元,同期出口金额仅1.4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71亿美元,同比2020年增加32.54%。从进口种子类型看,我国种子进口主要是蔬菜种子进口。2021年蔬菜种子进口金额达到2.43亿美元,占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进口总金额的47.06%。其次为黑麦草种子,占比10.54%。从进口来源看,2021年我国种业进口主要来源国为美国、日本、智利、丹麦与泰国。其中自美国进口种子金额占比29.87%,位居第一。
粮食安全大背景下种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习总书记指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首要关键在于科技发展。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深化粮食安全进程的必由之路。2022年3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提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提高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化,发展现代种业。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目前转基因育种商业化落地转型正值加速推进期。我国在近两年颁布了多项转基因育种政策,既包括保障转基因育种技术积极发展的支持类政策,也包括切实保证转基因育种技术稳步推进的规范类政策,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落地转型提供政策保障。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重点支持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单位建立或共享专用的试验基地。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发布《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支持性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保障农业转基因研发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对比中美,国内转基因作物发展空间较大。无论是种植面积占比还是种植面积总量,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1)相对量上看:我国转基因作物面积占总种植面积比仅为2%左右,而美国的转基因作物面积占比为40%左右,两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存在明显差距。(2)绝对量上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基本稳定在350万公顷左右,而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则在7000万公顷上下浮动。
粮食作物终端利润上升空间广阔。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显示,转基因玉米的每亩种子终端售价约为100元-120元之间,目前我国的玉米每亩费用为50元左右。同时,我国我国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范围较广,截止2020年,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已超过40000千公顷,小麦和稻谷的播种面积也分别稳定在23000千公顷和30000千公顷左右。随着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持续商业化推进与技术全面铺开,种业利润存在广阔的上升空间。
(二)主线二:种植业:粮价上涨预期与农机技术进步支撑景气国际极端气候频发、俄乌冲突、国际油价高位等因素助推粮价上涨。全球已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现象,主要粮食生产国如美国等受到极端气候影响而出现严重干旱。据美国干旱监测情况,美国全境受干旱天气影响的范围已从2020年1月的24%,上升到了2022年11月份的85%,其中严重干旱及以上的影响范围接近15%。致使其粮食产量及出口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叠加俄乌冲突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其他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均有所上涨。与此同时,以柴油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农用机械受国际原油的价格波动因素较大,对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来说,会影响其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作物如谷物的价格。俄罗斯作为原油和天然气出口的大国,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持续攀升,ICE布油期货的收盘价从2021年1月的55美元/桶上升至2022年5月的116美元/桶,同期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也从125上升至174,近期价格虽有回落,但考虑到俄乌战争的中长期影响,粮价仍然有较强支撑。粮价上行预期能够增加种植业的预期利润空间,提高农民种植意愿,对种植业景气度形成一定支撑。
政策支持及技术进步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种植效率提升。22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提出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健全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到目前我国现代科技正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深入推进,为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另外,《规划》提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以上粮食产能。我国水稻机收面积逐年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19266千公顷增长至2019年的27628千公顷,年复合增速为4.13%。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下,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望持续上升,有效改善种植业生产效率,对种植业产生一定利好影响。
(三)主线三:农化、农用机械:受益于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建设推进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建设是大势所趋。2021年**中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对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总体部署,为以后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总书记也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从增强农业化肥产品的多样性和安全性、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机普及率等途径发力。
多方因素助推农化行业发展。(1)农化产品多样化水平提高。我国复混肥的使用量逐年稳步增长,我国玉米、小麦和稻谷每亩复混肥折纯用量分别从2004年的5.8公斤、8.8公斤和4.5公斤,上涨到2020年的18.2公斤、20.3公斤和14.8公斤,逐年稳步增长且年复合增速均超过7%,农化产品升级速度保持稳定,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2)粮价上涨的预期拉动农资需求好转。粮价的预期上涨会提高农民种植业的大量需求,从而拉动化肥需求,具有较明显的行业联动效应。粮食价格高位背景下,种植产业链景气度明显回暖,农民种植意愿上升,拉动化肥需求。202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持续上涨,同期申万农化制品指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持续上升。粮价上行预期的支撑有望拉动农化产品的需求。
政策加码叠加技术进步推动农业机械产业发展。(1)“十三五”成效显著:2021年12月《“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发展规划》显示我国“十三五”所获得的成果显著,期间全国总机动力达到10.56亿千瓦,较“十二五”增长1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1%,较“十二五”提升7.4pct;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收比率也均有明显增长。(2)“十四五”目标展望:《规划》为“十四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引,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同时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基于北斗、5G的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3)农机购置补贴加速农机普及。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将部分重点补贴机具补贴额从30%提升至35%,同时逐步降低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轮式拖拉机等补贴额,旨在疏通农业机械化发展各个环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四、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仍有不及预期风险。全球疫情反复。农产品价格超预期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生产供给。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影响粮食生产运输。
2022年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此消彼长”系列2“不卑不亢”系列2022.6.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产能周期视角再论小盘成长股机遇——“新兴向荣”系列(七)
2022.6.1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用“三大行业比较框架”精选结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2期)
2022.6.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国企改革“风云再起”—“稳增长进化论”系列(十一)
2022.6.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策略如何看光伏驱动力与预期差?——“新兴向荣”系列(六)
2022.6.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疫后复苏”下的契机:进击的新能车——“新兴向荣”系列(五)
2022.6.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本轮疫后复苏线索与20年有何不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1期)
2022.5.2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信用底”右侧,“复苏交易”有何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4期)
2022.5.2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再加杠杆”稳住经济大盘?——“稳增长进化论”系列(十)
2022.5.2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疫后复苏渐次展开,哪些行业修复机遇?——“稳增长进化论”系列(九)
2022.5.24【广发策略联合行业】谋局“能源安全”大主题—“稳增长进化论”系列(八)
2022.5.2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再论“不卑不亢”如何优选投资机会—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3期)
2022.5.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戴康:战略看多小盘成长股,如何优选?—“新兴向荣”系列(四)
2022.5.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小盘成长股的四条线索—“新兴向荣”系列(三)
2022.5.1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不卑不亢,价值先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2期)
2022.5.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大盘价值股开启绝对收益之旅——“稳增长进化论”系列(七)
“慎思笃行”系列2022.4.21 戴康:如何看待汇率贬值对A股的影响——“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三)2022.4.19 戴康:“慎思笃行”下的风格研判:误区与本质——“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二)2022.4.14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下的滞胀——“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一)2022.4.13 戴康:大盘价值股底部区域已现——“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2022.4.12 戴康:如何理解美债对A股风格的影响——“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九)2022.4.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22年盈利预测调整释放了哪些线索?——“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八)2022.3.27 戴康:慎思笃行中的高股息策略——“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七)2022.3.20 戴康:“逆全球化”下的慎思笃行——A股春季策略展望2022.3.9 戴康:“慎思笃行”复盘、应对及配置思路——“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六)2022.3.8 戴康:“慎思笃行”当前怎么看?——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五)2022.2.2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地缘风险强化“慎思笃行”——A股市场策略快评2022.2.2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地产链稳增长,22年如何布局?——“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四)2022.2.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稳增长右侧,价值成长如何选择?——“慎思笃行”系列(三)4“周末五分钟”系列2022.11.2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分歧中前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3期)2022.11.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年底“胜负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2期)2022.11.0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就在不远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1期)2022.10.3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内外资动向寻迹行业配置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4期)2022.10.2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ERP顶部区域,等待2个信号明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3期)2022.10.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把握成长扩散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2期)2022.10.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衰退、紧缩预期折返跑,如何配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1期)2022.9.2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用底部框架对比当前与4月底?——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4期)2022.9.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回调后如何平衡价值与成长——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3期)2022.9.1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继续平衡成长与价值风格——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2期)2022.9.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当前如何平衡成长与价值风格?——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1期)2022.8.2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观察本轮风格切换的时机?——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5期)2022.8.2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观察本轮小盘行情的持续性?——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4期)2022.8.1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7月社融对市场及小盘股的影响——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3期)2022.8.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此消彼长”挖掘中国优势景气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2期)2022.8.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继续寻迹景气扩散新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1期)2022.7.2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中报与基金配置下的“中国优势”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4期)2022.7.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短期波折不改“此消彼长”成长占优——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3期)2022.7.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此消彼长,水到渠成”抓牢景气资产——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2期)5“景气预期”系列2022.10.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行业比较新范式:“景气预期多空组合”——“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二)2022.7.2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通过“景气预期”实现行业比较——“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一)6“新兴向荣”系列2022.10.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新兴赛道扩产后,盈利路径及市场演绎——“新兴向荣”系列(十)2022.9.1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盈利-久期”框架下看回调后的新兴产业——“新兴向荣”系列(九)2022.6.2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若美对华关税调整,新兴产业有何线索?——“新兴向荣”系列(八)2022.6.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产能周期视角再论小盘成长股机遇——“新兴向荣”系列(七)2022.6.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策略如何看光伏驱动力与预期差?——“新兴向荣”系列(六)2022.6.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疫后复苏”下的契机:进击的新能车——“新兴向荣”系列(五)2022.5.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戴康:战略看多小盘成长股,如何优选?—“新兴向荣”系列(四)2022.5.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小盘成长股的四条线索—“新兴向荣”系列(三)2022.3.3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渗透率为锚,新兴产业比较新范式—“新兴向荣”系列(二)2022.1.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渗透率各阶段,新兴产业如何演绎?—“新兴向荣”系列(一)7“中国优势”系列2022.9.19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地缘博弈风起际,国产替代正当时——“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五)2022.8.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专精特新:遴选小盘优势资产—“中国优势”系列报告(四)2022.8.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兼顾估值与景气:久期收缩新视角——“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三)
2022.8.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中国“出口链”优势的3个维度——“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二)2022.8.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从美股FAANG看中国“优势资产”——“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一)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2日
分析师:
李学伟 :SAC 执证号:S0260522070010
戴 康 :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国是访问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在何处?
今年以来,中国再次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高水平对外开放,究竟将“高”在何处?哪些领域的开放措施值得期待?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综合研究室主任杨长湧近日接受了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国是直通车: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对外开放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长湧:中国对外开放经过40多年历程,已经迈向高水平阶段,这是与中国经济整体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新形势下,**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理解这种“高水平”可以概括为五个“更”。
——更大范围。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在开放方面的差距仍比较大,开放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求推进更大范围开放,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国际运输和物流大通道,让中西部内陆沿边地区更多、更快、更好地融入对外开放大局。
——更宽领域。中国制造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但服务业开放程度仍相对不足。因此,要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推进开放,应当成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也是拓宽开放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更深层次。核心就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国际新一轮经贸规则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边境上”向“边境后”推进。在此情况下,作为开放大国,中国“边境上”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就不再是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是要顺应全球经贸规则演进趋势、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把着力点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
——更加主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开放都处在“顺风顺水”的国际环境中。但随着逆全球化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需要更加主动,包括主动扩大“朋友圈”,主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全球经贸规则演进趋势等。
——更重安全。考虑到全球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越是开放越要统筹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
国是直通车: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何考虑和现实意义?
杨长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尽管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是从历史长周期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基于这个判断,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它的意义或者说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逆全球化加剧的根源之一,是某些大国不去承担应尽的责任,而选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高举开放旗帜,坚持合作共赢,以中国的新发展为全球提供新机遇,是给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心针”,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了新动力。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绝非封闭的国内大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组成部分。
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重要作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仍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充分借鉴过去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宝贵经验,通过高水平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将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贡献力量。
国是直通车:制度型开放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带来哪些作用?
杨长湧:现在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两个重要载体,一个是海南自贸港,另一个是自贸试验区。
海南自贸港通过推动贸易、投资、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跨境资金流动的自由便利,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将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同时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治理等方面也会加大试验力度,这些都将有助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的优良场所。
另外,在制度型开放指引下,今后中国将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这将为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同台竞技提供良好舞台。现有的一些自贸协定谈判也会加快进度。
国是直通车: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都是以开放促改革,有人认为当前形势下,中国更应该以改革促开放,您对此怎么看?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哪些领域的改革需要加速推进?
杨长湧:中国的开放和改革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下一步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确实需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制度环境来保障,而且随着开放从“边境上”深入到“边境后”,很多开放内容都涉及国内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也需要强有力的改革作为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以开放促改革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这也是中国积极推进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重要原因。
关于下一步需要重点改革的领域,其实还是要紧紧扭住一个目标,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个目标之下,很多改革的方向就比较明确了,比如推动内外贸一些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和标准相衔接,推动实施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等。
国是直通车:在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
杨长湧:我想应当是坚持问题导向。既要重视开放领域的一些传统安全问题,比如贸易摩擦、出口管制等,也要重视解决新形势下,特别是新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一些新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要从过去的产业合作逐步转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思路,通过国际合作以及一些机制安排,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作者:李晓喻)
本文来自小鸡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