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海上钢琴师两只老鼠)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代表主人翁1900对生活的无奈和随性所欲的人生感悟,对于1900来说左手代表着被掌控的人生,没有了左手他就是自由的,而右手代表了自由。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海上邮轮被遗弃的婴儿1900在这...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代表主人翁1900对生活的无奈和随性所欲的人生感悟,对于1900来说左手代表着被掌控的人生,没有了左手他就是自由的,而右手代表了自由。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海上邮轮被遗弃的婴儿1900在这海上巨轮的故事。

1900是由邮轮上的水手养大,一天晚上,船上的人被优美的钢琴声吸引,人们循声而至发现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上弹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一生都在海上游轮弹奏钢琴的人生旅程,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诞生于1999年,是一部意大利电影,由著名的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拍摄,此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海上钢琴师》这部经典电影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你看懂了多少?

最近电影《海上钢琴师》修复版热映,再次掀起了经典电影热潮。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极具象征性,电影中的人事物背后隐藏的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与超我、自由与选择……这些深刻的话题。从观影的角度,我们从视觉听觉上获得的部分远远小于它所涉及到的内容。下面我将带你从三个角度来思考这部电影中那些引人深思的东西。

一 个人与社会

1 欧洲文明与美国梦

弗吉尼亚号是一艘不同寻常的船,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20世纪渡到21世纪这个动荡的年代——欧洲文明的衰退和美国文明的崛起。

邮轮的物理空间分布正象征着社会的阶级分化,镜头从头等舱到三等舱这样一个图景中,导演选择向底层人们致敬……这艘船同时也是人们的海上乌托邦,寄托着1900对音乐自由的坚持和精神世界的孤独,直击高速经济发展下,像小号手的人们疲惫不堪的心。

主人公的名字1900也有着特殊的含义,这个年代正掀起一阵欧洲移民美国的风潮,第一个看到自由女神像的人喊出“美国!”,随后船客们在船上一起欢呼,开心于即将开启的新生活。主人公1900被遗弃在头等舱,而他的家人也是美国梦的追逐者——那些放下以前的一切——甚至孩子,急于投入到新生活的人们。

而好心收养他的,是一个黑人水手,他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连工作都在轮船的底舱,满身煤尘、举止粗鲁,却善良乐观,每天都可以从小事情中找到乐趣……

这个时期的美国像一个美丽浪漫的浮城。1900唯一一次决定下船,他站在悬梯上凝视着工业发达城市纽约,这是一次世纪性的凝望。就像是对新世界的质疑,让我们思考那些影片中不曾讲述的故事,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

正如小号手麦克斯在回去找老友时,在1900曾经居住的仓房中,摄像机镜头漫不经心地掠过那个布满了照片的一面墙壁,那里有很多1900和伟人的合影,每一位伟人代表着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思想,那些被回望、被遗忘的故事……成为有限电影之外的,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无限话题。

2 爵士乐的转变

影片中几次脏话让人印象深刻:“XXX法律”“XXX规定”“XXX爵士”。前两者比较好理解,而爵士正是美国文化的象征。20世纪是爵士乐时代而爵士乐正是美国人发明的,是这个时期文化的代表。

1900对爵士的反感也体现在他和黑人钢琴师的对决上,欧洲是纯粹的白人文明,但美国文明混入了黑人的血统。这个穿一身白衣服的黑人,其实就是美国文明的象征,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而且在电影开头,就吐槽了爵士乐“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在演奏什么,那就是爵士。”而与爵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00手上的每一支曲子都是因为某个人或是某种情绪有感而发产生的,看似好像无意义,实际充满真实。

在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经历过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同时也变得更加商业化。被包装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赶来比赛的黑人钢琴师便是这个时期的象征;第二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和摇滚化,猫王、披头士等著名爵士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的靠拢。

电影开篇的悲剧色彩——由小号手因为生活窘迫而不得不卖掉自己最珍爱的小号入手,他对乐器店老板说“你买下了一段历史”而老板却不以为然,让我们感受到创作者对传统爵士落寞的感伤。当艺术面对工业化的来临,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1900和传统爵士乐……

反观我们自己,中国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市场经济大潮兴起、制造业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很多传统已落寞,你是不是也曾感受过这种伤感呢?如何才能在这个高速变迁的社会面前更好的前行呢?

二 自我与超我

1 1900身份之疑

这部电影通过小号手麦克斯的讲述,描述了钢琴家1900的传奇一生。很多人觉得1900只是麦克斯臆想出来的人物,是他对理想自己的假设。还记得麦克斯常说那句“只要有好故事就够了”。1900从哪里学会的钢琴?弗吉尼亚号报废后,躲在船上的1900靠什么维持生命?为什么麦克斯找到他时,他还那么衣着光鲜?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1900的存在就成了一个秘密。麦克斯是现实,为生活奔波着;1900是理想,随心所想地徜徉在自己的音乐国度。麦克斯会演奏1900弹过一遍的音乐,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上船的时候,才能找到1900。这些表明1900可能只是他遗落在船上的理想,那艘叫作“弗吉尼亚号”的游轮是他的精神世界。1900和船上的麦克斯则代表着他内心里两种不同的声音,像是他的自我与超我。

表面上看起来是船上的麦克斯想要劝1900下船,其实可能是船下的麦克斯想找到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这种对比性,使得听故事的人会产生更深刻的感触。这不是简单的幻想,这是一次生命的回顾。这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抗,是内心对于坚持还是放弃的纠结。

当然也有很多片段表明,只是麦克斯一直想让1900按照世人的想法出人头地,就好像帮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样。当制作公司专门上船为1900录制唱片时,麦克斯肯定的说“你一定会出名的,只需要迈出一步——下船。”后来1900把唱片销毁,麦克斯还偷偷的把他藏到钢琴里。

两个人互为挚友,也都非常热爱音乐,但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却截然不同。他俩在甲板上的对话足以说明,麦克斯认为生活在船上是一种漂泊,而1900则认为陆地上的人们内心才是动荡不安的。麦克斯认为用才华换取名望和财富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1900却因为不想让音乐与自己分离,亲手毁了原本能让他声名大噪的唱片。当1900终于决定要下船——是去听听大海的声音时,麦克斯却为他幻想着结婚生子的美好生活。

麦克斯曾经打算一生都当乐手。但面临着生存问题时,不得已放弃心爱的小号。听完好朋友的最后倾诉,相比1900坚定的人生态度,感到自己的是卑微。麦克斯亲眼目睹轮船的爆破和挚友的离去后,卖掉的小号便又回到了麦克斯手中,现实与理想再次相聚。他又寻回了初心——那个将被遗忘的音乐梦想,重新拾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时,一位小提琴手拿着一把小提琴走进了乐器行,另一段音乐人生故事又将开始了……

正如1900的钢琴和琴声以唱片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既是麦克斯想要保存这份初心的愿望,也成为了这个工业化城市里治愈人们心灵的存在。我们不能阻止社会的改变,却能尽最大努力坚守自己的本心,平衡自我和超我。当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总有些值得我们相信的永恒不变。

2 和黑人钢琴师的对决

电影中“钢琴决斗”这段极致的欲扬先抑叙事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当黑人钢琴师的影子映在玻璃门上,音乐厅里变得鸦雀无声,仿佛迎接着王者。他轻柔的弹奏,即使是一根点燃的香烟放在琴边也没有丝毫烟灰掉落。

1900则只是把这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带着好奇心专注聆听。在第二轮对战中,只听了一遍就完美的复述出一模一样的曲子。要知道他可不像其他陆地上的人听过那么多唱片。

面对黑人不断地羞辱,和好友押宝式的赌注,1900在第三轮才真正认真起来,一个人独自演奏了一首双人世界名曲。只见他的双手就像四手联弹,魔术般的用光影化身为双重奏,表现出了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弹琴速度和节奏,宛如风暴一般,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享受,令人如痴如醉。当1900独立完成这支曲子,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贵妇的假发被碰掉而不自知,绅士的雪茄掉到了裤裆里也毫无察觉。这时1900将一根香烟轻轻接触剧烈震动后的琴弦,香烟立刻被点燃了,可见技术之高。很难想像一个从未经过尘世的人,他可以自如驾驭各种风格的音乐,被来自各方各地的旅人们仰慕。战争来临时,他用音乐去抚慰伤者……

黑人钢琴师为了赢得他人的评价而弹琴,结果却输的很惨。麦克斯凭借自己的小号上了船,回到陆地上却不得不为了生计把小号卖掉。1900不愿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他已经在弗吉尼亚号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状态。但很多人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高耸的楼宇、纵横交错的街道,就像世人心底的欲望,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其中,忘了那个初入其间的自己。你究竟想怎样过这短暂的一生?你现在的目标真的会让你幸福吗?

三 选择与自由

1 第一次放弃下船

看过《海上钢琴师》的大多数人都会思考1900为什么不下船。1900在悬梯上走下了一半停住了,思考了片刻又决定返回船上,扔掉了自己的帽子,这个帽子是他和女主角见面时戴的那顶。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割袍断义,扔掉自己身上的某件配饰,以示和过去告别。1900扔掉的帽子落在了海里,寓意他那昙花一现的爱情,在海上开始,也在海上结束。

也许会有人想,是因为一见钟情所以爱得不够深吗?当然不是。他放弃的不仅是对爱情的追寻,更是放弃了来自未来的诱惑和未知,坚定地回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回到他的孤独。在船上,他能掌握自己的生命的轨迹。在岸上,他还要面临若干个选”,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害怕失去自由,所以选择了待在船上。当船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他已无法离开……

2 第二次放弃下船

如果说1900第一次放弃下船是种执拗的理想主义,那么第二次就是被现实打击后的彻底看清。

麦克斯劝他下船时,1900解释他的选择说:他可以掌控并借此创造无限人生的,是那88个键的钢琴。面对一望无际的城市,成千上万个选择时,如何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一道风景欣赏,一种方法死去。”会让他感到不知所措。所以他宁可选择死在船上也不愿登上陆地。更何况,对外界而言,他本就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他的生命属于这艘船。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你所相信的,比你相信什么更加重要。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像1900那样活着,但我们缺少的正是1900这种坚守。

现在人有很多选择,但我们的自由却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他多么自主,他做出的选择也始终无法超越生理和阅历的极限。自由对不同生存状态的人是不一样的,就像**或者船舱对于1900和他的朋友、农夫以及其他人而言是不一样的。人一旦确立了自我概念,意识到了生活的价值所在,他们的心已经变得不同了,他们对自由的定义也随着不同。对于农夫来说,一亩田是他谋生的全部,当他遭遇妻离子散的时候,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让他快乐,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去寻找价值。这时“美国”就是他找寻的世界;而对1900来说,一艘船就是全世界。在这个世界,他有钢琴,有自得其乐的存在感。

下船后的麦克斯,得到他想要的了吗?或许人总是要跳出来,跟自己剥离开,才能看清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像麦克斯站在岸上看到船的爆炸,才能真正听见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呐喊,才能明白有些东西再怎么不舍,也总要道别。人活着,总要有些生存智慧,让我们在追求快乐和幸福时,带着自信和勇气前行。听从内心,坚持自己,是对这场庞大的社会变迁进行反思的重要结论。

一个天才的选择,与世俗生活形成巨大的发差和对比,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让个体在这些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当我们成为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时,你会如何去理解人生的意义?会保持初心,坚持自己吗?今天我们可以重新在个人与社会、自我与超我、自由与选择中去理解1900的传奇故事,而你的故事呢……

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

星期五言: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性的,比如说那条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式的轮船,比如说那个小号手两只左右晃动的眼珠,甚至于故事虚构出的那个钢琴师、那个来挑战钢琴师的爵士乐发明者……而这些象征性的人或物或事背后隐藏的便是复杂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背景(当然还有创作者的情感)。因此,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从该片视觉听觉上获得的东西可能远远小于它所涉及到的东西!那需要一番解读。

当然,本人绝不是在肯定解读这部电影的必要性,因为光是凭观感,它也足以满足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了,比如说一个学音乐的人从电影里的专业技能中得到的灵感;一个在外漂泊的上班族在电影讲述者的境遇上得到的共鸣;一个在理想与事业间徘徊的人从钢琴师与小号手之间获得的启示等等。这也恰恰证明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它是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的,也是多元化开放式的!

好啦,说清以上两点后,本文将带大家从三个角度(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隐藏在象征性手法背后的东西、较“加长版”删减的东西)来看看这部电影那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注:我们的解读是以165分钟加长版《海上钢琴师》为基准的,正在国内上映的《海上钢琴师》为125分钟版)

文:无名宫 \ 编辑:Mr.Friday \ 图片:电影截图

一、故事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电影所跨越的时(代)长(度)

要知道电影故事所跨越的时长,只需注意电影中人物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和几句台词:

▼ 首先是1900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电影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男主角在船上(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当然也是整部《海上钢琴师》故事的起点。

▼ 其次是24岁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也是剧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小号手和钢琴师年龄相仿,再假设钢琴师被发现的时候离出生日不远,那么便可推算出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美国二十年代初期。(注:小号手曾被人称呼“Yank美国佬”,这说明他应该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注意小号手出现在电影开端闪回镜头中,说明那不是故事的开端,而是他24岁登船的时间

▼ 再次是1933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跟海上钢琴师分开的时间(自此两人一个陆上一个水上)。

▲注意小号手离船时的色调反差以及他前面的那群富人

▼ 最后是琴行老板的一句台词:

“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

注意“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1933)后,那艘维吉尼亚号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前。显然这个战争指的是“二战”!而轮船被炸毁之时,也是故事的终点。

根据以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海上钢琴师》电影故事跨越的时间是从1900年到1945年后的半个世纪。这绝对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2、这段时间欧美发生了什么

(提示:爱因斯坦的合影、连接欧美**的船)

注意:我们这里之所以说的是欧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那艘维吉尼亚号船连接的是欧美**,这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过(它承载的多为欧洲移民)。

▲注意英国国旗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对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前文那些时间点所涉及的一些细节——

首先 是海上钢琴师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该在1900-1920年前(也就是小号手上船前):

显然,这段时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欧洲人移民美国(这在船上有集中的体现,也不难看出那时的难民对美国的渴望)。

其次 是小号手登船和离船间的那些年,这是1920-1933间的事情:

注意,这段时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国内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匪徒、黑帮盛行(这在另一部意大利人拍的电影《美国往事》里有集中体现);

禁酒令后期(1929-1933)爆发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这也是“美国梦”破灭的开始);

再次 是1933年后,美国禁酒令逐渐被撤销。这也是小号手离船后的时段。然而,1933这个时间点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来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海上钢琴师躺在船舱卧室的床上,床边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镜头逐渐拉近,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那是他跟爱因斯坦的合照(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钢琴师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合照)。

我们抛开导演出此镜头向伟人致敬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在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二战爆发了(注: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去美国大概就是在1933年)!

综上我们来做个总结,这半个世纪欧美发生了什么,按电影里提示的东西来讲,那就是:一战、美国禁酒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这段体现在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

3、小号手、钢琴师经历与身份的互补

我们如果以上面这些事件点为参照物来看《海上钢琴师》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你会发现,刚好两个人的经历起到了一个对现实事件互补的作用。换句话说,钢琴师没经历的陆地上的生活,那个小号手都经历了!——这其中包括战争,包括社会**,包括经济衰落,包括美国梦的破碎……

而小号手没经历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海上钢琴师都干了!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中的具象人物,一个是艺术上抽象出来的人物;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

两个人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极强的艺术对比性与对称性,电影其他各处的象征情节则都是在这两个人物连成的轴线下表达出来的。

那么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与对称中,又隐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呢?

二、象征性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关于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听故事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原文:You’re never really done 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这句话出自海上钢琴师之口,但通过小号手复述不下三遍。非但如此,电影在演到小号手讲故事的时候,多次表现出了那些听讲述的人被深深吸引的迹象(表现在闪回前后衔接以及听者反应上)。

这足以证明导演对讲(电影)故事手法和技巧的重视度了!也足以体现意大利导演讲故事善用的方式了!(几乎同年上映的港产片《南海十三郎》与此片讲故事手法异曲同工,请参看《这部97港产片竟神预演了中国电影的命运》)

纵观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用的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2、三个 F*ck……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要人物总体来说都挺绅士的,都文绉绉的、好脾气,因此,电影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F*ck”显得格外显眼,其实准确的说正式从人口中说出的不多不少只有三次:

▼ 第一次是钢琴师父亲对船长:F*ck the law(法律)

▼ 第二次是少年钢琴师对船长:F*ck the regulations(规则)

▼ 第三次是钢琴师对来挑战的乐手:F*ck jazz(爵士乐)

我认为这三个 F*ck 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台词,他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象征性的台词,它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政治、世俗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同时也为这艘维吉尼亚号轮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这三句话构成了创作者整部电影的个人情感框架。

3、被炸毁的船、钢琴师以及没落的爵士乐

当然,也正是这层浪漫色彩让这艘船越发显得虚幻、超现实、不得永久。这也是维吉尼亚号最终被炸事件的象征性意义。

注意: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另外两样东西——钢琴师和“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随船毁灭不难理解,他的人格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存活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这种人要能在“文明社会”活下去才不对劲儿了!

我们来看“爵士乐”。创作者的情感在那个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展现无遗。电影开篇就演出了一种悲剧色彩——他(小号手)生活窘迫、要卖掉自己最爱、最珍贵的那个康恩牌小号,而这个小号在商人眼里,只不过值六英镑(二十五美元)。这些数字和情节足以象征化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爵士乐”没落的伤感。

▼ 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曾经历过两此转变:

一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向北部地域上的迁徙。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了,但同时也更商业化了。被商业包装下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那个从纽约赶来PK海上钢琴师的爵士乐手便是这种转变过程的象征性代表;

另一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摇滚化,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靠拢的印证。(猫王、披头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如此看来,导演将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没落捆绑到一起,其象征性手法极其高明。

4、钢琴师下船、扔帽子、回船

很多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总在纠结钢琴师为什么不下船这件事,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更别说还有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在等着他……

这种想法是典型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可能会把不下船的原因归咎于钢琴师父亲以及那个意大利人的话对他造成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性与艺术偶然性之上的!

如果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类人的象征,并理解这类人无法在现实存活的概念,就不难理解钢琴师的选择了(这点前文提过)。

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陆地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片中钢琴师下船与留船的那个临界点——

注意:空中的飞鸟和被钢琴师扔出的帽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对应,两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人的主观感触是——

那个高楼大厦、烟雾缭绕的飞鸟象征着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未知下场,而那个帽子,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钢琴师扔出帽子,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可能在陆地上发生的生活的恐惧与抵触。转身回船表现出了他与这种“文明社会”的诀别。

5、眼珠晃与船晃

如果你能把船上那些浪漫色彩的“晃”跟现实中小号手眼球的“晃”形成对比,便不难体味出这其中的象征性色彩。

自然,对于小号手,这个在海上陆地游移不定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游移不定、左右漂泊的,他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也是游移不定的……

正像钢琴师临终说的那样:在琴键上创作的音乐是无限的……而在(船外)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错误的钢琴前……

三、“删减版”你所没看到的

1、开头小号特写镜头

125分钟删减版的开端是镜头俯拍楼梯上坐着的小号手,画外音小号手的声音开始讲述。加长版在这段戏之前多了一个小号喇叭的镜头特写,镜头稍微向后拉,叠化致楼梯俯拍。

我认为这一镜头的加入强调了故事“主观叙述”的概念,提示了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讲故事的人!这也是这部电影个人化风格强烈的原因所在。

2、F*ck the law

之前我们提到过“三个F*ck”,125分钟版本少了第一个“ F*ck the law(法律)”的前后场戏——这场戏大致讲的是童年1900搞恶作剧,往船长脸上泼蛋糕,船长气的去船舱向其父亲告状,之后父亲说了那句 F*ck 的话……

这段戏展现了钢琴师童年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他身边每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为这艘船增加了乌托邦式的“大家庭氛围”,因此,我认为它对整部电影的帮助理解不可或缺。3、创舱里的大合唱

在老 Danny 捡到婴儿,拿到地下船舱为其取完名字后,众人唱起了《Thanks Danny》之歌。当然,这是加长版里的段落。

这短短一分钟的“集体大合唱”所带来的那种底层劳动人民团结一心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正是这个底层、这个劳动环境孕育出了海上钢琴师这种音乐天才。这段戏与之后钢琴师为船上三等舱工人阶层演奏的戏份形成了呼应与象征性的解释。

而整部电影形成的船上的另一大对比便是:豪华舱的歌舞升平与三等舱、底舱的脏乱闹腾...

4、三等舱演奏神游

钢琴师在三等舱演奏时,镜头逐渐拉近钢琴师,随之,镜头跟随那飘散的音符化致船舱外的大海,这段镜头犹如MV,让人沉醉,可惜的是,125版本的观众享受不到了,整段被减掉了。

5、意大利人跟海上钢琴师的合奏

与此段神游神似的戏份还有那位意大利人(也就是那位钢琴师一见钟情的女子的父亲)与钢琴师的合奏,它出现在意大利人与钢琴师聊天之前,用意大利人的话: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演奏。

至于这段音乐之美以及画面镜头之美,本人是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只可惜,删减版的观众还是无法享受了。

6、结尾“迎面走来的女人”

家常165版本结尾处,当小号手走出琴行,街道深处迎面走来一个女人,似乎一身水手服,两人迎面走,逐渐接近……然而,女人在另一个过道转弯,消失在镜头里,只剩下小号手的背影;

而125版本,结尾处,小号手走出门时街道空无一人。

显然,加长版那个迎面走来的女人不是随来之笔,125版本去掉了那个人,让人匪夷所思。

7、其他

小号手讲故事时,闪回前后的那些掐头去尾的镜头删掉很多,其对节奏与观众气孔喘息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我的“海上钢琴师”情节

本人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大概在2000年初,我清楚记得那时自己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在钢琴师那些赏心悦目的彪琴大戏上,除此之外大多戏份,大概随着时间都忘却了。

数年后,工作之余第二次看此片,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音乐外,我发现自己又多了些许在钢琴师那种孤独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孤独感会让你越来越孤立于主流大众,就像炸船前钢琴师对小号手说的那句话:你是少数派(you are minority)……

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电影,方才发现原来吸引自己的不光钢琴师一个人,应该还有那个小号手(那种左右漂泊的心酸之味无法言喻)——如果没有两人经历上的互补,没有两个人物结构上的对照,没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哪来的那些观影的感动与感触。

然而,困扰我的问题始终还在:难道海洋和陆地之间就没有一个中间地带可选吗,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间,像“海上钢琴师”这种人真的就不能存活下来吗?

可惜,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电影中的两个人都不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他们各自走的路都不是那么乐观,他们似乎被一种时代命运的东西牵制着,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而这种悲剧色彩,只有在电影艺术中才能产生出美来,现实生活中,谁又敢去追求呢!

经典电影解读,关注【星期五文艺】

本文来自久伴别酒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1702.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4-05
下一篇 04-05

相关推荐

  •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海上钢琴师两只老鼠)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
    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代表主人翁1900对生活的无奈和随性所欲的人生感悟,对于1900来说左手代表着被掌控的人生,没有了左手他就是自由的,而右手代表了自由。海上钢琴师两只右手的含义《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海上邮轮被遗弃的婴儿1900在这

    2023-04-05 11:08:01
    146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