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自己的辣椒吗(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姜与芥末,还有花椒、胡椒、葱、蒜、茱萸、烧酒皆可以制造辣味。在先秦时期,姜和蒜的滋味有一定的辛辣味,而辣椒则是辣味,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接触的辣味,都带有一定的辛味,是以姜、蒜、花椒、茱萸、葱为主要的辛辣食...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姜与芥末,还有花椒、胡椒、葱、蒜、茱萸、烧酒皆可以制造辣味。在先秦时期,姜和蒜的滋味有一定的辛辣味,而辣椒则是辣味,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接触的辣味,都带有一定的辛味,是以姜、蒜、花椒、茱萸、葱为主要的辛辣食材。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芥末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辛辣食材,它由芥菜籽加工而来,算是比较古老的制辣食材之一。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地区开始种植大蒜,在中国的云南省也出产一种与大蒜不同的蒜,这种蒜也可以用作调料,有辛辣味。

胡椒从西汉时代才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胡椒粉因为产量少,在中国古代大部分都是宫廷使用,当时人们对于胡椒的热爱也是到了一种很疯狂的地步。

辣椒传入中国前,爱吃辣的四川人吃什么?

说到吃辣,许多人的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四川,像川菜、四川火锅、辣妹子等关联词语一一浮现,感觉四川人的饮食中属于是无辣不欢,顿顿都有辣椒的影子。但辣椒是在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并被食用,那么在此之前爱吃辣的四川人民都是吃什么辣的东西呢?

要知道,辣椒发源地并不是在我国。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所有全国乡亲的希望到达了美洲**,在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岸发现了辣椒,当时的哥伦布对这种辣辣的植物充满了兴趣,因为当时的欧洲市场胡椒价格十分昂贵且供不应求,于是哥伦布便带着辣椒来到了欧洲,想要以此发财。

直到明代后期,随着我国和国外的交流增加,辣椒从江浙两广地区传入中国,但这些地区的人民饮食相对喜甜、喜清淡,对这种充满辣味的食物并不感冒,就一直当成花来种植观赏了。而最早接受辣椒的是贵州,受战乱和当时小冰期气候影响,贵州食物短缺,缺少调味的盐,所以辣椒就成为了当地人必不可少的调味用品。

慢慢的,辣椒被食用的地区越来越广,直至席卷全国。特别是四川、云南、湖南这些地区的人民已经嗜辣成性,于是,辣椒就在这些地区的饭食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末时就有关于四川人嗜辣的记载“唯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但以上都是在辣椒传入之前对于四川人爱吃辣的描写,早在辣椒之前,四川人民的口味就已经很重了,在晋朝《华阳国志》中,记载了四川人民“尚滋味,好辛香”,这里的辛香指的就是花椒、姜和茱萸。《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川人用茱萸做调味料的场景“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这里的土人指的就是蜀地居民,艾油就是茱萸油。

所以,四川人民在没有辣椒之前一直是用茱萸的辣味来调味。而直到辣椒在康熙年间随着移民潮引进四川后,四川人这才找到他们的灵魂伴侣辣椒,并且麻椒的麻加上辣椒的辣也让川菜的口味更上一层楼。

川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现在真是在全国都可以看见川菜馆,甚至一些不是主打川菜的饭馆也有川菜的身影,像鱼香肉丝、宫保肉丁、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等,许多不能吃辣的朋友也能吃上几口。

虽然说川菜的味道不仅仅是辣,但少了辣就像少了灵魂。川菜不能没有辣椒,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是一样的。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椒的,没有辣椒前的川菜是什么口味的?

最近看网上在讨论吃辣,很多人好奇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椒的,那没有辣椒以前的川菜、湘菜、赣菜是什么口味的?

我国在民国期间,是没有菜系的,那时候,和地域有关的,比如剃头的是宝坻的,师爷是杭州的,厨师有名的是山东的,所以后面有“鲁菜是百菜之母”的说法。不过鲁菜的提法,是建国以后七八十年代才有的。

一开始是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到了九十年代变成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江苏菜、闽菜、浙江菜、湘菜、徽菜。

到了现在,已经不知道多少菜系了。

所以,什么川菜湘菜以前是什么味?以前都没有这东西,哪来的什么味啊。

辣椒明朝中后期从外传入,初始作为花卉观赏用,直到清康熙雍正年间还不作为辛辣调料——注意河南的“胡辣汤”使用还是正宗的胡椒为上品。说来大家伙可能都不相信,辣椒作为现在的主要辛辣调料,还要感谢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大将军,他出任“川陕总督”为西北大军供应粮草,几十万大军吃饭,哪里会方便地搞到那么多的“胡椒”这类高级的辛辣调味品。清康雍年间京都厅堂舍院均遍植辣椒,以供观赏——其花式繁多、果实累累,且色彩斑斓、赏心悦目;更难得其果可用,易于普及种植。

年大将军在川陕把辣椒发扬光大,进而东延至两湖之地,西南攀上云贵高原,西北随大军开疆拓土至宁甘、乃至新疆——大军所指无所不及!满人大喜曰:“此宝物可惠泽天下”——辣椒进入东北!高丽蛮人见之试嚐,深以为然窃欣然纳之(蛮儿可能又要抢风头了)。故国人食辣椒,当谢“年羹尧”!

另有一旁证:《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才有对辣椒的书录:“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首先,川菜之所以成为川菜,灵魂是豆瓣,没有豆瓣,想必川菜师傅都不晓得锅铲该怎么拿。四川豆瓣最有名的是郫县豆瓣,也是出现最早的,根据四川郫县豆瓣公司的资料,郫县豆瓣有三百多年历史,这样算来,豆瓣应该发明于公元1700年前后,大概康熙(1654-1722年)时期。

官方传说是这样的:“清朝初年,福建省汀州永定县孝感乡翠享村人陈益兼随移民来到郫县定居。人蜀途中,因食品稀少,只得将生霉的蚕豆和鲜辣椒拌丙食之,美其名日‘辣子豆瓣’,这就是郫县豆瓣的起源。”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据研究,辣椒传入四川,最早有记载是乾隆十四年(1749)的《大邑县志》:“秦椒,又名海椒。”就这么一句,没有上文,也没有下文。

考虑到辣椒最初是作为观赏植物,小名“红果果”,所以县志里的秦(海)椒,很有可能只是一株盆景。辣椒大量出现于四川各地的书面记载,是在嘉庆(1796-1820年)年间,这一次终于可以落实,确实是拿来吃的而不是拿来看的。徐心余(1866-1934)《蜀游闻见录》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有了辣椒,回过头再说豆瓣,据四川郫县豆瓣公司的资料,正宗的郫县豆瓣最早出现于嘉庆九年(1804),由县城西街一家叫 “顺天号”的酱园铺老板陈守信发明。

当时也不叫“豆瓣”,而是“盐渍辣椒”。根据这个名字猜想,这种原始版的豆瓣,里面是没有胡豆瓣的。那么,为什么后来要放胡豆瓣,故事是这样的:“嘉庆年间,郫县的生产水平很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一般居民都以酱园盐渍制品佐餐,酱菜、泡菜、豆豉、盐白菜、盐辣椒很有市场。特别是盐渍辣椒味辣味大,佐餐能刺激食欲,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于是陈守信在原来现渍现卖的基础上,扩大生产,用水缸储存,但遇存货不能售出时,盐渍辣椒就要翻泡化浠,每每使人搅拌,搅拌后的味虽较醇,却愈搅愈浠。

陈守信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加入适当比例的经过发酵的胡豆瓣子,既能使辣椒脱水而粘稠,又能增加其香醇,既能应急销售又便于长期贮存,特别是日晒夜露后酿成的辣豆瓣酱很受食客欢迎。”但是啊但是,这个故事仍然有点可疑。四川乡土作家李劼人在《说丧葬》一文中,向读者提供了他保存的其祖上在祭祀中的几份清单,一份道光二十一年(1829)的食品采购单上罗列了在丧葬的祭祀和宴请来宾里所购买的所有食物原料和调料,其中没有一样是辣椒或辣椒制品。

另一份同治元年(1862)年的席单上详细列出了菜品,也没有一样含辣的菜。所以,豆瓣到底什么时候有的,今天的川菜到底什么时候成形的,仍然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宣统元年(1909),川菜已经蔚然成风、热火朝天。傅崇矩《成都通览》(宣统元年出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竟没有川菜名菜(也是现在最被嫌弃的川菜)——鱼香肉丝,说明川菜中的鱼香味型是在1909年以后才出现的。另外让人费解的一件事是,以吃辣闻名的四川,辣椒产量(1997年)居然只排在全国第十,产量第一的居然是不爱吃辣的山东。

如果这样,四川的大葱产量必须排在第一,不然不足以解恨。至于有辣椒之前的古典川菜,那时有所谓的“肉八碗”、“九大碗”:大杂烩、红烧肉、姜汁鸡、烩酥肉、烧明笋、粉蒸肉、咸烧白、夹沙肉、蒸肘子。这些菜式和当时的鲁菜差不太多,深究下去,可以说是满汉全席在民间的简化版,满汉全席则是驻防旗人和满族官员入川带来的,当时称做“京品”。

现在四川农村有些地方摆席请客,仍然要找做“九斗碗”的专门师傅,要的就是这个好像很官方的排场。

本文来自小鸡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6671.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28
下一篇 12-28

相关推荐

  • 中国有自己的辣椒吗(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什么
    没有辣椒前中国的辣味用姜与芥末,还有花椒、胡椒、葱、蒜、茱萸、烧酒皆可以制造辣味。在先秦时期,姜和蒜的滋味有一定的辛辣味,而辣椒则是辣味,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接触的辣味,都带有一定的辛味,是以姜、蒜、花椒、茱萸、葱为主要的辛辣食

    2022-12-28 23:35:01
    392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