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怕冻吗
酱油一般不怕冻。酱油主要成分为盐,即氯化钠,当氯化钠的浓度为29%时,冰点最低为零下21.2℃,当氯化钠的浓度为42.7%时,冰点最低为零下55℃,大多数地区的温度达不到其冰点,所以酱油不怕冻。
酱油怕冻吗
酱油是一种传统调味品,以大豆、脱脂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加入水、食盐酿造而成,色泽呈红褐色,具有独特酱香味,滋味鲜美,起到增味提鲜的作用。
在古代,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的,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似,流传到民间后,人们发现味道与大豆制成的风味相似,而且成本便宜,所以逐渐用大豆代替鲜肉制作。
酱油除了有食盐以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主要以咸味为主,按照颜色可以分为老抽和生抽,平常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为宜。
冻,北方人的季节限定调味料
冬天到了你想吃什么?
北方人或许会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想吃冰的。
这不是硬核,而是真相。将食材因地制宜、美味最大化,是各地人民的拿手好戏。而冷,是一种天然的“调味料”,被北方人熟练使用。气温骤降,一种季节限定的食物体系——“冻”粉墨登场。
基础版的“冻”,用于储存,无需冰箱就可以保鲜;而更深层的“冻”,是食材的重生。
冻豆腐,形成蜂窝组织,让它更能吸收饱满的汤汁。从火锅里捞出来,蘸一圈麻酱,豆腐会如同海绵般吸收汤底调料的精华。
*马蜂窝
冻货水果界的扛把子——冻梨,冰冻后外表变的黑黢黢,内心却甜蜜到骨子里,软而多汁的冻梨甚至可以用吸管直饮,以其粗犷秒杀一众精雕细琢的甜品。
*网易
冻过的大白菜,清香味被封存,热水焯一下解冻,香味瞬间释放,不但味道升级,还拥有了韧性的口感,蘸点鸡蛋酱、辣酱,食欲根本挡不住。
除了这些地方美味,烹饪界还为“冻”上升了高度,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体系。
如果用化学原理解释,“冻”是胶原蛋白在温度降至其凝固点25℃以下时,胶原纤维之间发生交联而形成的。在温度较高的时候,胶体粒子运动比较剧烈,温度降低后运动速度放缓,就会变成固体。水分子分散在胶质体之中,凝结成富有弹性的、呈胶状的半固态物,餐饮业就称它为“冻”。
简单来说,此法是运用食材本身的胶质和寒冷的天气来做菜,精髓在于一定要依赖天然气温,冰箱固然可以一年四季使用,但是这种“冻”没有灵魂。
△《小森林 冬春篇》剧照。/DOUBAN
“冻”是一门古老技法,在《齐民要术》中就曾记录,猪蹄和肉加水共同烹制,吊在井中,冷却,凝结成冻。
到了宋朝,《东京梦华录》中有介绍“滴酥水晶鲙”,清澈的汤底凝成透明晶莹的冻,所以胶质菜又普遍有“水晶”之称。
人们还探索出添加琼脂等物增加胶质的方法。胶质的原料,可分为动物胶、植物胶两类。植物类胶质的代表是海产石花菜,胶质丰富,是制作琼脂的主要原料。动物类胶质则是由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组成,多用来入菜,也是冬日冻菜大军中的主角,比如皮冻。
所有的胶冻都对温度有很高要求。温度过高,会化开;温度太低,会产生冰渣,影响口感。胶质菜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类菜品。
在所有胶质菜里,北方的猪肉冻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里,做猪肉冻是过年的信号,计量单位一定要按盆。
*雪花新闻
没有皮冻作伴的年夜饭是不完整的。它还是正月里亲戚朋友串门儿的救场菜,简单切盘,再调个蒜汁儿就能上桌,是凉菜中的“硬菜”,能镇住场子。
猪蹄、猪皮是胶质的主要来源,也可以搭配其他肉类、豆类一起制作,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如果按汤底区分,猪肉冻一般分清冻和混冻两种。
*腾讯网
东北地区的猪肉冻属于清冻。不加豆子和其他肉类,材料用猪蹄或者是猪皮,清水熬制。一般要搭配蒜末、酱油制成的蘸汁食用才算完整。
北京跟山东的猪肉冻,都是混冻。猪肉冻在北京,有一个新的名字——豆酱。豆酱不是酱,就是北京版的猪肉冻。“豆”字来缘于豆酱中放的青豆、黄豆、豆干粒、胡萝ト;而“酱”,则是因为在皮冻中加入了酱油、老抽,底汤,呈酱色,合称豆酱。制作猪肉冻的过程也被称作“打豆酱”。
而在山东,猪肉冻简称为肉冻,也是酱色版本,加酱油熬煮,具体材料十分多样,黄豆、花生,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在制作的过程中,你通常可以吃到三个猪肉冻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原味猪蹄。清水将整只猪蹄煮熟,再把猪蹄拆开,剁成小块,你能尝到一碗原味蹄花。
第二个时刻是红烧猪蹄。拆好的猪蹄会加入酱油、姜片重新回锅慢炖,等到猪蹄再出锅,吃到嘴里的就是一碗软糯的红烧猪蹄。
*SINA
至于第三个时刻,就要等到第二天的午饭了。煮熟的肉被装进一个超大铝盆里,放到阳台。经过一夜寒气的加持,表面凝着一层猪油的肉冻就成型了。
一勺下去,把颤颤巍巍、果冻般质地的猪肉冻送到嘴里,舌尖第一秒先被冰凉感刺激,紧接着味蕾就被鲜咸味打开,然后牙齿开始运作,咯吱的猪皮在口腔中跳动,完成一整套猪肉冻味觉表演。
虽然北方冬日的气温环境得天独厚,但是猪肉冻并非是北方独有,而分明是一曲南北大合唱。
在包邮区,去掉猪皮的皮冻被点缀在灌汤的点心中,灌汤包、生煎包,面皮里的肉冻是个中精华所在。
在江苏,更有肴肉这样的肉冻混合派选手。肉是主角,冻是群演,最适合纯肉食爱好者,因为肴肉的汤冻透明通透,所以又被称作水晶肴肉,配以姜丝,略加香醋,是早茶的享受。
在南方,冻的主角不只在猪肉,还解锁了更多可能。
*SOHU
在苏州,有一种“冻”叫羊糕。羊肉和猪肉皮同煮,煮好的大块羊肉出锅拆骨,铁盘里铺满羊肉,浇上饱含胶原蛋白的浓汤,一般羊肉跟皮冻的比例是十斤羊肉放一至两斤皮冻,如果汤放得多,那就是掺了“水份”。
和肴肉如出一辙,羊糕同样也是蘸醋食用,大块羊肉伴随着开胃的酸,让人十分痛快。
*艾格吃饱了
鱼羊二字构成“鲜”,冻菜界也少不了鱼。没吃完的红烧鱼,留到第二天,就收获了一份新的美味:鱼冻。
鱼冻单吃爽滑,挖一勺鱼冻放在热腾腾的米饭上,更是灵魂时刻。鱼冻在米饭上融化,汤汁渗入到米粒中变得饱满,稍稍搅拌,就迫不及待的想往嘴中送饭。
*SOHU
而在更南的福建,也有一种“冻”,用地域性极强的食材土笋,制作而成。土笋不是笋,学名为可口革囊星虫,是属于勇士的人间美味。
真正的土笋冻是不用额外添加任何胶质的,单凭土笋本身就有高浓度的胶原蛋白。经过熬煮,胶原蛋白全部融于汤汁,自然冷却就能凝成果冻质地,虽然模样略带惊悚,但是蘸着酱油蒜泥来上一口,你会明白什么叫“鲜掉眉毛”。
*TOURL
中国的地域差异塑造了各地饮食的多样性,食物不只是味道,更包含着天、地、人彼此的交融,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各地的饮食文化。“不时不食”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种幸运,在食物里体会三餐四季,既是仪式感,又是一种对时序、对己身的提示。
天冷了,该吃冻货了。
本文来自努力吧,少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6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