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基蓝溶于水_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在水里一般24小时失效。亚甲基蓝为深绿色青铜光泽结晶或粉末,可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醚类。亚甲基蓝在空气中较稳定,其水溶液呈碱性,有毒。亚甲基蓝广泛应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生物染色剂和药物等方面。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亚甲基蓝可...

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在水里一般24小时失效。亚甲基蓝为深绿色青铜光泽结晶或粉末,可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醚类。亚甲基蓝在空气中较稳定,其水溶液呈碱性,有毒。亚甲基蓝广泛应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生物染色剂和药物等方面。

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可以治疗鱼的一些疾病,但用药一定要控制好用量,如果浓度过高会形成药害,不仅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反而会对鱼的健康产生危害。

在化学实验中,分析纯亚甲基蓝可用作化学试剂中的吸附指示剂,也可用以沉淀高氯酸盐和铼酸盐,催化光度测定硒和钼等。

亚甲蓝还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一些还原性较强的物质,自身被还原成无色的还原态亚甲蓝。可以被一些氧化性物质,如空气中的氧氧化,又生成氧化态的蓝色亚甲蓝。

首飞40周年!细数“金牌火箭”长二丙火箭的那些“第一”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我国服役年限最长的火箭,1982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将我国首颗应用型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并在随后的十年里包揽了我国所有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迄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回顾历史让我们一起细数下这枚“金牌火箭”身上的那些“第一”。

长征二号丙火箭首飞

服役年限第一名的火箭

1975年11月26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拉开我国常规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帷幕。

为实现更重卫星的发射,型号队伍组织开展了长征二号火箭的改进设计。改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18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可靠性同步大幅提升,因此另设“番号”——长征二号丙火箭。长二丙火箭首飞成功之后,便全面替代长征二号火箭执行发射任务,实现无缝升级。

长征二号丙火箭

自1982年9月9日成功首飞以来,长二丙火箭现已服役40周年,是我国目前服役时间最长的运载火箭。其间通过构型火箭、系统改进,持续推进可靠性提升和运载能力增长。当前长二丙火箭长约43米,一、二级和整流罩直径均为3.35米;起飞重量约242.5吨;2021年8月24日成功飞行的4.2米构型整流罩,已逐渐成为主力整流罩。

长征二号丙4.2米整流罩构型火箭

第一型荣获运载火箭“全国质量金质奖”的“金牌火箭”

1982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4颗返回式卫星,完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自此,长二丙火箭一路稳扎稳打,伴随中国航天事业“节节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

1987年,长二丙火箭在成功发射我国第10颗返回式卫星后,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是我国第一型荣获运载火箭“全国质量金质奖”的火箭。

长二丙火箭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

此外,长二丙火箭自1982年首飞之后,截至1998年底的17次发射均圆满成功,因此被授予“优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金牌”,是我国第一型“金牌火箭”。

用途范围第一名的火箭

我国以长二丙火箭为基础,后又研制出了带固体上面级的长征二号丙/FP、长二丙/SM、长二丙/SMA和带液体上面级的长二丙/YZ-1S构型火箭。长二丙及其改进型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同时具备发射近地轨道(LEO)、太阳同步轨道(SS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及大椭圆轨道卫星能力的运载火箭,发射方式有单星发射、串并联双星、并联三星发射、侧挂多星发射。因此长二丙及其改进型火箭是我国目前运用最灵活、用途最广泛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火箭部分构型

“衍生”型号第一名的火箭

两级状态长二丙火箭是我国常规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基石。在“下捆上改”的指引下,快速构建了我国常规液体推进剂火箭型谱,为我国宇航事业搭建好平台。

加上液氢液氧的三子级即衍生出长征三号火箭,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后续又衍生出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三号丙系列火箭。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

加上常规推进剂三子级,即衍生出长征四号火箭,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四号丙火箭

捆绑四枚同类型液体助推火箭,即衍生出长征二号E大推力运载火箭;进一步改进优化,则构建起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功臣、顶梁柱”——长征二号F火箭。

长征二号F火箭

第一型涉足国际发射服务的火箭

我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和技术合作在1985年就开始了。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巴黎国际航空展览会,同法国公司签订了一份使用长二丙火箭在发射返回式卫星的同时,搭载法国公司微重力试验装置的合同。这后来被看作是中国航天首次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标志。

长二丙火箭发射法国马特拉公司微重力实验装置

1987年11月,中国又和一家瑞典公司签订合同,明确使用长二丙火箭搭载发射瑞典公司的“FREJA号”科学试验卫星,这也是中国首次签订的卫星搭载发射服务合同;1992年10月6日,第十四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中圆满完成搭载服务。可以说,长二丙火箭是我国第一型涉足国际发射服务的火箭。

实现我国空间探索第一次国际合作的火箭

2003年12月30日,长二丙/SM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探测1号卫星是“双星”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赤道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项目。长二丙/SM火箭的顺利升空,实现了我国空间探索的第一次国际合作。

当中国科学院提出与欧空局合作开发地球探测双星项目时,选择什么样的运载火箭是该项目的关键问题。长二丙火箭由于其辉煌的发射历史而被选中。根据卫星的工作轨道和姿态要求,长二丙火箭采用了全新设计的上面级。新型长二丙火箭不负众望,首次发射一举成功。

第一次将国产卫星发射到大椭圆轨道的火箭

长二丙/SM火箭成功地将探测1号卫星发射到了近地点550公里、远地点66970公里的预定卫星工作轨道,这是当时我国发射的工作轨道最高的一颗卫星。发射到这么高的轨道,需要火箭具有相当大的推力,不仅要将卫星送入轨道,还要将卫星的姿态调整到一定的位置。

长征二号丙火箭

长二丙/SM火箭采用长二丙加固体上面级,其一、二级将卫星与上面级送入停泊轨道;上面级与二级分离后,进行调姿、滑行、起旋,并在预定轨道变轨,使卫星进入轨道;上面级再消旋、调姿,使卫星的自旋轴垂直于黄道平面后,上面级再起旋至卫星要求转数,然后与卫星分离。

第一次与上面级联合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

长二丙/SM火箭最突出的特点是研制了一个全新的上面级。该上面级采用自旋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并针对自旋稳定的特点,完成了大角速率长寿命惯组、四重分集GPS接收机、大推力小偏差固体发动机等重要技术的研制。

长征二号丙火箭

第一型在3个内陆发射场成功执行过任务的火箭

早在2003年,长二丙火箭就已经见识过戈壁胡杨、踏上过黄土高原、走进过横断山脉,在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执行的发射任务均完满完成,是我国第一型在内陆3个发射场都成功执行过任务的火箭。

长征二号丙火箭

不同发射场的塔架设备及与运载的接口关系、气候环境各不相同,要求火箭的适应性极高。高可靠性、高适应性是金牌火箭长二丙的代名词。

第一型实现一子级受控再入的火箭

2019年7月26日,长二丙火箭在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发射任务中搭载验证了我国首个基于栅格舵的一子级再入控制技术。团队先后突破宽马赫数复杂包线的栅格舵再入子级气动设计与精确预示技术、高动态强气动耦合条件下的子级再入控制技术、大尺寸栅格舵锁定展开与传动技术、高集成度智能化电气设计技术等实现系统设计-搭载飞行一次成功,实际落点距离理论落点仅偏差1.9千米。装备后,一子级落点范围将缩小96%以上。

实现一子级受控再入的长二丙火箭

第一型实现整流罩带伞降落的火箭

2021年7月19日,长二丙火箭在西昌发射的遥感三十号第十组卫星任务中成功搭载验证了“整流罩再入控制用减速伞超声速开伞”,“整流罩落区控制”关键技术得到突破,破解了整流罩再入过程跨音速段结构极易解体的难题,首次实现我国运载火箭整流罩带伞降落。型号正在攻关的“整流罩落区控制技术”不仅将缩小整流罩落区面积缩小80%以上,更有望突破无损或轻损着陆、回收。

实现带伞降落的长二丙火箭整流罩

40年来,长二丙火箭在我国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技术上不断创新完善,可靠性不断提高增长,达到了任务适应能力强、可靠性高、任务响应周期短的先进水平。

来源: 央视新闻

中国科学家研发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用于重大疾病诊断和药物筛选

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蛋白质科学列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首(另外三个是纳米科学、量子调控、生殖与发育)。

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蛋白质科学的发展、以及和全球学界的交流,中国成立了蛋白质学会。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根喜教授,成为学会委员、并担任副秘书长。

图 | 李根喜(来源:李根喜)

2011 年换届,其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任秘书长是邵峰院士;主任是施一公院士)。

这让李根喜有机会与蛋白质科学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也让他得以较早开展蛋白质定量新方法研究,并率先提出基于多肽研制生物传感器,借此发展出蛋白质分析的新方法。

在经典的蛋白质分析中,一般要利用抗体来识别靶标蛋白。但是,进一步提高蛋白质定量分析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则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位点特异性共价衍生,甚至是密码子拓展等较为复杂的蛋白质工程技术。

为了寻找高效低成本的蛋白质分子识别与传感技术,学界曾尝试把核酸等结构更简单、更易于人工合成的靶向结合配体,来用于蛋白质定量的研究。

另一方面,由于抗体免疫反应的化学本质,在于少数可变区多肽与靶蛋白的特异性接触。同时,被解析出来的蛋白质结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蛋白质与其配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被研究清楚。

十多年来,李根喜实验室一直尝试利用多肽作为传感器的骨架,借助多肽的天然识别能力和独特的自组装行为,构建了多种基于多肽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界面,并将其应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蛋白质标志物的灵敏检测分析。

近日,该团队提出一种赋予多肽电活性的策略,在无需额外标记的前提下,可让多肽兼具靶标识别和信号转导的功能。在重大疾病诊断及药物筛选等领域,这一传感策略具备应用潜力。

通过替换多肽的蛋白识别序列,可建立具有广泛靶标使用范围的蛋白质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因此,对于其他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该成果也可带来一定借鉴作用。

发展基于多肽纳米结构的新型传感器

近些年来,生物样本中的蛋白质分析以及活性检测,为研究蛋白质功能调控、探寻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技术路径。

不仅如此,在生物医学的应用上,对于攻克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攸关人类健康的重大生物医学难题,针对临床样本进行蛋白质分析,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各类代谢和调控等生命功能的主要承载者,蛋白质的表达与活化随时都会受到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严密调控。在疾病等非正常状态下,蛋白质表达与活化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直接相关性。

目前,凭借大量的临床案例积累,学界已建立了大批疾病特异性的标志蛋白。可以说,针对疾病相关的标志性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疾病筛查与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因此,亟需发展出一种操作简单、响应敏捷、且价格低廉的蛋白质分析新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诊断中,生物传感器是最常用的器件。有效的生物传感,离不开对于靶标的特异性识别、以及由靶标引起的信号改变。

如今,作为蛋白质分析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肽也被作为识别元件使用,并已广泛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然而,对于大部分分子识别事件,多肽仍然较难产生可以直接测得的信号。

因此,在以往的传感策略中,多肽一般需要和电化学信号标签,比如二茂铁、亚甲基蓝等进行共价连接,这无疑增加了传感成本。

而且,这类传感器通常采取“一对一”策略,即一个靶标结合事件对应一个信号输出的模式,这根本无法满足对于低丰度蛋白的定量检测。

近期有研究表明,多肽可通过氢键、疏水作用、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来形成特定的纳米结构,比如颗粒、纤维、二维片层等,这让其有潜力作为信号分子支架,来对信号进行放大和输出。

基于上述背景,并结合课题组已有积淀,该团队提出一种将多肽的蛋白识别能力、和电信号放大输出过程联系起来的新策略。

具体而言,其设计出一种功能性两亲肽单体,一端含有多个疏水性芳香族氨基酸,一端为相对亲水的靶向序列,能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整联蛋白特异性识别与结合。

这一多肽序列无需任何额外修饰,因此电活性分子二茂铁甲酸能与其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从而以自发共组装的形式,形成具有电活性的多肽纳米探针(ePNPs,electroactive peptide nanoprobes)。

期间,李根喜和团队还利用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在电极传感界面构建出“三明治”结构,通过对细胞表面蛋白的特异识别,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电化学检测分析。

图 | 基于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ePNPs)构建细胞传感器原理(来源:Biosens. Bioelectron)

以三阴性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为例,传感器峰值电流与细胞浓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用于细胞的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还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将 MDA-MB-231 细胞与其他细胞区分开。

即使是在稍微复杂的测试环境、比如含有 10% 的胎牛血清中,也表现出良好的传感性能。为进一步证实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的通用性,课题组还对肝癌细胞 HepG2 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同样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图 | 传感器性能分析(来源:Biosens. Bioelectron)

总的来说,本工作构建的基于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的传感器新颖之处在于:

①利用两亲性多肽和电活性分子的共组装,获得了电活性多肽纳米探针。②上述探针能同时实现靶标识别和信号转导。③基于该探针构建的细胞传感器,可实现对不同肿瘤细胞的简单且灵敏的分析。

近日,相关论文以《基于电活性肽纳米探针的肿瘤细胞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based on electroactive peptide nanoprobes for the sensitive analysis of tumor cells)为题,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12.5)上。曾余静担任第一作者,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超和李根喜担任共同通讯作者[1]。

图 | 相关论文(来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其中一位审稿人认为,“该多肽探针合成简单,构建的传感器分析性能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今后发展基于多肽纳米结构的新型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将构建具有临床适用性的生物传感器

如前所述,作为最早系统性地借助多肽,来研制生物传感器的实验室之一,该团队在领域内已有一定积累。

为了利用多肽的生物化学多样性,以便提出新的传感技术,同时聚焦生物医学检验。

通过阅读文献,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和假设:为了避免化学标记,能否将多肽的识别和信号比如电信号、荧光信号、比色信号的产生直接联系起来?随后该团队调研大量文献,在多肽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上,有了如下两个发现:一方面其能保留对蛋白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作为载体负载各类小分子。

理论支持已经到位,接下来便是设计方案和开展预实验。课题组将多肽设计成比较简单的两亲肽,并尝试与不同信号分子共组装。

详细来说,他们先对多肽本身的自组装行为进行探究和表征,然后与不同的电信号分子、染料分子等进行共组装,借此筛选出最佳的信号分子,以便确定后续的传感模式。

接着,开始对传感器进行初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然后是方案完善。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对于影响传感器分析性能的几个关键实验条件予以优化。在最优条件下,他们将传感器用于靶标的定量分析,并评估了传感器的分析性能譬如灵敏度、选择性、抗干扰能力等。

当然,研究过程也并非一路顺风。李根喜表示,实验初期他们发现合成的电活性多肽探针并不稳定,这让后期实验非常麻烦。

期间,他多次开导学生不要灰心,提醒大家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统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和数次摸索,其发现多肽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会受到溶液离子强度、以及 pH 等条件的影响。

此次论文的第一作者曾余静,是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她也是南京大学 2019 级“名师计划”入选者。要想招聘“名师计划”中的学生,对于教师自身经验也有一定要求。

图 | 曾余静(来源:曾余静)

所以,作为老师能招募到曾余静这样的优秀学生,也并非一件易事。李根喜说:“我曾培养了樊春海(201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文君(2021 年获得美国国家青年科学家奖)等许多学生,因此具有招收‘名师计划’学生的资格。

另一方面,该计划要求学生品学兼优,基础好而且有上进心,各方面都很优秀才可以入选。基于此,“曾余静于 2019 年入选‘名师计划’。”

此外,李根喜以前的一位学生、目前在合肥工业大学(下称“合工大”)任教的李超副教授,也对本成果做出了较多贡献。

他本科就读于合工大,考取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以后,在李根喜实验室先后完成硕博连读和两年博后训练,后面则直接获得合工大的副教授职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或许也是李根喜的个人影响力所在。

图 |李超(来源:合工大官网)

接下来,李根喜实验室将继续以多肽作为传感骨架,尝试利用自组装肽和人工合成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与疾病相关的新型蛋白分析方法。同时,也将开展临床合作,构建和优化具有临床适用性的生物传感器。

参考资料:

1. Zeng, Y., Qu, X., Nie, B., Mu, Z., Li, C., & Li, G. (2022). A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based on electroactive peptide nanoprobes for the sensitive analysis of tumor cel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15, 114564.

本文来自寂寞赱遠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6366.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27
下一篇 12-27

相关推荐

  • 亚甲基蓝溶于水_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
    亚甲基蓝在水里一般24小时失效。亚甲基蓝为深绿色青铜光泽结晶或粉末,可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醚类。亚甲基蓝在空气中较稳定,其水溶液呈碱性,有毒。亚甲基蓝广泛应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生物染色剂和药物等方面。亚甲基蓝在水里多久失效亚甲基蓝可

    2022-12-27 22:10:01
    531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