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别称
灯的别称有:烛、照子、凤灯、镫、豆、晴虹、恒辉等,这些都是古代对灯光的雅称。人类远古时代用火把照明,后来有了蜡烛和油灯。在古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
灯的别称
烛,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也称为“火炬”。凤灯,是对油灯的美称。
镫,同“灯”,指油灯,恒辉,是对长明灯的别称。《楚辞·招魂袭》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
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它是战国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 古人对颜色的称呼 】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色彩,大多都来自西方的理论。
其实,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把色彩透彻地研究了千万遍。
他们不仅调配出了上百种好看的颜色,还将其应用在艺术、生活、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
最厉害的是,古人用“红、黄、青、白、黑”这五种颜色总结出了一套属于中国人完整的世界观。天地万物,都在五种颜色里。
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从服饰到瓷器,从绘画到刺绣,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当颜色不再局限于视觉,它便成为了一种语言,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红】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妃色等。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红:鲜红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tuó)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洋红:色橘红。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黄】
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白色。
樱草黄: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橙黄:橙的黄色。(现代感比较强。广告上用得较多)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缃色:浅黄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棕黄:浅褐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浅橄榄色浅黄绿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驼色:一种比哢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绿】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 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松花色:浅黄绿色。(松树花粉的颜色)《红楼梦》中提及松花配桃红为娇艳。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豆绿:浅黄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缥:绿色而微白。
艾绿:艾草的颜色。偏苍白的绿色。
松柏绿:经冬松柏叶的深绿。
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
【青色】
艾青:一种淡青绿色,比绒鸭绒色浅白,略黄。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蓝】
靛青:也叫“蓝靛”。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
碧蓝:青蓝色。
蔚蓝: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宝蓝:鲜艳明亮的蓝色。
蓝灰色:一种近于灰略带蓝的深灰色。
藏青:蓝而近黑。
藏蓝:蓝里略透红色。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黛蓝:深蓝色。
【紫】
黛紫:深紫色。
紫酱:浑浊的紫色。
酱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紫檀:檀木的颜色,也称乌檀色 乌木色。
紫棠:黑红色。
青莲:偏蓝的紫色。
雪青:浅蓝紫色。
丁香色:紫丁香的颜色,浅浅的紫色,很娇柔淡雅的色彩。
藕色:浅灰而略带红的颜色。
【白】
象牙白:乳白色。
雪白:如雪般洁白。
月白:淡蓝色。
缟(gǎo):白色。
素:白色,无色。
荼白:如荼之白色。
霜色:白霜的颜色。
花白:白色和黑色混杂的。斑白的 夹杂有灰色的白。
鱼肚白:似鱼腹部的颜色,多指黎明时东方的天色颜色。
莹白:晶莹洁白。
铅白:铅粉的白色。铅粉,国画颜料,日久易氧化“返铅”变黑。铅粉在古时用以搽脸的化妆品。
【黑】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
玄青:深黑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缁(zī)色:帛黑色。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其他】
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
铜绿、老银:金属氧化后的色彩。
绾:绛色,浅绛色。
看完了以上这么多颜色,应该对古代中国的传统颜色有了更广泛和更深的理解。
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当成从遥远的与我们没有关系的地方飘来的一个碎片,其实它是一种深度的、普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只有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后,才会懂得古人的大智慧。
春节话灯谜:从谜灯合璧到民“风”集粹——姑苏谜语的发展时期
宋、元、明三朝,是姑苏谜语的发展时期,也是“谜”“灯”结缘、合璧、通义的阶段。
宋时,姑苏谜语的创作形式多样化,有用传统的方式口头报谜面的,有把书写好的谜条张贴在大门、粉墙、树木等物体上的,有在粉墙、树木等物体上牵绳(视规模或牵一根,或牵两根,或牵几根十数根不等)将用彩纸书写的谜条挂在绳上的,有在地上将谜面用沙或石灰书写或画出来的(时称“地谜”,属画谜类),有将谜面直接在粉墙上画出来的。之后,好事者“又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由此产生出“粘谜于灯壁”的新形式,人们称它为“灯谜”,于是谜语又多了一个别称。
“谜”与“灯”联姻
缘于上元灯节。据史载,汉永平年间(58—75),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从此,上元节赏灯成为民间习俗。那时,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谜”与“灯”结合
当在宋仁宗时期(1023—1063)。据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介绍:“旧籍相传:宋仁宗时,君明臣良,人和年丰。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妆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然当时所撰,大都一句一谜,故有独脚虎之号。后人文虎、灯谜之名义,即本此。”(民国王文濡《春谜大观•序》)“灯谜”一词,在宋代时就流行于民间,然而直到明代才正式定名,其间竟历经了300多年。
宋室南渡后,吴地日渐繁荣,也推动了姑苏谜语的发展进程。那时候,每逢元宵灯节,吴地昼为市,夜张灯,施放烟花,其中必不可缺的“节目”,就是“县灯粘谜”,主事者有说书的、有卖药的、有占卦算命的。据现存史籍记载,有名有姓的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李章、秦观、庄绰、韩世忠、范成大、费衮、卢祖皋、郑思肖等十数位。
元代,姑苏谜语发达程度比之前朝有过之无不及。元初,临济宗虎丘派高僧明本驻锡平江路(今苏州市)吴县,在雁荡村创立幻住庵并隐于此时,创立了“雪隐鹭鸶”“柳藏鹦鹉”“月轮穿海”“竹影扫阶”四种谜语格体,成为继首创谜语格体的宋王安石之后的第二人。
尔后,随着曲令、杂剧兴起,“折末商谜、续麻、合生,折末道字、说书、打令”(明初戏曲家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下《中吕篇》引无名氏散套内《剔银灯》小令)。谜语与诸般文艺融于一体,为丰富情节而添色增辉。时有散曲家顾德润自刊谜集《诗隐》,散曲家张可久将“《吴盐》《苏堤渔唱》等曲编于隐语中”,又有平江(今苏州市)人高德基著《平江记事》,记载姑苏谜事活动,并收入时任平江路达鲁花赤(蒙语,蒙元时期的官职)的巴图尔(一作八剌脱)国公创制的“图”“毕”二字谜。
遗憾的是,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谜语,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流传下来的极少,元代谜语亦如此。所幸的是,在一些元明史书、笔记小说里,记下了一批推动姑苏谜语发展的人物,他们是:释明本、顾德润、张可久、巴图尔、释惟则、高德基、花士良、魏士贤、施耐庵、夏庭芝,等等。
▲施耐庵
朱元璋上台后,因其本人喜好猜谜,故朝野效仿,由此推动了中华谜语的发展和普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姑苏谜语步入长足、健康发展之路,且为之后趋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每逢元宵佳节,吴地各县的街道、店铺皆悬挂花灯,好事者巧作谜语。花灯一面靠墙,三面粘贴谜条,供人猜射。“藏谜者曰‘弹壁灯’”(明王鏊《姑苏志》),民间俗称“打灯谜”。后来,随着人们对谜语的兴趣日益俱增,不仅元宵节有猜谜活动,甚至到了七夕、中秋也有此举。文人雅士自发组织雅集行令猜谜,也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纵观之,明代姑苏谜语得以循序渐进,且创作技巧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谜语的猜射范围更趋丰富多采,应归功于顾文昱、陈询、张弼、沈周、柏子亭、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陈道复、周贞履等等一批谜道中人的承前启后。
▲张弼
▲沈周
其中尤为突出亦是最可圈可点的,就是晚明时期的文人,他们深入社会底层,致力于采集民“风”,且将散落在民间的谜语进行整理、汇辑成册。如陈继儒的《精辑时兴雅谜》、冯梦龙的《山中一夕话•谜语》、张云龙的《广社》等等,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与文人结合的产品,为后人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实例资料。尤其是冯梦龙,还在其“三言”等诸多“市民文学”作品里插入了许多猜谜情节,由此使原属“雕虫小技”的谜语走进了我国民间文学的殿堂。
▲陈继儒
▲冯梦龙
本文来自我心飞扬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