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改掉浮躁的毛病
引导孩子“立志”,对于孩子的志向父母在要给予必要的指导。重视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有针对性地“磨练”孩子,也要用榜样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
浮躁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浮躁的孩子容易冲动,脑子一热就动手开始做事,做事情的过程中缺少耐性,而且不能坚持到底,容易半途而废。
浮躁的孩子总是好高骛远,又因缺少很多必要的因素不能实现目标,做事情往往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孩子因为浮躁,往往做事情容易失败,而如果不改变自己浮躁的心态,就会接二连三地受挫,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孩子浮躁,总是三心二意,怎么办?
孩子们放寒假了,我生起了一个小小念头:带着几个亲朋好友的孩子一起过寒假。
他们小到5岁,大到15岁,跟我一起生活和学习。
我在一张乒乓球台上划分出了很多区域,每个人分一块领地。
有单独学习时间,也有集体活动时间,有紧张,有轻松.....
才开始,我就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坐不住。
不是去喝水,就是去找笔,或者上卫生间,要不就摸零食,各种小伎俩,只为了一件事:走动走动。
典型的浮躁,静不下来。
01
估摸着这是很多父母苦恼的一件事儿,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们先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Q1:孩子静不下来,学习不认真,几分钟就要动一动,原因是什么?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还想着另外一件或几件事情。
Q2:为什么他要想着别的事情?
无外乎两种情况。
第一,别的事情诱惑很大。
第二,别的事情没有得到满足。
Q3:既然在做一件事情,可以干完再去想别的事情嘛,为什么要现在就想呢?
孩子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啊,反正就是身不由己地去想了。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做了全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青少年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仅有39.7%的青少年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课30分钟以上。
我妹妹的小孩就这样,我跟她说孩子静不下来。
她立即回复说:是的,是的。
“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分心干别的事情,小动作特别多。”
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父母会反映:
“孩子自己也知道,但是他没有办法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孩子之所以安静不下来是因为他们更多时间处于无意识(潜意识)的状态。
潜意识直接驱动行动,所以不仅是父母控制不了孩子的行动,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没有用。
02
孩子干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叫做心不在焉。
这是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叫做“注意力失调”,也称为“精神熵”。
精神熵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其定义为:
外部信息对于初始目标造成扰乱,人在这种扰乱下的,内心失序状态的程度就是精神熵。
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快就可以找到孩子心理浮躁的形成路径。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信息泛滥的时代。
新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
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也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上比较支持。
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的电子设备是家长专门为其购买的,平板电脑达到86%,家长主动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也高达65%。
高效率的社会,智能设备动不动就是畅销读物、排行榜、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碎片化的信息,这让抵抗力还不高的孩子眼花缭乱。
他们快速接收海量信息,但失去兴趣的速度也特别快。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郭继承教授说:
“你用手机,那些碎片化信息,立即就分散了你的专注力。”
在这种娱乐化和感官化的刺激下,孩子们开始过于注意表面而不注重内在。
作为父母,也对于孩子外在的形象情有独钟,各种晒娃。
根据调查,虽然家长认为孩子的内在塑造很重要,但有70%的父母非常愿意花费精力培养孩子的颜值。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迅猛发展,对功利的追求是很多人奋斗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无形之手。
孩子身处其中,在各种信息、环境的“熏陶”之下,开始乐于追求速度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对知识的认知就变得肤浅,根本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知识。
▶家庭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深度儿童教育研究者叶壮老师在2022开年演讲中说: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其实恰恰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一代父母。
一方面我们跟上一代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让我们知道很多我们接受过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不合适的。
而另一方面受到标准化教育根深蒂固影响的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到底怎么教育才是正确的,才是好的。
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使父母的要求过高,自然也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我跟很多家长聊过天,他们都表示:
我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就好,让他做自己。
但实际行动中,没有人可以做到。
调查“完美”地显示80后父母的矛盾心理:
既希望孩子轻松成长,又雄心勃勃的追赶各种育儿KPI。
60%的家长表示不想让孩子吃自己曾吃过的苦,同时,近80%的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全方面发展。
竞争促使他们期望快速优化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习结果认知的错误导致他们适得其反。
为了弥补孩子,又非常重视带孩子去娱乐场所,作为“补偿”。
老是去人造的娱乐场所,实际上培养孩子的是一颗极为浮躁的心。
人造的极度娱乐,那样的过度刺激,不断调高孩子的应激程度,影响小小的心智。
就这样,孩子在社会、家庭的双重影响之下,慢慢地就“注意力失调”,产生了“精神熵”。
03
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留言,三天两头的微博热搜之中,感觉人浮躁得很,大批裁员,失业,又感到非常绝望。
关注社会新闻,我们却越来越发现:专注做一件事情的人,往往有大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人人称他为救世主。
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者,被无数国人尊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老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紧紧握住后辈的手,留下最后的遗言:“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
他用一粒小小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
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曾经说:
“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我一生只是做了一件事:写字。”
专注于做一件事情,就有了安静的力量。
同样安安静静的力量,是一位82岁的老人,曾孝濂爷爷。
他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今年82岁了,被赞“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1939年出生在云南威信,一辈子在云南,只做一件事:为自然万物画像。
媒体采访他,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这句话,足以疗愈很多人。
只要留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这种力量,来自于安静。
儒家经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则能生慧。
04
那么,面对世界的浮躁,我们能怎么办?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打造静的力量?
当然,世界无法改变,我们唯有改变世界观。
孩子的诞生,像人生中忽然出现的镜子,它逼着你审视自己的一生。
同时,也给你新的视角,让你注意到从未到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长,与其惶恐世界的不确定,不如拥抱变化,接纳“变是唯一的不变”。
帮助孩子静下来,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跟孩子设立规则,不要轻易改变。
我的寒假陪伴孩子计划,才第三天就被“放鸽子”了,有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去办公室了,第四天就说不愿意起床,也不来了。
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当随性,学习时间不规律,规则意识不强,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缺乏一种静气。
孩子看书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被打扰或者催促等,节奏随意被打乱,这种生活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很难不浮躁。
可想而知,父母如果对于规则随意改变,很容易让孩子在心中产生更多念头,做此事就想彼事了。
▶“放”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
选择一家好的书店,或者图书馆,让孩子呆在里面。
父母不要陪在旁边,不要监督,孩子自己想看就看,想换就换,让他“泡在书里成长”。
阅读是安静的好伙伴,尤其是阅读好的书籍。
帕克·帕尔默在他《教学的勇气》一书中,说到了这样一段话:
“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了可靠的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
▶正念练习
昨天开始,三课联合见山文化正带着一些孩子们在做正念的练习。
我们家儿子参加了,晚上回家,我跟他有个简短的对话。
“感觉怎么样?”
“蛮好的。只是刚开始好闹啊。”
“怎么呢?”
“我的伙伴们啊,他们一开始好吵的,静不下来。”
“那后来呢?”
“下午就好多了。”
看来,正念的练习产生了静的力量。
何为正念?
当我们的大脑总是喋喋不休地无法停歇所有的念头时,这样的头脑机制会莫名消耗我们身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能量,无法安静和专注,使人效率降低、智慧减少、痛苦增加。
而当我们面临任何事件时,事件本身是简单的。比如,考试只是考试,学习只是学习。但儿童青少年在面临压力之时,可能会对考试投射出无尽的关联意象,使得考前焦虑症产生,甚至为此失眠。
但,当我们训练出正念的力量之时,可以让单纯的事情变得简单。
正念是一种关于注意力和觉察相关的心理品质。当代正念减压创始人——卡巴金博士将正念定义为:一种有意地、不加评判地,对当下的觉察。
2020年疫情期间,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跟随台湾正念发展协会理事长温宗堃博士初步学习了正念,受益匪浅。
正念,就是心在焉。
(本人线上学习截屏)
我看到昨天孩子们练习正念的图片,透过照片,也能感受到一股静心的力量。
在正念的状态下,孩子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内心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当他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会产生心流,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充实感等正向情绪。
如果孩子经常性体验专注当下的快乐,慢慢地就不再浮躁,总能静下来,专注干某件事情。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二孩老爸说情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四个简单小方法,或能有效提升孩子专注力
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令父母揪心,尤其是他们做事不够专注,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真的让父母特别担忧。众所周知:想要变成优秀的人,想要成功的做好某件事,一定要具备超强的专注力才行。
故事案例:
安安很聪明,但是特别浮躁,做事情不够专注。30分钟的学习时间,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东张西望、喝水、上厕所、玩笔等等,唯独没有学进去。就算妈妈寸步不离的呆在身边,安安依旧这样。
看着经常搞小动作的孩子,妈妈特别头痛。如此下去,别说成为优秀的人,就是连好好学习都做不到。甚至连吃饭、看电视,安安的注意力都不集中。为了改变他的现状,妈妈尝试很多方法,一点都不奏效。
案例分析:
安安的情况,说明他的专注力不好,这是很多孩子的现状。对待事情不认真,总是习惯性走神,而且耐心也在不断消失。若是任由孩子随意发展下去,对他们性格及未来的影响很深。
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奖励哄劝,都是暂时的。即便是打骂,也无法纠正孩子的专注力,父母一定要改变策略。培养专注力的路上,父母要以孩子的想法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
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父母要早知道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孩子就应该随性发展。尤其是童年时光,更应该让他们自由的做自己,无需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父母总觉得:孩子现在还小,他们的心性未定,所以才会如此善变。
但事实上,专注力真的很重要,而且是成功路上必备的技能之一。必须要明白:专注力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能力,若是从小就养成习惯,那孩子就会时刻铭记在心。接下来,不管做任何事情,他们都能拿出最大的热情。
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专注力在哪里,他的未来就在那里。因为专注力就是智力的起点,它会衍生出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当孩子同时拥有这么多“超能力”的时候,他的未来,还会差吗?
四个小方法,帮助孩子快速培养专注力
1、不随意打断
都说孩子的专注力不好,可父母却忘了:很多时候,正是自以为是的关心,打断了他们的专注力。孩子玩耍或学习的时候,父母总是凑在身边,甚至上前询问。这些错误的举动,正在消耗孩子好不容易才建立的专注力。
认真做事时,一旦被外力因素打断,就很难在集中思想,大人应该很清楚。既然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而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
2、给足玩乐时间
很多父母吐槽孩子不认真学习,总是小动作频繁。换个角度去想,若是让孩子玩够了,享受了玩耍带来的甜头,他们是否就能把专注力用在学习上呢?很简单的道理,充分感受到快乐之后,孩子就不会再留恋和浮躁。
每次学习之前,还是建议留出时间,让孩子先自由的玩耍。这个过程,可以更好的释放他们的精力,让孩子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东张西望。
3、只有二选一
特别相信一句话:很多的选择,不如唯一。孩子太小,若是给他们太多选择,反而会眼花缭乱。倒不如只给他们两个选择,相比较之下,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选择。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两个选择最为合适,他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孩子在选择过程中,也会在内心做思考,想想到底哪个选择更合适。坚持用二选一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专注力,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4、良好的家庭氛围
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比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更深远,也因此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所以,想培养出孩子的专注力,就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氛围,最起码父母要拥有好的专注力。
试想一下:若是家里总是鸡飞狗跳,父母不是在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这样的环境,如何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做事呢?环境的影响很深远,父母一定要当回事。
写在最后:心有所定,才能让孩子的内心沉淀下来。未来的路太长,只有让内心沉淀下来,才能闯出一路繁花。培养专注力的路程有些缓慢,但只要足够用心,总能浇灌出花朵。
本文来自日夜相随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