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辣椒怎么吃辣味
古代吃辣是靠花椒、茱萸、胡椒、姜、芥末、葱、大蒜等来代替辣味。辣椒在16世纪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古代的辣味主要是辛辣,辛辣是中国许多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花椒、姜、茱萸等。
辣椒
辣椒,别名牛角椒、长辣椒、菜椒、灯笼椒,为木兰纲、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
辣椒果实呈长指状,顶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成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
辣椒对条件水分要求严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喜欢比较干爽的空气条件。
古代人没辣椒就不能吃辣?呵,少年你还是太天真
栏目 | 古代人怎么吃系列之“辣”
作者 | 院长
图片 | 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人爱吃辣应该是全世界的共识,四川人爱吃辣大概是全中国的共识。
但是如今被广泛用来提升辣度的“辣椒”,在明朝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人用辣椒吃辣的历史也不过短短400余年。
好吧,四百年也不算短了,对美国来说都够他们讲完一整部建国史了。
但是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还有那么那么多年没有辣椒!
那些嗜辣成瘾的中国人,在没有辣椒的日子里,是怎么活过来的?
院长胡说八道小课堂又开课啦,今天告诉你没有辣椒的日子里,古代人是怎么吃辣的。
壹丨葱、姜、蒜
是的你没看错,现在被当成提味儿、去腥用的这些葱姜蒜,在没有辣椒的古代,可是被当成提升辣度的重要角色。
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也不是凭空而来的,院长本人小时候也确有被大蒜辣哭的经历。
我国著名吃货苏东坡老家就是四川,自然也是嗜辣成性,因为爱吃辣,下得过痔疮,上得过红眼病,但是依然戒不掉辣。然而他生活的北宋可没有辣椒,所以也只能靠姜辣、蒜辣来过过瘾了。
蒜蓉就是用大蒜来提取辣味的一种经典做法。
当年的葱姜蒜一定没有想到,几百年后横空出现了一个叫“辣椒”的外来货,一下子取代了它们作为“辛辣口感”调味品的地位,渐渐沦为可有可无,还会被有的人嫌弃的佐料。
就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每次点外卖的时候一定要加一句备注,“不要放姜谢谢,看到姜就退单谢谢。”然而这位不喜吃姜的朋友却极喜吃辣,我觉得她如果活在古代,怕是要哭死了。
贰丨茱萸
相比起“葱姜蒜”这位仁兄就更惨了,如果说前者只是渐渐退出了“辛辣”调味品的舞台,但至少还在厨房里有着一定地位,那么这位仁兄,现在基本上就只能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就是它,茱萸本萸,它除了被“插”,还有一个主要功能,调味。
茱萸的分类主要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
其中食茱萸就是用来做调味品的,在明代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川菜的辣味主要就是靠食茱萸来完成的。
只不过茱萸多为野生,采摘极为不易,且处理工序复杂,当辣椒这种可种植的植物传入后,茱萸就渐渐退出了厨房的舞台。
叁丨芥末
现在日料里必不可少的芥末,也是中国古代没有辣椒的时候,用来表现辣味的重要角色。
只不过现在的日料里用的芥末大部分用的是来自欧洲的青芥末“辣根”,而中国古代的芥末主要是由芥菜的籽研磨成粉,属于黄芥末。
芥菜↓
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对口舌有强烈刺激,味道十分独特,常见的凉菜“芥末墩儿”就是要用白菜和黄芥末制成的。
大致做法就是将大白菜剥去老帮子,横刀切成寸高的菜墩儿,用开水烫软。然后一层层码在瓦盆内,码一层,撒一层芥末,芥末上撒白糖和少许醋。这样一层层码好,最后用棉垫子把瓦盆盖严封实,约两三天即可食用。
芥末墩儿↓
吃起来辣味儿窜鼻,恨不得呛得人直流眼泪,但是口里却爽脆清甜,欲罢不能。
肆丨花椒
中国人里最早吃辣的要数四川人,川菜的特色也是麻辣,在辣椒传入以前,花椒在川菜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当然现在也很重要。
花椒早在先秦时期有被拿来祭祀祖先的记载,比如《楚辞章句》里就有说,“椒,香物,所以降神。”
后来还被拿来酿过酒,花椒酒↓
直到唐宋以后,中国吃货才终于发现花椒的伟大用途,调味。
川菜里作为首位的“麻”的口感,就是来源于花椒。
而当辣椒传入以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富有智慧的吃货,发现这俩放一起。
卧槽!简直是绝配啊!
辣椒的辣味比之以往的姜辣、蒜辣、芥辣更为直接、浓烈、刺激,又比茱萸容易获取,与能够让人舌尖发麻的花椒放在一起,舌尖上麻痹的感觉和痛感一起袭来,又麻又辣,让人汗流浃背直呼过瘾。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着,就能感觉口水正在口腔里急速分泌。
所以,就算是没有辣椒的古代,我们富有智慧的吃货祖先,还是有很多方法来获取“辣”的感觉的。
以后要是想吃辣,家里又没辣椒的时候,也可以拿上面这些来充充数嘛。
[1]辣椒杂志(季刊)《辣椒与中国辣椒文化》
[2]辣椒文化《浅说食辣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历史》
[3]中国调味品《我国花椒的饮食文化探源》
[4]中国考古网
本文来自扶云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