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土耳其是世界榛子的主要生产国,我国的榛子以东北地区的作为出名。榛子别名榛栗,灌木榛子树的种子。果仁含脂肪、淀粉、其他碳水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榛子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榛子分布很广,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均有榛树分布。土耳其是世界榛子的主要生产国,其榛子产量占世界榛子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榛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国22个地区都有榛属植物分布,资源丰富,特别是东北、山西、内蒙古、山东以及河南等地,均分布有很大面积的榛子林。
在榛子的吃法上,既可生食,也可炒食。把果仁碾碎,做糕点时放进去,或者加在牛奶、酸奶、冰淇淋里,做成榛子乳、榛子脂等,也是非常好的吃法。
手拍即开的铁岭榛子是如何叩开财富之门的?
辽宁省铁岭市是全国首个以市域为单位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有1011万亩耕地和果园通过国家环评。铁岭位于北纬42°,是世界公认的农产品优势带,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是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理想地区。
铁岭是沈阳等周边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肉库,出产众多有特色的农产品,铁岭榛子是其典型代表。
榛子好吃“口”难开,因此好多卖榛子的都会给配送一把特制的榛子钳子,用于给榛子壳开口。铁岭榛子却一拍即开,原来铁岭榛子有历史传承下来传统炒制技艺和独特的“水漏榛子”物理开**术,该技艺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来只是野生野长的榛子,经过多年种植推广,到2020年,铁岭市榛林面积达113万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榛子产业已成为铁岭农业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品。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铁岭榛子品牌价值为62.35亿元。
手拍即开的铁岭榛子是如何叩开财富之门的?
铁岭是全国平榛原产地,产榛历史悠久,榛文化源远流长。据宋朝《开宝本草》记载:“榛子味甘,生辽东山谷,子如小栗,军行之当粮。”明朝万历年间,李千户的榛子为朝廷贡品。清光绪年间,马家寨、梅家寨被定为朝廷“御榛园”。
过去在铁岭山区自然生长的都是野生榛子,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榛子山。一亩地榛子去掉有“虫子眼”的、“瞎鳖”的,也就能收获三五十斤。
2004年,铁岭市政府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着力突破榛子自然生长、产量低、品质差的粗放经营状态。2006年,榛子被列入铁岭市“十一五”“四个百万亩工程”之一进行重点建设;2009年,铁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重新定位,榛子产业上升为全市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铁岭率先实现了榛子从野生利用到人工栽培的历史跨越。榛林面积由不足30万亩发展到113万亩,平均亩产由10公斤提高到60公斤。铁岭榛子榛林面积、榛子产量均为全国之最,铁岭已成为全国榛子生产、加工、购销集散地。
“十二五”以来,为加快榛子产业的发展步伐,铁岭市将科技进步增产提质作为榛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及时调整战略,由粗放式种植到园艺化栽培转型,使全市榛林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
铁岭市政府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将中国林业科学院榛子研究中心设在铁岭,加强科技攻关。围绕优良品种选育、苗木繁殖、丰产栽培、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性生产技术立题,建立试验基地,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选育出4个平榛优良种系,攻克了平榛**病等5种主要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突破了播种和嫁接2种平榛繁育技术。解决了野生榛林垦复、榛林密度调控与施肥等技术难题,创建了平榛生产标准体系。通过实施科技兴榛,推进榛子生产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全面提高了全市榛子产量、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了铁岭榛子产业的全面发展。
说起铁岭榛子,不能不提到开原市威远堡镇的塔子沟村。
塔子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军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山沟里的小村庄,全村还不到500户,却有400余户种植、经销榛子,销售的榛子一年要超过1500万斤。”
塔子沟村村民徐长宏不但在开原市有门店经销榛子,还将生意做到了黑龙江、吉林省及省内多地,一年在当地收购30多万斤铁岭榛子。村民**举自己种了几十亩地的榛子,他从电商中嗅到商机,通过快手平台一天最多卖了700多单,“走网络销售节省租金、车费、油费、饭费,在家就把榛子卖了,自家不够卖的还要收购一些,铁岭榛子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要想榛子品质好首先要管理得好,开原市威远镇泰丰榛子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朱友谊说:“原来山上的野生榛子较密,不透光影响其生长,疏株能通透植株,改善榛子的光、肥等养分的利用率。疏株不仅要根据地形,还要考虑树龄,如二年龄的榛树株距保持人‘脚面’的宽度,三年龄榛树稀株距就得达到成人鞋的长度。”
为保持自然生态的环境,朱友谊在榛园里进行养草育园,在草地上养榛子。草化腐为肥、孕育土壤。草可在干旱年景覆盖榛园土壤,减少水分蒸腾,起到保水防旱的作用;可以在大雨的时候保护水土流失;可给很多微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和空间,有利于害虫的天敌栖息,更有利于减少榛树的病虫害发生。
如今泰丰榛子专业合作社带动400多户榛农增收,间接带动了周边20多万亩榛园的园艺化改造。经过改造,很多地区的荒山变宝山,增加了山区农民的副业收入,榛子也逐渐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主业、富业。
铁岭市立足地域优势,传承并发展当地特有的榛子文化,形成了以榛子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榛子逐渐成为铁岭的标志与特殊符号。目前,从业榛农约1.8万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带动农民就业约20余万人。
2020年4月,铁岭榛子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至此完成了涉及地理标志的各项认证工作。
铁岭县马侍郎桥村众合榛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晓明认为,申请了商标、拿到了认证并不等于有了品牌,合作社为建设“上京”榛子品牌,在产品质量及标准化生产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在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及在市场的认可度上下功夫,助推上京榛子由产品向品牌转变,使榛子产品真正成为铁岭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市场价格提升、销路增加。
“我们研究了21个新口味榛子产品品种,最终要选出4个投放市场。”铁岭市扬帆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富安说,原来榛子的市场主要在北方,为了打入南方市场,研发了适合南方人口味的新品,解决了榛子保质期短的难题。
目前,铁岭市有榛子加工业企业70余家,年加工榛子能力4000万公斤以上,强大的加工能力和一流的加工水平吸引了全国各地榛子到铁岭搞加工。铁岭三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榛子油、榛子蛋**等深加工产品已经上市,填补了国内空白。据总经理田宝江介绍,该公司首创榛子脱壳机,解决了国内外野生平榛去壳难题,并把榛子加工设备和榛子产品加工工艺向全国推广,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现在全国各地从事铁岭榛子营销的网点达到3000余个,打进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铁岭市还创建了中国榛子网,大量外地榛子也向铁岭积聚,从铁岭外销,铁岭已成为全国榛子生产、加工、购销集散地,形成了“铁岭榛子全国卖、铁岭榛子卖全国”的局面,为进一步打造“南茶北榛”的全国木本油料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真还绿“榛”发展——吉林通化烧锅村见闻
这是11月9日拍摄的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正在建设的智能化扦插育苗基地。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新华社长春11月13日电 题:真还绿 “榛”发展——吉林通化烧锅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博宇
这几天,想在拥有5000多亩榛子林的烧锅村找几颗零散的榛子,着实不易。
“自打9月榛子‘下山’,就一直供不应求。”烧锅村党总支书记戴振武说,村里产的榛子八成以鲜果榛子卖出,两成留下准备加工成榛子产品,目前已经“下山”的30多万斤榛子早早销售一空,带来了近300万元的收入。
红火的榛子产业并非一蹴而就。
烧锅村地处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西北部的安口镇,这里林地多、耕地少,还是县城水源地所在。2010年,为了生态环境,烧锅村开始退耕还林。但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保护生态效益的同时怎么能留住经济效益?
烧锅村党总支书记戴振武在展示他研发的能够完成除草、施肥、洒药等工作的综合山地管理机,取名“果榛牛”(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我们想从‘还林’上做文章,种啥是关键。”戴振武说。经过多方考察,2010年,几个村干部在辽宁省发现大果榛子产业适合柳河县的自然条件,当年就引进了600棵盛果期的榛子树试种。
戴振武利用村里原先成立的园丰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大伙加入种榛子的行列。“榛子树是浅根系的树种,根系在地表成扇面分布,固土固水能力强。当时算下来,1亩地能赚1万多块钱,十分合适。”戴振武说。
榛子树需要5年才能进入盛果期,为了帮村民们树立信心,戴振武经常带着大伙出去参观成功案例,学习先进技术。经过几年的种植、培育,烧锅村的大片荒山荒地重新涂上了绿色,榛子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如今,全村70%以上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仅榛子产业一项,他们平均每户每年就可以获得3万多元收入。烧锅村的榛子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1200亩发展到5670亩,还带动全镇发展28000多亩榛子园,形成了地域特色农产品。
为解决果园用工难、用工贵难题,没有任何机电基础的戴振武还化身“机械师”,带着村里的电工、焊工研究适合坡地果园的农用机械。经过4年努力,他成功研制出能够完成除草、施肥、洒药等工作的综合山地管理机,取名“果榛牛”。
“一台‘果榛牛’的工作效率能超越15人同时除草、10人施肥、20人搬运,一年能省下一百多万元人工费。”戴振武说。
烧锅村党总支书记戴振武在展示烧锅村生产加工的榛子(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村民孙宏斌对“果榛牛”的实力深有体会。原本靠种玉米、打工赚钱的他,今年承包了147亩地种植榛子。“第一年就净赚3万多元,‘果榛牛’帮我省了不少钱。”他说。
漫山遍野的榛子林,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让还绿的荒山成了宝贵的旅游资源。近几年,烧锅村通过举办榛子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还绿万亩荒山,藏富绿水青山’。”戴振武笑着说。
这几天,榛子采摘、销售几近尾声,戴振武最忙的事就是到村西头的工地上跟着工人们一起干活。这里正在建设的智能化扦插育苗基地已经有了雏形。建成后,能实现幼苗品种统一、栽植一年即成型、当年就能成园的效果。“大棚建成后,预计每年最多培育300万株种苗,按照市场价每株4元来算,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戴振武说。
烧锅村村民在智能化扦插育苗基地建设现场平整土地(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这是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的榛子(2016年8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本文来自柚萌裙摆。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