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有几个院
有8个院,分别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中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
该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4家专业公司、9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成立于1999年7月1日。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40项科技成果亮相中国航展
中国日报11月12日电(记者 赵磊)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携40项产品亮相航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八院弹箭星船器等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据了解,40项产品的展示融合了实物、模型、互动小游戏、裸眼3D展示等多种形式,观展人员更有机会化身“火箭大师”,参与到火箭涂装大赛中,现场打造一枚个性化的火箭模型。
本届航展八院亮点纷呈,既有去年亮相过的“老熟人”: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我国首个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 “太空加油车”补加服务飞行器等;也有今年初登场的“新面孔”:我国第三代低轨气象系列卫星风云五号、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等;还有航天“智造”的“样板房”: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航天复杂构件焊检数字化智造平台等。
在防务装备展区,一款新型防空武器装备首次走入公众视野,它就是八院最新研发的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该产品是在第三代中程防空武器装备基础上,大量采用第四代防空武器先进技术改进升级而来,既有“火眼金睛”,又有“智慧大脑”,还自带“反诈中心”,具备优秀的抗饱和、抗干扰以及自动化作战性能,能够高效拦截精确制导弹药、弹道导弹、作战飞机等,既可以保卫己方固定目标,也可以掩护机动作战部队。此外,八院还展出了“协同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系统将防御体系的“指挥部”打包压缩,通过智能化信息融合、辅助决策等技术,可指挥控制多型防空武器装备联合作战,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的联合作战效能。
在运载火箭展区,已于今年3月圆满完成首飞任务的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再度亮相。据介绍,长征六号甲是在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的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具有“跨界合作、无人值守、智能诊断、落点精确”等特点。其成功首飞实现了固液捆绑等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卫星展区,“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以及我国第三代低轨气象系列卫星风云五号等四颗卫星以裸眼3D效果震撼亮相。其中,“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采用国际首创的“动静隔离、主从协同”磁浮式卫星平台,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探测,对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及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由A、B双星构成,已分别于2022年1月26日和2月27日成功发射入轨,构建了全球首个L波段分布式SAR测绘双星星座,可为地质、地震、土地、减灾、测绘、林业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国产化的观测数据;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全球首个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于2022年4月16日成功发射入轨,实现高精度、大范围、全天时、多要素综合观测,多项指标国际领先,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大气遥感领域以及激光遥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风云五号卫星则是目前在研的我国第三代低轨气象卫星系统,将采用八院新一代低轨遥感智能化大型平台,实现空间、时间、圈层一体的全球、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气象、气候监测,形成“轨位完备、要素齐全、技术领先”的低轨气象卫星综合观测能力。
以动态沙盘形式展出的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吸引了众多观展人员的目光。这是八院商业卫星批量生产线的典型示范,具有高效协同、泛在感知、自动装测、精细质控、智能管控等特点,可满足小卫星多品种、变批量、柔性化生产要求,大幅提高小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装配效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水平。据了解,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香港“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复杂构件焊检数字化智造平台前,也有不少观展人员流连驻足,有的正在仔细观察搅拌摩擦焊模型;有的则戴上AR眼镜,通过手势操作,控制检测机器人进行焊缝检测,体验工业元宇宙的魅力;还有的通过AR眼镜与工作人员虚实互动,分解检测系统的数字孪生体,在展会现场过足“钢铁侠”的瘾。该项目是以航天制造向航天智造转型为背景,汇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AI识别、云计算、数字孪生、元宇宙等人工智能最新技术,集中体现八院践行“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的如磐初心和最新成果,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的同时,透过火箭焊接与检测过程,了解航天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达到的新高度。
此外,被称为“太空加油车”的补加服务飞行器和低成本通用接口商业卫星离轨装置“离轨帆”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补加服务飞行器用于为寿命末期燃料耗尽的卫星提供燃料补加服务,是延长卫星使用寿命的“太空加油车”。“离轨帆”是一种空间展开薄膜结构,收拢状态小巧,与卫星一同入轨,在卫星寿命结束后展开,利用低轨稀薄大气阻力,大幅加速卫星轨道衰减,有望为缓解空间碎片严峻形势作出贡献。
本届航展,八院还展出了自主研制的以VDES卫星、南粤科学星、闵行少年星为代表的商业卫星和面向商业航天的离子推进系统、高可靠超小型星敏感器、分离测量传感器、光学导航敏感器、砷化镓太阳电池等多种类单机产品,以及“穹盾”低空小型飞行器入侵防御系统、激光加工智能生产单元、无人机用空冷燃料电池系统、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井下综采及掘进惯性导航系统、船用减摇陀螺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多项拳头产品和关键技术。
据介绍,自1996年以来,八院与航展同成长,26年来从最初的单一型号研制、展出到多领域百花齐放,八院参展的展品几何式增长,展台前吸引的国内外观众、航天粉丝暴增,这既是八院自身在成长,也说明航展的展览丰富度、观众互动性、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八院这样的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展示窗口。
来源:中国日报网
航天新征程|“中国神箭”45项技术改进 具备两大独特系统
央视网消息:本次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不仅是全新批次的长二F火箭,也是首次和发射场系统的全新地面设备搭配,可以说是既用上了新批次火箭,又使用了全新的发射设备,较上一发火箭,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
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火箭相比,遥十五火箭进行了45项技术状态改进,在提升安全性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了火箭轨道的精度,使后续的入轨和交会对接任务可以更加流畅。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增加了(火箭)起飞时间偏差的适应性,采用这个技术之后,可以在它(火箭)的轨道参数里头进行相关的修正,自动补偿起飞过程中的时间偏差,能够确保入轨的精度。另外,对火箭的遥测系统发射机,还有导航接收机也进行了相关的一些升级工作,使导航接收机接收卫星的数量能更多、精度更高。
除了火箭的全面升级,地面设备也改进了11项技术状态,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射前发射流程操作也更加自动化,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风险。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这发火箭在发射场的整个流程也进一步做了相关的一些优化和调整。长二F火箭历来是对可靠性方面在做不断地提升工作,主要是消除一些我们发现和认识到的薄弱环节。
长征二号F:中国载人航天“神箭”
长征二号F是中国第一型载人火箭,被誉为“中国神箭”。作为中国第一型载人火箭,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
自1999年首飞至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与其他型号火箭不同,作为载人火箭的长征二号F火箭,有自己独特的两大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一个是逃逸系统,一个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这两个系统都是为了我们载人火箭而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待发段和火箭飞行的上升段检测火箭的故障,这时候如果火箭出现一些灾难性的故障,我们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用这两个系统来把航天员带离火箭的危险区。
这次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在后续的规划中,长二F火箭还将以每年两发的任务来满足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需求。而在未来,火箭还将升级换代,智慧火箭和可重复利用火箭也在规划之中。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载人(任务)多人多天的任务特点,后续我们载人飞船肯定重量会更大,也需要我们载人火箭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第二个就是对于整个飞行的故障容错能力应该进一步提高,我们正在做智慧火箭。第三方面就是可重复使用,对于载人火箭来讲,还是要在可重复使用方面做出更大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来源: 央视网
本文来自日夜相随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