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积极创新的精神、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风险和人文的精神、批判和怀疑的精神等,其中探索与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精神的活力。
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在研究的道路上,科研工作者富有批判的科研精神是难得可贵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做到用批判性思维区挑战权威的观点和固有知识。
科研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学科研究工作做深入、做系统,通过现象挖掘出科学原理,不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等。
青年科研人员特别需要具有的几种精神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喻海良
120年前,梁启超先生著《少年中国学》,文中直叙“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每每读到此处,感触颇深,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弱主要是由青年科研人员决定的。青年科研人员强,中国科技实力强。恰逢又一年青年节,我觉得当代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几点五四精神。
首先,青年科研人员要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很多年轻人员认为做科研就是写论文,因而,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方向成了热点方向。特别是前些年大家比拼“SCI期刊影响因子”,做工程的人越界去做材料学的问题,做材料科学的人越界去做化学的问题,做化学的人又越界去做生命科学的问题。这些人除了能够提高自己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据”之外,对他们自己所在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建树。同时,他们认为自己跨界做出的一流工作,可不知这些工作在原本那些领域的科研人员眼中是毫无意义的工作。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因而,必须知道现在的热点问题不一定是未来科学的方向,而有很多未来科学的方向现在可能完全是冷门问题。因而,我是非常不认同大学科研人员“越界”发展的模式,当然现在很多科研人员也意识到了这样科研对学科发展的危害。因而,青年科研人员们不能简单地玩弄“影响因子数据”,而应该立足自身的研究领域,思考领域值得探索的未来科学问题,做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人员。
第二,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积极创新的精神。很多博士生过度到青年科研人员后,突然间感觉到迷茫。他们不知道自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果只是延续博士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之前已经做了四五年,里面的创新内容已经都做的差不多了。如果做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工作,担心自己做不出来。我认识一些老师,10年前他们做的事情,现在还在做,也能够继续发表一些学术论文。说的好听就是做的“极为深入”,说的不好听就是“吃老本”。我觉得一个大学科研人员,在科研问题上应该五年一小调,十年一大变,只有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做创新性的工作。很多人觉得青年科研人员没有大的团队,因而没有办法做出特别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其实不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很多大量的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做出颠覆式创新性工作的团队往往是小的科研团队,而那些大的团队一般只是做“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因此,在青年科研人员们团队不是特别大的时候,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可能真正做出颠覆式创新性的工作。
第三,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批判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现在学术圈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很有想法,也非常富有创造力,但是当他们的工作不能够得到“权威人员”的认同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站出来挑战这些权威人士。很多时候,他们做出一些研究结果,如果发现他们的结果与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一致的话,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缺乏的就是用批判性思维去挑战权威的观点、固有知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不敢挑战权威而错失一些重要的成果。个人觉得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青年人员富有批判的科研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现在大家非常迷信《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当发现这些期刊发表了一些成果的时候,便不加思考地认为这是对的,并跟风去做一些研究,即使他们做出来的结果与这些期刊的结论完全不相同,也不敢挑战他们。去年媒体报道了哈佛大学教授皮耶罗.安韦萨心脏干细胞研究的造假案例,我相信国内绝大部分青年学者做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与皮耶罗.安韦萨的结论完全相反的。但是他们就是因为对方是“哈佛大学知名教授”,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因而被动地“认为自己错误”,最终成为学术界的笑话。如果他们敢于批判权威人士、敢于挑战权威期刊的观点,事情的发展可能完全不一样,因而敢于批判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是青年科研人员们应该富有的宝贵精神。
最后,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破四唯”,我们就应该响应这种好的号召,做一些真正能够“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不再简单地追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追求高影响因子、追求高的被引次数。我们应该把自己学科的研究工作做深入、做系统,真正地通过现象挖掘出科学原理,为我国未来产业升级提供知识储备。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自己一生从事的科研工作,如果有那么一件事对后人生活留下影响,我觉得此生无憾。
OPPO提出新时代板凳精神,坚持科研长期主义寻找科研同行者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OPPO发布品牌宣传片《板凳》,讲述新时代板凳精神,并启动2022年校园和社会招聘计划,OPPO技术研发岗位将再招聘超过2000人,为科研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其中先行研究组织OPPO研究院将预计招聘300人。
坚持科研长期主义,OPPO提出新时代板凳精神
作为一家面向全球的科技企业,在坚持科研长期主义的道路上,OPPO向社会和所有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理解的「新时代的板凳精神」——那些普普通通的板凳上,坐着一群对科技有热爱有信仰,活泼、有趣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他们坚信长期主义,敢于挑战科技无人区,向着更远的未来,微笑前行。
今年是OPPO成立的十八周年,一路以来,在长期主义研发理念引导下,OPPO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涌现了一批创新成果:比如第一颗自研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打了3年硬仗,实现了芯片流片到量产、商用的关键三步。VOOC闪充历经11年研发,改变了2亿多人的充电习惯。第一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潜心研发4年,一毫米、一微米地改进尺寸、折痕等问题,推动折叠屏手机从尝鲜到常用。
但OPPO也提出,很多技术的新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老问题,即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让身边的人、更多的人,多一些幸福的微笑。OPPO期待更多的科技创新同行者参与进来,让改变发生。
寻找科技创新同行者,助力科研青年技术突破
在2022年校园和社会招聘计划中,OPPO计划再招聘技术研发岗位超过2000人,核心招聘领域涉及硬件研发、软件研发、底层技术研发(含芯片研发)、多媒体软件研发、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AI工程化等。
当前,OPPO已经构建了以“工程技术组织+先行研究组织+基础技术组织”三位一体的全球化研发体系,拥有上万名研发工程师和专家,致力于“夯实研发基础,打造工程师乐园”。
其中,成立于2018年的OPPO研究院是科研的“特战部队”,其专注于未来3-5年的科学技术,鼓励科研人员追求长期技术领先。目前,OPPO研究院共有780+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56%,博士及博士后138人,专家89人,首席科学家6人。在闪充、5G、语音语义、电致变色材料应用等技术领域,OPPO研究院均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趋势。OPPO Air Glass眼镜、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OPPO 240W SuperVOOC超级闪充等具备行业颠覆创新的产品均出自OPPO研究院工程师之手。
OPPO也持续通过产学研模式赋能科研青年,让技术走出实验室。从2018年开始,OPPO已与清华、浙大、阜外医院等16所中国顶尖高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合作320余个科研项目,同时还与74家全球科研单位及学术组织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经成功实现千人千屏色彩视觉增强、ColorOS隐藏摄像头检测、冰敷散热保护壳等多项技术产业化运用。
OPPO期待更多新时代科研青年的加入,心向未来,微笑前行。
本文来自一见不钟情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