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进京是哪五马(五马进京一马当先是指谁)

五马进京是哪五马
五马进京的“五马”是指西南局书记***、西北局书记***、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董必武称赞他们为“千里驹”,时人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五马进京是哪五马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

五马进京是哪五马

五马进京的“五马”是指西南局书记***、西北局书记***、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董必武称赞他们为“千里驹”,时人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五马进京是哪五马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将各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调到北京,担任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史称“五马进京”。

1952年4月18日,中央批准了华北行政委员会和华北事务部撤销的决议,北京及其周边省份即归中央直属,以此为标志,针对大区的一系列裁撤措施开始了。

五马进京进行的同时,对大行政区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至1953年2月,以东北为首,各大区相继撤销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大区军管制度结束。

今古传奇:从五马棋到五马石的千年传说

五马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民间关于它名称来由的故事版本多样,有与诗人杜甫相关的,也有与 状元 王十朋相关的、还有与解放后“五马进京”事件相关的,但老百姓流传最广泛的还是这个与一块石头相关的一个故事。

传说,上古时代,夔龙受女娲娘娘委托协助大禹在三峡一带治水,因与盘踞在九盘河的九大蛇妖搏斗而身受重伤,大禹十分关心夔龙,想起了他在治理黄河的时候发现的“五龙泉”,这个泉水能够治愈夔龙的伤。

五龙泉位于陕西富平县境内,夔龙腾云驾雾很快就来到了富平县五龙泉,见到本地龙王后,将“大禹”给的“介绍信”交于它,本地龙王非常高兴的接待了夔龙,并以“五龙泉”所酿制的美酒相赠,说饮用此泉后,夔龙所受的伤就会迅速的痊愈。夔龙自然深信不疑,全部喝了下去,随即告辞要回到三峡。当夔龙返回夔门,途径墨溪河的时候,它身上的伤疤果然愈合,疤痕脱落,随着山风飘落在河床上,变成了一块两丈见方的巨石,任由河水冲刷。

几千年后,这里有了人烟和村庄,人们每天过河都要围绕这个巨石走上一圈才能找到过河的小桥。小孩和妇女都不敢爬上石头去玩耍,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告诫说这块石头的肚子里有“真龙天子”,不能亵渎真神。

有一天,一个患有“口痴”症的放牛娃从此经过,他像往常一样带着几条牛绕着石头转了一圈后,突然牛儿不见了,自己也找不到过河的桥,不知如何是好,就在石头下面大哭。突然,他听见石头上面有人讲话,于是,他忘了老人的告诫,就爬上了石头顶部。

放牛娃一看,神奇了,只见两个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老者面对面的坐着,一边将手里的小石子进行移动。仔细一看,他更是傻眼了,他看见二人中间的石板表面,有许许多多的线条,线条上有五匹战马在二位老人的指挥下奔跑。更神奇的是,他在高处向下看时棋子就是窝形,从下面向上看时棋子凸出棋盘一公分,走上前用手一摸,那地方平平的,很光滑什么也没有。两位老者见这孩子可怜,却还聪明伶俐,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确认为有机缘的传承人,就主动教他下棋,这放牛娃在下棋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完全不是下棋,而是一种排兵布阵的“兵法”。这孩子很快就学会棋艺,两位老者就要离开,放牛娃问:你还没有告诉我这叫什么名字?却见两位老者已经飞上了云端,摇晃着手中的羽扇,传来了一个声音“五...马...习”,神仙的本意是让他好好学习这五马布阵的兵法,这孩子口痴,莫名其妙的跟着重复“五...马...棋?”。

后来,放牛娃长大了,成为了一位在战场上指挥杀敌的大将军,大将军为了感谢两位神仙,就把这种棋艺传给了仡佬族,要他们不要外传,后来,这便成了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仡佬族棋技。其实,它就是仡佬族先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产生的,源于生活而又体现先民们的思想和想象,折射出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是一项培养、开发儿童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活动。五马棋的初源形态反映的是战争过程,棋的核心内容表现的是一挑二、二夹一、群体围攻(围困)的实战情景。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放牛娃出生的将军,就把这里的地名也叫做“五马棋”。因为放牛娃也能当将军的故事,现在的五马小学选址的时候也刻意的选择了在这块巨石旁边的空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八大王洗四川”将附近的几个村子的居民**殆尽,后来“夔东十三家”又在这一带坚持了多年,因而,墨溪河流域一带渺无人烟。

康乾盛世期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湖广填川”的新政策,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乾隆帝还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由于这些移民举措,五马棋这个地方才开始恢复往日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的大移民中,五马棋到来了张、黄、冉、李、夏五大家族,五姓人家各自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发展空间,他们凭借着墨溪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在这里很快就得到了繁衍生息与壮大。五大家族中,数冉氏家族发展最快。夔州府为方便人们贸易往来,就以冉姓为中心修建了一条不到3米宽,约有300米长的街道,随后就建立了五马棋乡政府。乡政府领导分别由五大姓氏的族长担任。这种约定俗成一直延续了上百年。

到了清朝末年,冉氏宗族依然兴旺。尤以冉玉成、冉玉林、冉玉章,冉氏三兄弟为代表人物,他们在五马棋开办起了“公板溪”铁厂,质量很好,通过黄家在安坪的水码头“航运”将自己的产品远销。成了在当时是下川东、湖北、陕西三省重点钢材来源之一。据说慈禧太后还给“公板溪”铁厂赐予“御国建商”金匾。悬挂在铁厂的中庭高堂。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张、黄、冉、李”几大家族族长都有自己的产业,无意担任五马棋乡长的职务,只有夏氏家族愿意担当重任。冉氏“公板溪”铁厂依然红火,还成为了“汉阳造”兵工厂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随后他们又办起了公益学堂“洋学堂”。当时就有甲高、吐祥、兴隆、县城的有钱的大户人家子弟到此读书。

某年,五马棋换了一位新乡长,名叫夏吉兴。这个乡长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地痞。当上乡长后,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日,夏乡长要到河对面去收租,经过五马棋巨石的时候,本来按照祖上传下来的习俗,要转上一圈才能找到过河的小桥。这乡长不愿意,就径直而去,像中了邪似的,每次走到尽头,他的脑袋就如撞在墙上,给拦截了回来,最终无功而返,从此下乡长对这个五马棋石怀恨在心。

一年后,夏乡长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获得了大量财富,于是他决定要新修夏氏府邸,并以此为名要将河边的五马棋石破开,做自己府邸的奠基石。“五姓族人”听说后,成群结队的来到那块石头的所在地,把它围在中间,不让人动工破坏。夏家的宗长也前来劝说,说这块石头有灵性,不能动,里面有真龙天子,动了会给你带来灾祸。夏乡长心里不信,苦于“宗长”的面子,就没有动。

这天夜里,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只有夏乡长院子里灯火通明,原来,夏乡长召集了上百人要在夜间去炸开“五马棋石”。这些人在乡长的授意下,很快的就在石头的四方八面埋好炸药,乡长一声令下,上百斤炸药同时爆破,一声巨响,一时间,石块漫天乱飞,红光直通天际,此时,只见一条彩色巨龙,顺着通红的火光飞向天空,一直飞呀飞,直落到陕西富平县方向才消失。

一些帮忙的人看见这一幕后,都劝说夏乡长,你夏家老人讲的是真的,这里面果然有“真命天子”,你这一下闯大祸了。夏乡长依然坚持要把这个石头作为府邸的奠基石。

不信邪的夏乡长,仍然使用五马棋石作为奠基石修建他的府邸,很快主体工程就完成了,就在上梁的这一天,乡长叫人买来了很多的鞭炮,把三百米长的街道铺得满满的,当鞭炮即将点燃的时候,晴空万里的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将满街的鞭炮淋湿,一颗也炸不响。顷刻后,暴雨骤停,天上一道巨雷,雷光电闪,一道耀眼的火光落在了夏乡长新房屋顶,将房子烧了个精光。就这样,这“天棒”一样的夏乡长,接着下令修建第二次,第二次依然如此。在第三次修建即将上梁的时候,天上掉下来的火焰更大,狂风一吹,把街坊领居的房子也烧掉了,经过三次天火烧房事件后,夏乡长也一病不起,眼看就要不久人世了,偏偏这个事情传到了奉节县政府,县政府下令撤销了夏吉兴乡长职务。

夏乡长毁坏“仙迹”,漏了“天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只是苦了他的妻儿老小,跪在街上用香腊纸烛供奉,乞求上天原谅,长达33天之久。之后,五族宗长都认为“真龙天子”已经飞到陕西去了,无法挽回,但那块有五马棋的石头,依然可以传颂。且当年“口痴”的放牛娃口中的“棋”“习”“石”谁也说不明白,不如就纪念这块石头,将地名“五马棋”改为了“五马石”。

天火三烧夏乡长,五大宗长改地名的故事,很真实,现在的五马镇镇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只是不明白“五马习”与真龙天子飞陕西的内涵而已,天机不宜道破。从五马棋到五马石的千年传说,告诉你的不单单是几个故事,更多的却是尊重生态、敬畏自然的警示,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五马人民的最大财富与幸福。

本文来自北蒙岛的雨季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3317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0
下一篇 02-10

相关推荐

  • 五马进京是哪五马(五马进京一马当先是指谁)

    五马进京是哪五马
    五马进京的“五马”是指西南局书记***、西北局书记***、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董必武称赞他们为“千里驹”,时人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五马进京是哪五马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

    2023-02-10 19:08:01
    257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