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的种类
社火主要的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社火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各类社火的简介
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
车社火:即在车上表演的故事。先前用的马车、牛车、骡车,20世纪80年代之后,代之以手扶拖拉机、四轮机、汽车。现时一般不用其他车辆,只用汽车。
马社火:即骑在马、骡、驴身上表演的故事。演员一人一马,在马身上要手持兵器,或刀或剑或戈,每人做出一种固定的姿势,依序排列,不得轻易变动。
冀城花鼓,民间社火,这些山西民俗,你都知道吗?
庆丰收、祭祖先,四处皆闻花鼓声——冀城花鼓
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市的地方传统舞蹈艺术。据史料记载,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县杨家庄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此牌匾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初十日”。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用震天的锣鼓、生机勃勃的集会**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非常活泼明快,气势恢宏。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表演形式主要有行进表演、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
表演者身背几个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后击,每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还能跃上两人抬着的双杠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群众欢迎。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而且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多边省份。
最古老的民俗娱乐活动——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面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
"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形成了崇尚火观念。
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社火集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
社火以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陇州社火!
陕西陇县古称陇州。这里是秦国的发源地,秦朝先祖非子曾在陇县为周王牧马,而封为一方诸侯!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还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其中的一项民间过年习俗“社火”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陕西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这片黄天厚土的八百里平原上,至今还流传着光彩照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水而居,渭河流域“社火”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陇县一大景观。据考证,陇县社火是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文化历史遗存。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于隋唐,盛于宋、明、清时代。陇州社火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陇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俗。
陇县社火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多伴有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及意趣横生的秋千、跷板,形式多样的舞狮舞龙、跑旱船社火表演,传神夸张的疙瘩脸谱社火等。陇县社火因形式曲雅新颖,艺术种类繁多,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深受陇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本文来自闲云池中敛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