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什么婚什么寓意
结婚16年属于蓝宝石婚。因为蓝宝石十分的珍贵和坚固,就像经过16年相处的福夫妻,彼此之间的感情深厚而坚固,而且16年间收获的美好回忆,也是非常珍贵的,需要和蓝宝石一样好好珍惜,希望永远不分离。
16年代表什么婚
结婚16年表示蓝宝石婚,夫妻经过16年的不断磨合和相处,感情十分深厚,就像蓝宝石一样坚固,而且16年中收获的故事和美好,是十分珍贵和难忘的回忆,值得像蓝宝石一样收藏珍惜。
16年结婚纪念日时,丈夫可以为妻子赠送16朵蓝色妖姬或者玫瑰花,表示对妻子的爱意以及感谢,而妻子可以为丈夫赠送领带、皮带、手表、钱包等私人物品,希望和对方一直走下去。
纪念日当天,夫妻可以选择度过难得的二人世界,外出约会或者旅游,重温当初热恋时期的美好,或者和家人、孩子呆在一起,向儿女讲述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
60岁影后杨紫琼:离婚后,与现任男友相恋16年,她活成了大女主
01
上周,美国媒体公布奥斯卡预热名单。
影后热门中,有个熟悉的名字:杨紫琼。
华人影迷轰动。
随着《瞬息全宇宙》席卷全球,杨紫琼也迎来了事业的第N春。
在此之前,许多观众对她认知一直停留在三十年前。
港片女强人专户。
亚洲第一女打星。
但她不甘于此。
“作为一个演员,第一个责任就是你的演技。”
为了转型,杨紫琼开始演文艺片。
《黄石的孩子》、《艺伎回忆录》等。
试图打破刻板印象。
包括这部电影,她饰演一个中年焦虑妇女。
绝望,困顿,充满母爱。
细腻的演技,感动数人。
杨紫琼用实力证明,世人给她贴上什么,她就能打破什么。
即便衰老也无法将她击溃。
今年她六十岁。
那些年与她同台的影坛大花,要么隐退,要么离世。
唯有她,仍在战斗。
身材外貌不减当年,加上几分沉淀后的松弛,犹如醇酒,越品越有。
在她身上,不是岁月不败美人,而是美人从未败过。
02
其实,强人本色的杨紫琼,曾是花瓶。
她相貌不逊,年轻时更是上佳。
五官锋利,方正端庄。不媚不艳,天生自带英气。
加上出生不俗。
生在马来西亚的华裔豪门。
集千万宠爱,受顶级教育。
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小姐。
小时候,她的梦想是芭蕾舞者。
15岁考入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学习。
后来因一次意外,脊椎骨受伤,从此与芭蕾无缘。
在母亲的推动下,杨紫琼参加了“马来西亚小姐比赛”,一举夺冠。
因此到香港发展。
八十年代,香港动作片正兴起。
当年民风保守,男强女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打戏也都是“男的负责打,女的负责美。”
杨紫琼初到香港,拍的第一部电影是《猫头鹰与小飞象》。
演一个女教师。
角色设定为温柔贤惠,楚楚可怜。
必要时被英雄救美。
拍完后,她想:“为什么都是男的打,女的在旁边喊,下次我不需要你救,我自己来。”
于是她对洪金宝说,想演打戏。
洪金宝听后震惊,元奎也不可置信。
但最后洪金宝还是给她找了个师傅。
心想受不了苦,她自然会放弃。
没想到杨紫琼是个狠角色。
她每天到健身俱乐部锻炼,和洪家班的武师一起练功。
学招式,打沙包。
努力了几个月,公司终于信服。
1985年安排她主演《皇家师姐》。
第一场戏,有一个上枪的动作。
尝试无数遍。
导演元奎始终不满意,反复喊着“力量!速度!”
杨紫琼一言不发,继续使劲。
演到最后,她的手臂因为反复撞在车窗上,淤青了一大片。
元奎以为沾上了脏东西,一摸才知道她受伤。
从此对她另眼相看。
“他们就知道女生不都是娇弱的,不是只有男孩子能吃苦,我们也可以做到。”
她坚持不用替身。
第一次拍危险动作。勾着脚,翻身砸碎一片玻璃道具。
杨紫琼没有犹豫,一个镜头通过。
这部剧拍完后,“其他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
在女性弱势的环境中,杨紫琼凭本事杀出一条血路。
以行动破除偏见,靠毅力赢得尊重。
此后她南征北战,跳火车、翻跟斗。
怎么危险怎么来。
拼命程度,连成龙都为之变色。
03
杨紫琼与成龙的较劲,始于《**故事3》。
在这部剧之前,成龙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无论林青霞还是张曼玉,无一不是“花瓶”。
温柔娇弱,以衬托他的英雄气。
直到与杨紫琼搭档,画风突变。
杨建华是个女警。
强悍,干练,身手不凡。
戏里,她与家驹相互援助。
戏外,杨紫琼和成龙也各自较劲。
有一场戏,杨紫琼骑着摩托车,在火车车厢之间跳跃。
动作惊险,令人捏一把汗。
拍完后,连成龙都骂她疯狂,不准她再做特技。
杨紫琼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你做了之后,我就必须比你做得更好。”
后来这段直升机的戏码,正是成龙为了抢回风头强行加的。
这操作让人直呼,也太卷了!
但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打星不好当,女打星更不好当。
为了走这条路,杨紫琼曾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还是《**故事3》。
一个跳到车顶上的镜头。
临时出现意外,设置好的玻璃道具没有被击碎。
杨紫琼从车子边缘滚下。
幸好成龙手快,拉了一把,才避免被车胎碾过。
喊卡后,成龙惊魂未定,大呼:“不要拍了,太危险了!”
杨紫琼却坚持。
“像骑马一样,如果从马背上掉下来,要即刻爬回去。”
“如果不上去,你心里就会恐惧。但马上做,第二次就能做到。”
她的强,超出想象,令人动容。
后来杨紫琼进军好莱坞。
成为《007之明日帝国》的“邦女郎”。
与历任“邦女郎”不同。
她再次展现强人气质,与男主并驾齐驱。
《泰晤士报》评论:“这位邦女郎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西方对东方女性被动、顺从的一贯看法。”
事实上,并肩不过是剧本安排。
仔细看电影里的打斗。
杨紫琼动作利落。
拳拳到位,力量感十足。
反观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詹姆斯·邦德。
全靠切镜。
何止打破形象,简直更胜一筹。
此后《卧虎藏龙》、《剑雨》等部部经典,奠定了杨紫琼在世界影坛的形象:一代侠女。
人们佩服她勇敢坚毅。
可谁能想到,女侠也曾为爱迷途。
04
在爱情里,杨紫琼走过不少岔路。
1988年,她嫁给富豪潘迪生。
同时宣布息影。
但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
1992年,她离婚复出。
当中的原因从未提起。
但从她对婚姻态度的转变,可窥见一二。
杨紫琼的原生家庭保守传统。
母亲从小灌输她,“找一个丈夫,有一个小孩,就是完美的生活。”
二十几岁时,她还坚信这套理念。
于是放弃事业,息影归家。
“当时候我觉得是应该做的,因为我想做一个好的太太,我想做一个妈妈。
我们的生活不稳定,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要全力给他机会。”
三年婚姻是幸福,还是悲剧,过程无人得知。
只知道离婚后,杨紫琼说:“如果女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她永远要求别人。”
很显然,作为放弃事业的那方,她受过委屈。
好在她及时醒悟。
认清相夫教子不是女人的归途,而是坟墓。
重新出发后,女神事业蒸蒸日上。
后来她又遇到一任男友,也想让她息影在家。
这一次,杨紫琼果断拒绝。
“年轻时觉得要迁就,但是现在很多女性都是单身,会想为什么我要迁就他,而不是他来迁就我。”
2005年,杨紫琼交了一个法国男友,让·托德。
是法拉利总裁。
事业上,两人势均力敌。
爱情上,他也离过婚,因此更会珍惜,也懂得尊重。
这段恋情刷新了杨紫琼的认知。
原来爱情可以无关婚姻,也无须讨好。
只为享受其中。
如今两人已经相爱15年。
曾经她觉得,丈夫孩子热炕头,就是幸福女人的一生。
后来她冲破枷锁,不生孩子,不结婚,生活节奏由自己掌控,才是女性活着的意义。
“现在我不听别人的,只跟着自己走。”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
05
今年,杨紫琼六十岁。
除了阅历,岁月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她仍旧坚持锻炼,状态良好。
事业重心也转到公益上。
到云南参与维护妇女权益项目。
成为联合国道路安全宣传大使。
2015年,她到尼泊尔宣传道路安全,突遇地震。
好不容易脱离危险。
等情况稳定,她又回到当地帮忙救灾。
后来她说,“也不是勇敢。”
“可能是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些信念。”
早年拍戏时,她曾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随着年龄增长,她早就看淡死亡。
“该来的总是会来。”
对生活,她只在乎当下。
“保护好你的身体,你的精神,其他的都只是数字。”
肉体强大,心灵富足。
曾经社会也在她身上钉满标签。
女性是一个,打星也是一个。
所幸她足够清醒,也有勇气抗争。
以能力还击冷眼。
用实力打破偏见。
不被世俗挟持,无视标签禁锢。
从“花瓶”活成了“传奇”。
杨紫琼用一生证明,心有寰宇则身无枷锁,没有“你不能”只有“我也行”。
END
中国古代床榻之意趣
作者:王玥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王黑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床,作为人们的“夜居”之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大件,其历史之久远、形制之丰富、制作之精巧、文化蕴含之丰厚,可称得上古典家具之大类。
月洞式门罩架子床(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先古之时没有床,以席为坐卧之具。古席多用草木枝叶和鸟兽皮毛编织而成,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有“神农作席荐”之说。西周时置春官宗伯职位掌邦礼,其中有专门的司几监对席子的材料和等级负责。“曾子换席”的故事讲述了曾子病危时,发现自己铺的席子是诸侯贵族才能使用的竹席,于是“举扶而易之”,守礼而终。可见,床在诞生之初,仅具实用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化,文化意义也逐渐沁入其中。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了战国漆绘围子木床,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实物床。床身通体髹黑漆,饰红色方形云纹。床框有两横一竖,上铺竹屉,屉上置竹枕,侧面有开口方便上下床,与后世木床的造型基本相同。
丘文播《文会图》(五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末年,高型坐具“胡床”传入内地。后世有此描述:“交床即古胡床之式,两脚有嵌银、银铰钉圆木者,携以山游,或舟中用之,最便。”这里所述之“床”,实乃坐具。这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无靠背和扶手,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马扎。正是受此类高型坐具影响,唐代家具出现了高低并行的局面。这一时期“床”的概念也变得模糊而宽泛。凡是板下有支撑,板上可承物或供人坐卧者均可谓之“床”。有学者考证,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当中的“床”便指坐具“胡床”。
宋元时期,中国古典家具基本完成了由低型向高型的过渡,各种家具概念初步定型。围子床、罗汉床、架子床等床型在很多宋画中均有体现,其典范者为“断纹小漆床”。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曾说:“床以宋、元断纹小漆床为第一,次则内府所制独眠床。”所谓“断纹”乃是一种髹漆工艺木制家具随着时间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奇特的视觉审美效果。髹漆工艺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手工技艺,以此工艺制成的器物,具备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特性,经数千年仍可使用。以髹漆工艺制成的床,其胎骨和漆层随年代增加而不断张缩,最终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断纹。明代黄成在其《髹饰录·尚古》中述及:“断纹,漆器历年愈久而断纹愈生,是出于人工而成于天工者也。”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家具发展日益成熟,床的装饰工艺由简入繁,出现了“拔步床”这一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床。拔步床上有承尘,下有底座,床前有廊庑,类似于一间小木屋。廊庑两侧的空间可随主人需要摆放杌凳、净桶、梳妆镜等小件器具,方便就寝前后使用。床板四周合以围屏,围屏上雕刻各色窗格,一来可以采光透亮,二来用以挂放衣物。在增强了床的私密性同时,还增加了床体的审美层次感。这种类似前堂后寝、屋中有屋的布局,体现了国人含蓄内敛、物尽其用的造物原则。此外,拔步床分为两进到多进不等,重数越多说明使用者等级越高。体现了人们对个人私密空间的尊重与保护,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拔步床一般会建在木板之上,木板像楼梯一样逐层升高,不仅可以起到保温隔潮的作用,也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因这种床体量巨大、工艺繁复,需要工人们耗费数千日才能完工,因此又叫“千工拔步床”。
比拔步床结构相对简单的为架子床。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架“洞式门罩架子床”,这是一架十分典型的婚床。该床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便是略带圆弧的椭圆形月洞门。之所以呈椭圆而不是浑圆,是考虑到人们视觉经验有“自动补足”特性,做成正圆会使其看起来尖锐局促、不够美观。同时椭圆的造型还可使两侧架子上雕花之繁、之实与月洞之简、之虚呼应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古人所崇尚的和谐之美。圆月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幸福团圆,寄托着人们对新婚生活如意圆满的美好祝愿。除造型别致外,床身上的四簇云纹花罩装饰采用了古典家具中难度极高的攒斗工艺。该工艺将中间的云斗以一木锼出,避免四块木料拼接造成的参差感,同时以榫卯结构连接各斗之间的十字枨,稳固美观。四簇云纹仿照如意头造型,彼此纵横交错,有“四合如意”的吉祥寓意。门围子下部的装心板上饰大、小螭龙螭凤纹浮雕,配以卷草纹、如意纹、云纹等,取“苍龙教子、龙凤呈祥”之意。束腰部分的浮雕图案以竹节矮老分隔为五部分,分别为“喜鹊寿桃图”“鸳鸯莲叶图”“鸾凤如意图”“喜鹊登梅图”“喜鹊石榴图”五组画面。这是古人婚嫁之时所用的传统题材,蕴涵了新人匹俦恩爱、瓜瓞延绵的美好希冀。在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里还保存着另一架婚床,为清代皇帝大婚时所用。花罩上雕刻着盘旋交错的藤蔓和葫芦,床上悬挂着百子图帐幔,亦表达了多子多福、天地长春的审美寓意。
如今存世的古床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雕花大床居多。所雕内容从山水草木到鸟兽鱼虫乃至龙、凤、麒麟等异兽无所不包,宛如一部生动翔实的民俗文化宝典。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地,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身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此。”此话讲出了人们在古床雕造过程中不惜人工物力、极尽雕饰之能的缘由。只因床作为人们的诞生之地、相伴之所,是与人最为亲厚、最不可或缺的家具物件。
如果说“床”是人们夜晚安眠的重要寝具,那么“榻”便因其体型较小而狭长、便于移动而成为人们日间活动的重要用具。《释名》中有:“长狭而卑曰榻,言其鷃榻,然近地也。”
榻的形制极为丰富。有榻面修长、造型精致的“贵妃榻”,其一端上翘,可供女性倚靠小憩。《红楼梦》中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里便有一贵妃榻,临窗而置,旁有琴案。还有一种形体稍大,中有束腰,后有三面靠背的短榻,也称“弥勒榻”,若“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麈”。又有一种介于床和榻之间的器具,名为“罗汉榻”,其三面有围屏,中间略高,兼具坐卧功能。《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公坐在一个三面有围屏的榻上会客,这就是罗汉榻的前身。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后世还出现了五屏风式、七屏风式等式样。相较于其他两种小榻,罗汉榻既可入厅堂宴饮宾客,又可置于卧室供午间小睡,可谓一榻多用。若按材质划分,则有黄花梨榻、小叶檀榻、金丝楠榻,红酸枝榻、榉木榻等等。
士人与榻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后汉书》中记载东汉陈蕃在豫章做太守时,特为当地名士徐孺子设一榻,去则悬之,唐代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亦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雅句。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道:“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榻前可置一长方形“榻登”,用于摆放鞋履。榻上还可添靠背、隐囊,隐囊内充有棉花与各式香料。林泉之中、竹窗之下,有一榻足可栖身。
榻上不仅可观书、赏画、小酌、独眠,还可合榻文会或围榻游戏。五代丘文播《文会图》中四位高士雅集所凭之物,正是一唐式古榻。此榻由面板、腿、托泥三部分组成,榻身四周无屏风靠背,足部卷口牙子呈莲花形,安放于托泥木框之上。另一五代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则绘制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弟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画中四人于一棋榻上对弈,身后的坐榻上放置着一个双耳投壶,身侧一长榻上摆放着小几、箱笼。身后的屏风中另画一须弥榻,画中“枕臂火炉前”的白发老翁,据考证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老翁倚榻而坐的闲适感或许正是中主李璟的内心投射。1972年,河南省境内出土了一套东汉绿釉陶博戏俑,两只陶俑呈跽坐姿势于榻上,榻中为一长方形羊盘,盘中置方形博局。这是榻作为一种游戏坐具的重要实物参考。
“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榻虽小,高僧用之可习静参禅,文人用之可联席夜话,君王用之则可增添几分潇洒之态。唐代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便将晋武帝司马炎和陈文帝陈蒨两人安排于坐榻之上,手执如意,目视前方。唐代画家张萱的《明皇合乐图》中,唐明皇仰卧于榻上,手执箫管,神态疏朗。可见忙碌如君王,也能在小榻上舒缓心灵,暂离尘俗。
床与榻,相生相伴,密不可分。铺锦列绣的雕花大床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是主人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乃至人生愿望的集中展示。造型古拙的小榻则更多体现了文人高士对于生活情致的追求与感悟,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美学。中国古代床榻不仅是人们忙碌生活中的歇脚处,更是民族文化与审美风尚的陈列馆。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30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心比柠檬。酸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8/1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