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禁忌
豆腐不宜与菠菜同吃,容易形成溶性的草酸钙,使人体产生结实,豆腐也不能与蜂蜜同吃,会阻碍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另外豆腐中含有的蛋白酶与红糖中的多种有机酸会发生反应,令蛋白质变性沉,因此两者也不宜同吃。
1、菠菜
豆腐不宜与菠菜同吃,豆腐中含有的钙物质较高,而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物质,两者进入人体后,会生成溶性的草酸钙,容易使人体产生结实,因此豆腐与菠菜是不能同吃。
2、蜂蜜
豆腐与蜂蜜也不能一起食用,豆腐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成分、有机酸以及植物蛋白,蜂蜜中含有的酶较多,两种同会形成沉淀物,不利于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两者需间隔2个小时以上方可饮用。
3、红糖
豆腐中的蛋白酶与红糖中的多种有机酸会发生反应,令蛋白质变性沉淀,使人体难以吸收营养物质,因此生活中豆腐不宜与红糖一起食用,另外豆腐也不能与竹笋同时,容易形成结合物质。
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豆腐不能配酒吃吗?古人智慧要牢记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大家都是会边吃边聊,聊不上来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吃饭来缓解尴尬,可以说在饭局中谈事是经常的了。饭局当中就少不了喝酒,喝酒能够拉近两人的关系,让彼此迅速找到共同点。古人有这样一句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说豆腐不能配酒吃,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豆腐作为传承了千百年来的食物,它非常爽滑可口,造价也非常便宜,成为大众家庭必备的菜谱之一。但是古人却认为他不适宜与酒一起吃,这是因为豆腐中有半胱氨酸这种物质,他会与乙醇发生反应,将乙醇加速分解,而乙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酒精啦。豆腐配上酒来吃,只会让人感觉不到醉意,因为乙醇已经被豆腐中的物质加速分解了,所以生活中也可以用豆腐来当做解酒的食品。
人际交往中大家喝酒往往不是为了生理需求,而是获得了一种你喝酒我也喝酒的这样一种认同感,酒虽然对人体有害,却还在正常范围之内,大家通过这样一种对身体小的损伤,来获取认同感,所以酒桌上往往能迅速拉近关系,这也是古人理解的豆腐不能配酒吃的原因,如果一边有解酒效果,还一边喝酒很难让人的心里防线降低,拉近两人的关系,所要商谈的事情自然很难谈成了。
另外古人还认为豆腐不能配酒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讲究礼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只有双方互相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豆宴请客人往往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通常都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如果用豆腐招待客人,难免会让人觉得礼数不周,因为豆腐实在是获取价格太过低廉了,对方会觉得没有得到尊重,从而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
俗语的下半句“不如喂狗”说的是给了狗比较好,狗是人千百年来训话的最好的伙伴,他们忠诚,听话所需西用到合适的地方要的非常的少,贫穷人家养狗都是将剩菜剩饭留给狗,狗也不会嫌弃,反而是因为得到了吃食,能更加的效忠于主人。
这句俗语从现在来看依旧具有非常多的哲理蕴藏于其中,仍然对我们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物尽其用
要把合适的东去,豆腐摆上餐桌会让人觉得礼数不到,但是喂给狗吃反而能让狗更加忠心,这说明一个物品有用没用,是看用在什么地方。人也是一样的,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的使用好自己的能力。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古人的考虑非常周到,不希望通过豆腐引申的意思影响到两人之间的感情,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要学习的。古代成语瓜田李下就告诉我们不要站在一片瓜地里提鞋,不要站在李子树下整理帽子,这会让人误会。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你想表述的那个意思,但别人却会曲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能选择的就是不要去做那些容易引起误会的事,不去说那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话,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能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别人的喜欢。
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非常丰富的,希望朋友们也能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这些,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如果有其他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俗语说常吃豆腐,不犯错误,吃豆腐真的有讲究,吃错了真的犯错误
文/柳成荫
村子里有两家豆腐坊,一家姓王,从兴化逃难过来的;一家姓张,曾经是王家豆腐店的掌门,叫张大全,未曾讨到老婆,因和东家少奶奶有点不清不楚,被老东家撵出去了。
旧时简陋的豆腐坊
豆腐坊不设门市卖豆腐,这是规矩。卖豆腐的叫担子,挑着豆腐担子走家串户卖。两个木桶,一根桑木扁担,木桶里装着井水,豆腐浸在井水里。担子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铜锣,吆喝着:“豆腐啰,张大全家的老豆腐啰……”
张大全离开王家后,豆腐再也不好吃了,不细膩,吃到豆腐渣,还有丝丝馊味,村子里的人不再买他家的豆腐了,故担子吆喝时总是带上“张大全”三个字,后来,王家豆腐坊关门熄火了。
豆腐不上斤两称,论块卖,村子里的人不叫块,叫方,两毛钱十方,和洋火一样的价格。或者用黄豆换,一竹筒黄豆换换十方。担子都随身带有一只毛竹筒,一竹筒正好装一斤黄豆。
在吃不上肉的年代,豆腐成了家乡人必不可少的菜,两三天搬个十方,养在清水里,每天弄两三方烧烧,吃饭、搭粥、下酒全靠它了。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改变我吃豆腐的习惯,也许和这种极其普通的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家乡人爱吃粯子粥,一碗粯子粥,一块涨烧饼,再来两方豆腐,就算是美食了。搭粥的豆腐是不用烧煮的,直接放到盘子里,拍上几枚紫蒜瓣,浇上家乡人自己发酵的酱豆子汤,在豆腐上捣几筷子,让酱汤渗透到里面,那叫“戳豆腐”,酱豆子汤和豆腐是完美结合,豆腐本无味,有了酱汤就成了美味了。
这叫“戳豆腐”
老家老了人是要吃豆腐的,奔丧的在路上急行,如果有人问去哪里,回答是“吃豆腐饭去”。这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从前有一位公爹给三个媳妇每人一升黄豆。大媳妇、二媳妇把黄豆吃了,三媳妇则种到地里,收获了不少黄豆。公爹称赞三媳妇能干,就让她主持家务。黄豆多了,三媳妇把黄豆磨成豆腐,这样每天有烧豆腐吃了。公爹高兴地说“我百年之后,你们用豆腐供我”。公爹去世后,三个儿媳便用豆腐做菜供奉,于是,老家便形成了丧事吃豆腐饭的习俗。
老家人把丧事吃的豆腐叫“烧豆腐”,是头道菜。豆腐切成四角方方的大块,在油锅里炸得表面金黄硬脆捞起来,把蒜片、姜米炸香后,放入鲜汤,烧开后把过了油的豆腐倒进去,浇上酱豆子汤,放少许洋糖,烧得汤汁差不多吸进豆腐里时,放入青蒜末,勾个芡就可起锅装盘。豆腐外层筋道,里面细嫩,咬一口,鲜汤润喉。
豆腐饭中的“烧豆腐”
常听人说“常吃豆腐,不犯错误”这句话,在我读了茅盾先生的巨著《子夜》后方知其意,书中十三章:“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这里把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实是有辱豆腐名声。豆腐本身雪白无污点,何来轻浮之说?不过豆腐确实便宜,人人都占得起。如果和高档今材搭配,就升值了,正如丫头变成少奶奶一样。
老家有三溪蟹,味道鲜美。秋风起,蟹脚痒,蟹寒性,不宜多食,便把吃不完的螃蟹煮熟了,剔出黄、剥出膏,用猪油熬好,装到密封的瓶子里,吃半年都不坏。熬好的蟹粉在锅里溶化后放入清汤,豆腐切成粗丁下入汤中,淋上姜汁,放入精盐、少许白糖,用小火焖得汤汁收干,淋上湿淀粉勾成薄芡,出锅装盘,洒上青蒜。豆腐白嫩、蟹粉味浓,咸中带鲜,香鲜可口,别具风味。
便宜的豆腐,遇上高贵的蟹黄,这就改变了豆腐的一生。正如平凡的人遇上了贵人,就扭转了他的命运,妻荣子贵自怡然啊。
蟹黄豆腐
冬至前一天,家家户户要吃豆腐的,叫隔夜豆腐。这也有传说的。相传刘伯温任监察史时得罪了一批官员,被别人污告,朱元璋又偏偏痛恨贪官污吏,就有了杀刘伯温的念头,这自然逃不过刘伯温的眼睛。于是,刘伯温在冬至前一天晚上请朱元璋吃晚饭,就上了两道菜,一盘胡葱、一方豆腐,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朱元璋明白了一切,不再追究。老家人则另有说法,豆腐谐音“逗富”,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笃豆腐。
不过胡葱笃豆腐确实是道美味,胡葱的香味与豆腐融为一体,也算是一绝。盐卤豆腐切片,在平底锅里用花生油煎得两面金黄。锅烧热,把切成段的胡葱爆香,放入高汤烧开,把煎好的豆腐放进去,放入精盐大火烧开,再倒到砂锅中,盖上盖子,用慢火煲半个时辰,直到豆腐从汤中浮起,此时的豆腐已㕵海棉状。豆腐软嫩,葱下浓郁,喝一口汤,荡气回肠。
胡葱笃豆腐
豆腐虽味美,价格也能让普通大众接受,但不能乱吃。在故乡,生日宴、乔迁宴、升学宴、结婚宴以及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是绝对不吃豆腐的,也不能吃豆腐。豆腐饭、豆腐宴是丧事宴席,还有,祭祀时也少不了一碗豆腐。故,喜宴和春节是不吃豆腐的,怕触霉头。
老家人常用豆腐教育人,俗语说:“千滚豆腐万滚鱼”,豆腐要用小火慢慢笃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之说。这就教你:做人、做事要有条不紊,安规矩出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7/1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