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拍一拍怎么说话
微信拍一拍说话的操作非常简单,双击对方的头像就能在消息框中显示你拍了拍谁的消息提示,能够提醒对方,还能增加聊天的趣味性。若是想增加微信拍一拍显示文字,可以直接修改你想拍的对象的备注,双击后屏幕就会出现提醒。
微信拍一拍说话的方法
微信拍一拍的功能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双击对方头像即可,在个人和群聊的界面中都可以使用,双击后会在消息框中显示你拍了拍谁,被拍的对象就能在消息中看到文字提醒。
双击自己的头像可以显示你拍了拍自己的消息提示。若是想增加微信拍一拍显示文字,可以直接修改你想拍的对象的备注,在拍一拍的时候就会在屏幕显示你想要的文字。
微信拍一拍的功能能在对话中提醒对方,会有震动,提醒方式并不是很明显。此功能类似于QQ戳一戳,能提醒对方,能够增加聊天趣味。
当代人类社交黑话图鉴:领导问这句话时你慌不慌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刘越)朋友,你听说过“社交黑话”吗?
社交黑话,即人际交往中的社交暗语,大家约定俗成的潜台词。
制图 刘越
在开启这个话题之前,小编先来考考大家几道送分题。
第一题:职场中,领导问你“周末有什么安排”,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第二题:多年不联系的初中同学给你发了一条微信,问“在吗”,你应该如何回复?
第三题:有过几面之缘的朋友,跟你说“下次一起吃饭”,请问下次是哪次?
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现代社交黑话”课堂。
社交黑话第一课时:语境学
闻弦歌而知雅意,“语境学”是“社交黑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大相径庭。
首先,这是一道必考题——“在吗”。
“谈恋爱的时候,问对方‘你在干嘛’,潜台词就是‘我想你了’。”——传媒从业者白话。
“工作的时候问‘在吗’,或者直接微信拍一拍,等于‘我有事儿找你’。”——剧综宣传人员鸡翅。
“项目结束之后,给甲方发‘在吗’,意思就是‘该回款了,什么时候给我打钱?’”——公关小孟。
“很久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给你发‘在吗’,要么就是准备结婚了找你凑份子钱,要么就是借钱,要么就是让你帮忙点拼多多。”被“在吗”迫害多年的程序员大宇找到了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不熟的人在没有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只发一句‘在吗’,我就不会搭理他,等他说事才会回他,因为我不确定我应不应该在。”
加拿大多伦多,顾客在一家餐馆的户外露天区域就餐。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关键的知识点往往要求考生举一反三,比如“在吗”的升级版是“有时间吗”——后者比前者的目的性更明确,压迫感也更强。公关小孟调侃:“如果同事或者领导突然拍着我的肩膀问‘你有时间吗’,我就会心里一咯噔,这意味着要给你安排工作了。”
“如果你不想做这个事情,可以这么干。比如他中午问我有没有时间,我说现在没有,大概晚上10点以后有。这样一会让他觉得不好意思,二会耽误他的进度,如果有急事的话就不会找我,如果是不急的事,交给我倒也无所谓。”
“语境学”中还有一些特殊词汇,它们就像英文里的词根,加上不同后缀就会拥有不同的词性,比如“嗯嗯”比“嗯”显得热情一些,又比如这个字——“好”。
“好”——多回复于说话人情绪低落,或被逼无奈的时候,因为他一个字都不想多说。
“好的”——正常情况下的回复,类似职场万能金句“收到”。
“好滴”——显得说话人性格活泼,状态积极向上,对这个事情乐于接受,或者有想和对方搞好关系的需要。如果更进一步,他会在后边加上一个波浪线——“好滴~”
相反的,说话人心情不好,态度抗拒的时候会回复“1”,而如果他回复“哦”——那可能马上就要吵起来了。
社交黑话第二课时:糊弄学
在社交中,如何区分对方是不是在糊弄你?
“糊弄学”分为低级糊弄和高级糊弄,低级糊弄多通过单一语气词+重复关键词的方式,来敷衍对方。
“如果我对这个信息不感兴趣,我就只会回复‘嗯’。”——创意设计Jennifer。
“你跟他分享生活,他总是回复你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那就证明他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我在说一件很生气或者很伤心的事情时,他也给我‘哈哈哈’。”——文字工作者小关。
在某体制内单位上班的达达向记者分享了她的“糊弄”经验:“每次别人和你说一件事,你只需要抓住关键词反问回去,就会显得你听得非常认真。”
“我领导总是强迫我加班。”——“啊?加班?”
“我想和男朋友分手了,他冷暴力我。”——“什么?冷暴力你?”
“我儿子可聪明了,现在能背下九九乘法表了。”——“哇,九九乘法表诶!”
年轻人在相亲会上交谈。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而相对应的,高级“糊弄学”约等同于客套话,让社交菜鸟们难以分辨真实的含义。
我尽量——最好别指望我。
再说吧——再也别提这件事。
下次一定——没有下次了。
让我考虑一下——我不同意。
你们先吃,我看情况——我不来了。
在路上了——还没出门。
“说下次请你吃饭,到时候肯定不会约的。”记者王涵调侃:“这句话只是聊天的一个客套结尾而已,如果真心想约饭会提议时间地点,比如说我们下次去吃椰子鸡。”
社交黑话第三课时:职场学
敲黑板!同学们,我们即将迎来社交黑话中最难的一个课时——《职场学》。
都说职场如战场,谈笑风生间攻城略地,不动声色;几句对白里短暂交锋,兵不血刃。如何从一句看似平平无奇的话中迅速体会其潜在含义,走一步看三步,是课程的重中之重。
“下属不提具体进度,回复‘正在做’,那就是还没做。”——本小新的领导卢老师。
“当我们跟领导说‘收获颇丰’时,等于‘你这些破玩意儿我听了800遍了’。”——编导毛羽。
“面试时,面试官如果询问对方‘我们单位离你家远不远’,代表这家公司有加班的需求。”——资深HR柯柯。
“同事对你说‘这件事情你比较专业,你比较有经验’,别怀疑,他要把这个活儿推给你。”——原画师奇点。
“男生跟男生说,‘走,出去抽根烟’,或者女生跟女生说‘出去买杯喝的’,很可能是有不能在办公室说的话要跟你分享了。”——广告公司媒介韩凌。
韩国市民在首尔麻浦区一咖啡厅聚会。中新社记者 刘旭 摄
有意思的是,在受访者中,“领导”和“下属”对社交黑话的理解截然不同。领导的视角基于委婉的暗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意向传达。
周末有什么安排——我想给你安排安排。
争取今天搞定——搞不定就加班。
大领导很重视——这个事情你得上上心。
“在忙吗(试探对方档期)、这个项目决定着公司未来(下月没钱发工资了)、甲方整体很满意(但还有一堆的小意见)。”创意行业项目总监李伟分享了他常用的职场社交黑话,并谈到了一件让他啼笑皆非的趣事。
“有一次项目处于交付阶段,时间很紧张,想让新来的同事周末加班赶工,就问他‘周末有什么安排’,想着他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没想到他说这个项目压力太大了,周末完全不想琢磨任何工作的事情,只想闷头睡两天,并希望公司的人不要找他。他这样说了之后,我也不好继续说加班了,结果周末我一个人在公司加了两天班。”
而对于下属来说,职场“社交黑话”则更偏向一种难以参透又虚无缥缈的暗示,有时甚至得反着听。
咱们对事不对人——我要开始针对你了。
我有个疑问——准备好接受质疑吧。
能克服吗——不能克服也要克服克服。
你可以提意见——但是你的意见我不见得接受。
“有一次领导问我,你这个片子着急播出吗,我说不太急。领导说,有一些小细节咱们可以探讨,你也再琢磨琢磨。”编导毛羽吐槽:“‘再琢磨琢磨’就等于在领导的指导下,我重新做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片子。”
因此,对于职场社交黑话,毛羽如此评价:“很有用,说得真好,下次不要说了。”
年轻人普遍不喜欢“社交黑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的受采访者中,中年人往往对“社交黑话”适应良好,而多数年轻人则更希望大家可以“有话直说”。
“社交黑话代表了一种默契,既能达到目的又促进家庭和谐。”60后刘先生如是说,圈子里的好友人均“妻管严”,因此他们研究出了一套“团建暗号”:“喝茶等于约牌,开会等于喝酒,长途等于两场活动以上。”
“我们之间都很默契,老‘游击队员’了。如果父母或者妻子在家,就会问‘今晚开什么会,在哪开会’。有时候大型同学聚会后想几人单独聚会,就用黑话互相转告,不至于让其他人没面子。”
资料图:饮酒、喝酒、聚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小新的领导卢老师则认为,在职场中“社交黑话”有其价值,可以给彼此留一点转圜的余地:“又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必要当面锣对面鼓地去硬碰硬。大家委婉一点,互相留点脸面,以后再打交道也相对容易一些。”
相对应的,虽然受访者中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肯定了“社交黑话”的必要性,承认它可以起到缓和、铺垫、给对方留台阶的作用,但也表示这是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潜规则。
“‘社交黑话’是懂的人不会告诉你的一种暗示。”——初出茅庐的00后女孩宋雨欣。
“有一些黑话充斥着大量看似专业实则无意义的词汇,其实没有太大必要。”——25岁的传媒从业者白话。
“生活已经很辛苦很累了,还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有话直说,以及不要有事儿没事儿拍我!!!”——24岁的剧综宣传人员鸡翅。
“作为性格直接的90后,我不喜欢社交黑话,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工作生活中能直接沟通说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靠感觉去猜呢?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出生于1997年的高中教师小陈。
图为韩国市民当晚在首尔麻浦区一餐厅用餐。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摄
在传播学中,语言的意义从来不是由字面意思所决定,而是一个大环境下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它永远无法脱离实际情况而独立存在。作为当下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社交黑话”一方面是维护关系的黏合剂,传达了彼此心知肚明的礼貌,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给“社交菜鸟”们设置的门槛和陷阱。
不过,或许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年轻人们用互联网黑话譬如“YYDS”“XSWL”“XFXY”等缩写词让中老年人一脸蒙圈,感慨自己脱离潮流之后,总有一天前浪们也能举起一箩筐的社交黑话,坏笑着说:“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完)
几亿人每天都在跟自己聊天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微信上的联系人虽多,但天天联系的只有一个:文件传输助手。就算没有它,还有一个头像昵称都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我”,承担了备忘录、文件传输、生活吐槽等等各种功能。在微信中与自己说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出于切切实实的需求。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我正拿着手机,在跟自己说话。
说出的内容,就是你此刻看到的文字。
这不是什么科幻文学,就是此篇文章诞生过程的真实记录。
我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点击开文件传输助手,用语音功能,一字一句,写下这篇文章。
顺便再用三个手指下滑屏幕,把上面这张截图,用文件传输助手发至电脑。
另一时间的我,整理了这些零零碎碎记下的语句,把它变成文章,呈在你的面前。
或许我还有自恋的一面,在电梯间里碰到熟人,想把文章发给他看看。
翻开公众号找文章着实有些费事,我只需要提前将最新文章的链接转发给自己,就能在与熟人擦肩而过时,快速把文章转发给他。
逐渐的,在我、在很多人的微信里,文件传输助手,或者那个和自己头像、昵称都一摸一样的微信号,成为了每天聊天最多的人。
即使发信息、看信息的,始终是同一个人,却依然乐此不疲。
工作中、生活中,文件传输助手,或者那个同名同姓的账号,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帮助?
一、文件传输,不只是文件传输不同于“对着镜子说话”的偏执与无奈,在微信中与自己说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出于切切实实的需求。
1. 连接——多端协同过去,在智能手机还未崭露头角的年代。
非智能手机中能联网的应用,时常也只有随机自带的QQ,或者艰难下载的JAVA版QQ。
那时,虽然手机也可以用数据线、软件来链接电脑,却几乎没有显现出文件传输的需求。
根本原因,在于手机功能的局限。
手机容量小,存储不了太多的信息。手机本体时常只有按KB来计算的容量,即使后来可以插入储存卡,也无非是MB级别的存储量。等达到GB级别的时候,智能手机也已经到来。手机功能弱,即使存储了一些信息,也难以在手机上浏览。文字信息只能看TXT格式的,视频只能看3GP格式的,下载的应用普遍存在兼容问题……多数时候,手机的存储功能,和U盘没什么太大区别。甚至因为手机需要搭配数据线、读卡器来链接电脑,还不如U盘方便。那时候很多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U盘。网络速度慢,那时没有WIFI,非智能手机依靠着2G联网,信息传输效率没有保障。用手机QQ说一句你好,对方几分钟能收到信息,都得看天气如何。想要凭借手机网络传输个文件、视频,就必须具备一天不碰手机、慢慢等待传输的耐心。基于时代的局限,手机还只是通信设备,不是如今可以包办办公与娱乐的全能入网端。手机端与电脑端的链接,没有太大价值。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样子。
虽然手机的某些功能,依然未必赶得上电脑操作那样高效,但至少也足以成为合格的便捷替代品。
电脑上编写的文章,发送到手机上,在需要时也可以进行查看、修改。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可以上传的电脑中进行PS处理。甚至很多时候,这种需求不只是可以,而是必须。
出差前做到一半的工作,出差过程中还要继续调整。领导可能询问的工作文件,备份在手机里,以便随时响应。不同入网端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协同需求。因而,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需求也就越为明显。
文件传输助手,就承载了这样一个传递的途径。
2. 编辑——信息加工同样因为手机的升级,有些简单的工作不需要经过电脑,在手机上就可以直接完成。
晚上接到上司的指示,编写一条朋友圈文案,总不需要再回公司打开电脑办公吧?手机上就解决了。别看5、6行文案不长,如果想写的精湛,也颇费心思。若无法一气呵成,就把想法写在文件传输助手里,再慢慢修改。给重要的金主发信息,言辞需要再三斟酌。为了避免写错、写到一半发出去,先在文件传输助手中打出来,再细心检查言辞是否得体、有没有什么漏洞。微信上的文件传输助手,就如同是电脑上的TXT,虽然包含的功能未必完善,但对很多人来说,足以够用、方便。
3. 备忘——信息管理有的信息写出来,是为了当下让别人看。
有的信息写出来,是留给未来的自己看。
时间碎片化,割裂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上一分钟正在构思新的活动方案,下一分钟就接到老板的电话让帮她取快递。前一分钟刚想到的绝妙创意,后一分钟就有可能因为自己孩子的哭声,而忘得干干净净。
不是我们的脑子不好使了,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必须完成的事情,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而大脑的思考资源,就像电脑CPU一样,是有负荷上限的。
这种时候,文件传输助手,又恰好可以为我们扮演记事本、备忘录的角色。
1)记事本——信息保存
做方案、写文章,如果坐在那里硬想,就像消化不良导致的肠道阻塞一样,极为低效。很多时候都是漫无目的时的灵光一闪,成为了妙手偶得的佳作。
但灵感这东西,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被其他事情分神,很容易就被遗忘。可能过一天就会后悔:我明明有个那么好的点子,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下来是最靠谱的。
手边有手机,手机正开着微信,顺手记在文件传输助手里,过几天再想查看时,无论是手机上用,还是电脑上看,都清晰可见。
2)备忘录——信息提示
明天去了公司,一定要趁客户还没来,把方案中那个低能的错误改掉。
给公司垫钱的单据,总记住不报销,就算隔段时间整理一次,也总感觉自己漏了什么。
怎么办?用手机提醒自己记住。
把改方案的事情记在文件传输助手里,明天早晨一打开微信就能看见。
把单据截图发到文件传输助手中,到了公司立刻报销。
哪里怕忘写哪里,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老年痴呆了。
4. 存储——文件管理在习惯了用微信管理信息后,很多人更进一步,开始用文件传输助手来管理自己的文件。
图片、视频、工作文档、链接,甚至是手机上并不方便打开的7Z压缩包,都可以发给文件传输助手,在手机中保存。
只要记得大概的名称、日期,即使其中保存的信息很多,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日期查找等方式,快速的找到。
现如今,手机容量越来越大,从32G、68G,到512G、1T,不得不说,微信容量占用,为手机扩容的更新换代做出了巨大贡献。
借助微信,代替手机自带或第三方文件管理应用,来保存、管理重要的文件,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的习惯。
二、为什么是微信文件传输?按理来说,以上这些需求,在现如今的手机上,都可以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有文件管理器来管理文件;有网盘来存储大文件;用数据线来进行更快速的跨端传输;用笔记软件记录灵光一现的电子;拿日程管理来提示自己不要忘记重要事务;拿办公软件来编写文字、数据。而且每种功能,都有N多个应用可以选择,照顾到多方面需求。
为什么人们还热衷使用微信的子功能?在文件传输助手中,用最基础、甚至本身设计之初并不是为了实现某一效果的功能,来完成自己的事情?
1. 低行为成本——用起来快最简单的原因,手机里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没有微信用起来方便。
1)免下载
为了实现上述种种功能,很多应用都需要单独下载。可下载应用,本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点开应用市场或浏览器,找寻所需的应用,辨别应用真伪,下载安装,权限管理,点开注册,甚至有的还要付费使用。
而微信这应用,国内每台智能手机都有;微信账号,很多人都不止一个;文件传输助手,只要点开微信就能找到。
相比下载单独的应用,直接使用微信,毫无疑问能节省行为成本,省去不少麻烦。
虽然它的功能有限,但在很多情况下,也足够用了。
2)免开启
即使手机里有百度网盘,有WPS,可很多人依旧在平日里,喜欢用微信管理自己的文件。只有在迫不得已、文件传输助手无法做到时,才会点开它们。
微信便捷性的优势,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其他软件需要在手机桌面上找到,需要点开;长时间没使用,还需要重新登录;甚至有时候,还必须更新升级才能使用。
反观微信,平日里它就是一直保持打开状态,根本不用你刻意去找、去开、去登录。
虽然,打开、登录一个软件,未必会浪费多少精力。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省下一点精力,又为什么要额外迁就那点麻烦呢?
3)免卡顿
微信本身产品的流畅程度,也是值得称道的。
虽然体积不小,但相比其他应用来说,流畅程度还是可圈可点。
再看看其他应用,不仅使用体验良莠不齐,甚至还有很多会弹出广告。点开一个,就不知道要再连带着打开几个APP。
也难怪现如今人们都精通了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4)免费心
对于一小部分人而言,专业应用,确实能为他们解决文件传输助手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对更多人、更多场景来说,那些专业应用所针对的情况,却是日常当中根本不需要的。
繁复的功能、目录,反而增加了普通用户的使用难度。
文件传输助手中,扁平的存储目录,点击发送就可以。放在网盘里,却需要考虑文件夹管理的麻烦。微信中只需要打字就能编写的字句,若使用WPS,先要考虑使用什么文档类型,再要新建文档、编辑文档标题、考虑存档位置。当面对简单的需求时,复杂完善的功能,反而成为了一种累赘,找起来麻烦,学起来麻烦,用起来麻烦。
面对诸多的麻烦,有的人甚至愿意自己把需求砍掉。
很多人明明有需要,却不愿意学习手机软件的使用,就是出于这种逻辑——为懒惰砍需求。
2. 高使用频率——想起来快每天,我们打开微信的次数,都不只十次,百次。
每天,我们停留在微信中的时间,都不只10分钟,半小时。
高频率的使用,使微信的提示有时比闹钟还有效。
闹钟提醒一下,人们关闭之后指不定又忘了。
但写在文件传输助手中的最后一条信息,在文件传输助手被置顶后,会反复的出现在眼前,一次次的进行提醒。
假设若现在微信在聊天列表中,推出一个置顶的信息流广告位,先不论用户的厌恶程度,广告主绝对会买爆。
这个位置每天被用户看到、留意的次数,又该突破怎样的数字级别?
而对于把文件传输助手,进行置顶的用户来说,不仅仅是写下的信息会成为提示。
它还不断的提示着用户,你有文件传输助手这项功能可以使用。
相比其他APP的广告,文件传输助手虽然从不打广告,却依然具有无可匹敌的流量优势。让用户一次次的想起,一次次的使用。
3. 低跨端阻隔——连起来快在跨平台使用时,微信的便捷,同样可以给用户省去不少麻烦。
手机里有微信,自不必说;很多人的电脑里,也安装着微信;即使没有安装微信的电脑,也可以登录网页微信来完成传输功能。
在其他应用,还受困于流量,不得不要求用户必须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大部分功能的同时,微信却能简单登录、简单使用。
尤其是面对诸如出差、外调办公、临时使用电脑等场景时,使用其他软件需要从头下载,使用微信只需要简单一扫,拿个省力哪个费力,一目了然。
再者,微信的多端登录提示明显、管理方便,虽然不可避免仍然存在隐私泄露风险。但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相比那些不知道如何在手机上管控电脑端登录情况的应用,微信还是有更多可控感的。
4. 高社交属性——传起来快说了手机与电脑的协同,人与人的协同方面,更是微信的优势区。
给别人发送文件,你拿什么工具发?
给下属发条通知,你在什么应用发?
即使很多企业有类似钉钉的办公软件,但不可避免的沦为双系统并行,员工日常交流还是依赖微信。
在这种基础上,手机操作,文件传输助手就成为了微信传递的工作台。
要批量转发给别人的文件,可以先传到微信里,看看能否正常点开。
需转发给别人的重要信息,现在文件传输助手中编辑好,仔细检查修改,再发送给目标人物。相比使用其他办公应用来编辑,在微信中编辑好后直接点击转发,岂不是方便的多?
三、当微信不只是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毕竟不是一个完整的应用。
论文件存储,它存储大容量文件颇为不便,比不上网盘。
论资料传输,它容量不足、速度受限、流量花钱,不如移动硬盘。
论信息编辑,它功能单一、格式受限,比不上PC办公软件。
论日常记录,它花样不足、没有闹钟,无法与专业笔记软件相媲美。
但是,在流量、效率的加持下,他却用最基础的功能,替代了这些应用本应占有的市场,成为了用户每日不离的身边人。
在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当占据流量绝对优势时,所产生的马太效应。
显然,微信也会不止步。从公众号、搜一搜、看一看、视频号、小程序的逐步亮相,到现在打造出商业生态圈的规模。未来还会有更多功能,借助着微信本身的流量优势,一诞生就成为主流。
当一个应用越做越大,包含了你能想到的一切功能时,这个终极应用,是否会代替所有的其他应用?是否会直接代替手机系统?又是否会如同终产者一样左右一切?
所幸,有反垄断法的存在,也有其他无数惊才绝艳的产品人、产品。所有人手机中只有一个应用的日子,永远不会出现。
但每天拿起手机,只会打开两、三个应用的人,其实已经不少。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来自日夜相随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5/2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