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个小时能走多少公里路
人一个小时一般能走4-5公里路。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为1.1-1.5米/秒,一小时一般可以走4-5公里,不过具体会受到路面平坦情况、步行者的步伐大小等影响。
人一个小时能走多少公里路
一般而言,老年人和儿童步行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一小时可以走的距离会短一些。
行走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应该每天保证一定的步行量,建议饭后进行散步,这样对身体健康有益处。
行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尤其是中老年人,每天走1-2次,每次在30分钟左右,可以预防很多疾病。
追光 | 一根细绳,引出视障者奔跑的路
想象一下
在长达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道上
闭上眼睛
通过一根绳子
把自己交给他人
此时,你敢大步向前奔跑吗?
这根手腕上的细绳
叫陪跑绳
长约30厘米
一头系着视障者
另一头是守护他们的陪跑员
为了等身边的人
他们跑得很“慢”
马拉松赛道上
一位视障跑者常常需要三位陪跑员
一位负责领跑观察
一位通过陪跑绳牵引视障者
还有一位在后方确保安全
“我是他们的眼,也是他们奔跑的勇气”
上海“黑暗跑团”创始人程益说
跑团自2016年成立至今
有几千名注册成员
其中包括两千多名陪跑员
四百多名视障跑者
每周六
程益会组织视障人员
在上海世纪公园练习路跑
“周六的路跑
成了许多视障人士每周最期待的事”
“陪跑时,我的心都悬在他们身上”
程益坦言
作为陪跑员,一场马拉松下来比自己跑还累
“我要时刻观察视障者的状态
保持同频同步
还要随时留意前方的路况
有危险及时提醒身边的视障者”
今年是程益做陪跑员的第六个年头
“看到他们在自己帮助下
一天天变得开朗
愿意走出来、跑起来
就是自己一直坚持陪跑下去的动力”
23岁的双胞胎兄弟殷天保和殷天佑
都是“斜杠青年”
他们是盲人咖啡师
也是马拉松跑者
“保佑”兄弟自小就完全失明
但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
却并未与他们擦肩而过
这对双胞胎
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此前,天保、天佑两兄弟
作为盲人足球队队员
曾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残运会
而在2019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
20岁的他们顺利完成了全马首秀
当记者问
“对你而言,跑马拉松难吗?”
弟弟殷天佑回答:
“其实不难”
“唯一对我们来说困难的,就是你自己想不想跑”
“迈出自己心头的那一步,你就走出来了”
天佑从2016年开始接触跑步
每周,天佑都会在空余时间
和自己的陪跑员练习路跑
“任何人都是从3公里、5公里开始跑
再到半马、全马,我们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时间久了,两个人的步伐、手势
几乎可以做到完全同步
“我甚至感觉不到陪跑绳的存在”天佑说
回忆起上一次马拉松经历
天佑很是兴奋
奔跑在马拉松的跑道上
“我能听到,也能感受到场边观众的加油声
感受到有选手从我身边超越
有选手被我们超越
这种“触手可及”般的感觉
很奇妙、很轻快、很享受”
今年,他们再次挑战了上海马拉松
有那根绳在、有陪跑员在
他们跑得很尽兴
*
记者:许东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萌
“中国人的故事,比我写的更精彩”
“如果你问我,中国怎么样?我会说:中国是个好地方。因为总能让我见证奇迹。”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11月25日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
潘维廉来华36年,从“小潘”变成“老潘”,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追梦历程。1994年,他背着相机,带着家人,开着面包车环游了大半个中国,历经3个多月,行程4万多公里。2019年夏天,潘维廉带领厦大师生重走当年的路,25年前要用3个多月才能走完的路,这次只用了32天。从昔日的泥泞小道到今天遍布全国的高铁网络,从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到今天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潘维廉说,“中国人的故事,比我写的更精彩”。
在宁夏隆德的张树村,一个60多岁的老农问能不能扫潘维廉的微信,他吃惊地问:“你有微信?”老农说:“当然!难道你没有?”那一刻,潘维廉感到,中国“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是真切的实践,就连乡村的老农也在跟上时代。
在八闽大地上,奋斗与深情的故事在不断上演。潘维廉对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故事耳熟能详,“他把自己发明的菌草技术带到宁夏,帮助农户摆脱贫困。‘授人以渔’恐怕是中国精准扶贫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华侨大学读书的安哥拉留学生卫宇达,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妙招”:中国人会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推广特色小吃、通过直播为农民卖农产品等等。最近,卫宇达学起了直播带货,帮助福建的农民推荐土特产。“我接受了详细的培训,了解每一样产品的口味、产地、价格、适用人群。”
第一次直播时的紧张感,被直播间中热情的粉丝互动弹幕打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直播不到1个小时,就卖了2000多元的农产品。这让卫宇达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商经济为增收带来的助力。“我要把这些经验带回我的家乡。”
同样来自安哥拉的比特今年7月刚毕业,就抓住了在华创业的机遇。
6年前,比特来到华侨大学留学,有很多安哥拉的朋友经常找他在中国采购一些货物,比如服装、鞋子、电子产品。在当“代购”的日子里,他逐渐发现中国的市场非常有潜力。这让比特打开了新思路,“如果我在中国开一家自己的跨国贸易公司,我就可以把中国的产品卖到自己国家”。创业的种子就此在心中埋下。
今年6月,华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等单位,共建了全省首个“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这给想在厦门创业就业的留学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便利服务。比特瞄准商机,11月中旬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公司。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党委书记袁媛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吸引着留学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读完本科之后选择继续深造,甚至留在中国发展”。
这几年,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家里的老照片、祖辈的故事、海外媒体的塑造上。”袁媛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让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思政课不仅要讲给中国的学生听,还要“以文化人”讲给来华留学生听,更要“以侨为桥”做好国际传播。
“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应运而生,这个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工作室是用留学生的视角来记录中国故事,并分享给全世界的朋友们,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自印尼的留学生白家嘉是主创之一。“来中国之前,我以为中国很多地方是很落后的。”在中国留学的这几年,她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青年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白家嘉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她通过拍摄短视频分享在中国学习到的传统文化、体验过的非遗文化。
每到寒暑假,她和伙伴们回到印尼,还会教家乡的孩子们说汉语、学习书法、剪纸。白家嘉说:“现在巴厘岛的很多学校已经把中文列为必修课,未来,我会回印尼当教师,让大家爱上中文,爱上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比我写的更精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自男芳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5/2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