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起源于什么年代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又被称作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古文。甲骨文的产生,据考究是因为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做任何事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占卜,所以上面的文字就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商朝的文化产物。它被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甲骨文的书写方式,是用刀将文字铭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面,所以得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又被称作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古文。它是汉字的早期表现形式,也目前存有的中国商朝时期的一种成熟文字,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字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古代人们独立创作的文字法则,队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甲骨文的产生,据考究是因为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做任何事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占卜,所以上面的文字就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意义有多大?
120年,人类寿命的极限,然对三千多岁的甲骨文而言,不过弹指,历久弥新。
历经三千年,从沉睡地下的文献遗产,到学者书斋的拓本卜辞,再到跃动云端的数据图档,甲骨文真实传递了上古中国穿越数千年而不朽的基因奥秘。
走过双甲子,从摩挲掌间的古董珍玩,到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再到举世瞩目的国际显学,甲骨文一路见证了近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书记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今天,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年之时,让我们重温那些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致敬学者释读与研究的卓越成就,讲述契文记载与蕴含的历史真相,树立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中国自信。
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安阳,小屯。
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因为殷墟甲骨文1899年在这里被发现,而闻名于世,可谓“一片甲骨惊天下,蕞尔一邑震寰宇”。
此后,这里陆续出土了大量都城遗址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加上小屯的地望与《史记》中的记载“洹水南殷墟上”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以小屯为中心的洹滨一带,就是商王盘庚所迁的殷墟。
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自盘庚迁殷至公元前1046年帝辛覆亡,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然而在20世纪以前,因缺少同时期文献史料和物证,西方学者一直质疑商朝的存在。重鬼尚祖的殷商因此充满神秘色彩,殷墟的具体地点更无人知晓。
甲骨文的发现,犹如一道霞光,划破历史长空,照亮了这座沉睡三千多年的古老都城。借助甲骨上的卜辞刻辞,我们得以与商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缓缓揭开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作为我国地下出土的最早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殷墟甲骨文与敦煌石室经卷、西北流沙坠简、明清大内档案并称中国近代文化史料四大发现。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正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甲骨文在1899年被发现,带有偶然中的必然。有一种说法被广为乐道。相传,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到中药房抓药,意外发现了一味药材“龙骨”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不识,后经研辨发现了甲骨文。
经考证,这种颇具戏剧性的传说并不可靠,倒是古董商把“字骨头”拿给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鉴定,更为可信。凭其深厚学养与慧眼,王懿荣认定该文字“确在篆籀之间”,并重金收购数千片甲骨。
如果说王懿荣是甲骨文发现第一人,有肇始之功;那么,收购王懿荣所藏甲骨的刘鹗(字铁云),堪称甲骨文著录第一人,奠甲骨研究之基。1903年,刘鹗从自藏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第一部甲骨文拓本著录书《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声名大噪,身价倍增,不仅是每字“价银二两五钱”的天价珍玩,更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吸引更多学者投身研究。
甲骨文研究早期,罗振玉当属首位功臣。在亲家刘鹗家里,他第一次见到“龟板”,甚为惊叹,“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此后,罗振玉首先探明小屯为甲骨的出土之地,而且在甲骨文收藏、整理、刊布、考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已如学人所愿,流传,悠远。甲骨文考释迈入大数据时代,甲骨文承载的殷商奥秘逐渐被揭开,甲骨学已然成为海内外瞩目的国际显学。
汉字源头
甲骨文中的“象”,长着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这是象形字;“酒”是将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构成会意字;“徉”由形旁“彳”和声旁“羊”组成形声字……
商人以其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为,创造成一个个表意字符,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便是现代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其中蕴含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构造“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
——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日趋均等。郭沫若评价其,“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其形体结构蕴含丰富古代文化信息。比如甲骨文的“男”字由“田”和“力”构成,“力”的字形像一种耕地农具。这说明,创造“男”字时,中国已进入农业社会。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老文明都曾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与殷墟甲骨文并称世界五大古典文字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玛雅文字,都与它们所代表的文明一样,湮没进历史长河而先后失传。唯有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和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总书记多次强调。
透过我们今天书写的横竖撇捺,仿佛可以窥见祖先契刻在甲骨上的一笔一画。那些先辈所珍视的思想、情感、知识和经验,借助一个个字符的传承演变,一辈辈绵延,一代代流传,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文化根脉
“星率西”,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意为所有星星都向西快速运动。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在出土的15万多片甲骨中,不仅有流星、日食、月食、彩虹、骤风这些自然天象,更多内容涉及三千多年前的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饮食宴飨等日常生活,是研究中华文明史、追溯国家起源、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宝贵史料。
20世纪20年代,疑古辨伪之风大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经“古史辨派”学者的一番考据,所剩“只有千年了”,甚至连屈原的存在都属疑辨之列。
就在中国上古科学考古资料极端匮乏之时,甲骨文的出土及其所承载的殷商文明,犹如一盏明灯,使史学界摆脱过度“疑古”的困境,并走上“释古”“考古”的道路。
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即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13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无可辩驳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
这背后,得益于甲骨学者的创造性研究。1917年,王国维在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遍征古籍,对照卜辞,不仅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可信,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还纠正了《殷本纪》所列殷代王世的个别错误,如“报丁”应在“报乙”“报丙”之后。自此,晚商以来的中国历史被证实为“信史”。
甲骨文的发现还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揭开了中国现**古学的序幕。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等对殷墟进行勘探,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的大规模考古。此次考古持续十年,发掘15次,取得了包括最大甲骨坑YH127在内的重大收获。
1950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在郭宝钧主持下展开。至1979年共进行40余次发掘,初步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发现了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
殷墟考古虽然从“证史”开始,发掘的最初目的就是寻找甲骨;但实际从1929年开始,发掘甲骨就变成对殷墟所有遗存的考古。2001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珍视的人类精神财富。
活化瑰宝
“一字千金!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
2016年10月,《光明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掀起一阵甲骨热潮,学界为之振奋,群众也跃跃欲试。
与热闹悬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两年后,首批获奖名单公布,仅有两项分获一二等奖,奖金为10万元和5万元。
重赏之下,甲骨文释读成果为何寥寥?
一方面,甲骨文字的破译不是从字到字孤立地进行,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甲骨学各领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目前,在已知的4300多个甲骨文字中,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个左右。其余大部分未识或未定字,多为人名、地名或物名,释读已非常困难,因为在中国文字发展中,甲骨文的一些元素已经变异、失传。
另一方面,“冷门”甲骨学曾长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为甲骨绝学不仅涉及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古天文历法等学科,还需要掌握一些动植物基本知识,更要坐得住冷板凳,“练就十年不下楼的功夫”。
就在甲骨文破译、甲骨绝学传承发展面临瓶颈之时,***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一个甲骨学全面发展与传承弘扬的新时代,从此起航。
——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点亮了甲骨文破译的新希望;
——跨学科、开放式、协同创新,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助力甲骨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表情包、文字库、共享平台,鲜活的甲骨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清末民初,甲骨文发现之时,正值中国积贫积弱,不少甲骨经民间滥挖,流散异国他乡,留下无尽遗憾。
曾经,汉字被当作落后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实行西方拼音文字,一度成为主流声音。
今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掀起汉语汉字热,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字再次大放异彩。
回首120年来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本报记者 柴如瑾)
「转载」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国号)的来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代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 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史记 夏本纪》载,“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后”字在古文中从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会从女性氏族过渡到男性氏族主导的一种历史遗存。换做现代汉语其实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来,就是象征其母所属,以蛇(龙)为图腾的氏族徽号。
夏朝在事实上为大禹之子--启,所开创。“夏”字在甲骨文中为蝉形,由此可推出,“蝉”当是夏启之母所属部落之图腾。《史记 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当时涂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涂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该氏族以蟾蜍为部落图腾。
古文中“蜍”通“蝉”,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之句。因此可见,夏由蝉来,蝉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兽,意义甚明。至于其余的各种美好的引申意义,小熊就不废话了。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商以玄鸟(由燕子神化凤凰)为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进而族名,由族名进而国号。
商为本号,殷为别号。商殷是周人及后世对商的称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东,呼商人为殷人,类似于旧时上海人称呼外地人为阿乡是同样的道理。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甲骨文“周”字写法为“田”形,周人重农,则表示田畴、种植的周遂成为族名,进而由族名上升为国名。周的始祖稷为农神,稷(谷子)便成为周人的图腾。
顺便说说今人的误解,近代学者多用西方语音学来训诂古文,恰如用刀叉来吃米饭一样,错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训诂,周居然会变成氐羌之种。东方象形文字训诂,自然要从字形,字义入手,才是正途。
还有一种错谬,就是出口转内销,用西文汉译来诠释经典,感觉上就像是用筷子来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著名的笑话,“中国”一词来自英文瓷器(China),事实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国”作一人持干戈以卫社稷解。合在一处,即是诸侯聚集于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征。而英文中的“China”一词词根,来自于梵文中的“Cina”。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甲骨文中“秦”字写法为“禾”形,禾,一种密植丛生的谷物,民间叫草谷,用作牲畜饲料。秦人祖先非子为周朝养马,借助于禾这种大量种植的草谷,养马业取得成功,得以立国,为标志立国之根本,秦遂成为国号。
秦始皇南巡,为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秣即是一种养马的草料。继续往下推的话,《推背图》云,“称王只合在秦州”,当年太祖西狩,秦本为禾,草谷亦称毛谷,有猫儿尾之别号。而某公号介石,恰好定都于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败?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于汉中,汉中本为双语词。“汉”为汉水,“中”为当地巴人泛语,例如巴人口中所称的阆中,黔中各处。汉中原意,不是指汉水中游,而是泛指汉水流经的地域。
“漢”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里才做“漢”,水旁从堇,堇本意是黄色的黏土。大体而言,无论是持戈以厌水,还是水来土挡,都是体现诸夏先民对于洪水来袭的恐惧。
引申下去,就是对外来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抵触,例如满清,从失去汉土的洪门开始,一直到兴起于武汉黎元洪,无一例外都对这个水德异常的避讳。直到最后袁世凯,慰廷,容庵,项城,从姓名,字号,到郡望,全都应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厌水,堪称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后棋差一招,称帝的时候,没有应准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宪,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给放弃了,自毁前程,可惜。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魏,表面意义,曹操曾受封于邺城,为战国魏国故地。暗里则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高者,涂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便是如此。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也可以称为季汉,相对于刘邦的(前)汉 ,刘秀的(后)汉。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孙权所据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而吴地一称可溯源至先秦吴国,由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进而成为孙权建国之国号。《吴越春秋》载,周王姬昌的两个哥哥,不知是主动让位,还是被逼逃走,最后在东南建立国。一个叫泰伯、一个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吴”。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表面意思,司马氏的封域“皆晋之故壤”,暗里,司马昭又始封高都公,“高都”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并且司马昭由高都公进封晋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显示由“高都”进到“更高(晋)”的层层推演关系。
当时三分天下,号晋,又有三分归于一统的寓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刻司马氏希望受魏禅,承汉统,比肩周晋,摆明了是要树三面大旗的。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杨坚父杨忠封爵随国公,杨坚袭封,随后进爵为随王,按当时禅让的习惯,国号沿用前朝爵号为国号,杨坚遂启用“随”为国号。但为避“随”之恶意,繁体为“隨”,杨坚去不详之“走”旁,古文中做乍行乍走解,得隋。
但据后人考证,隋又作裂肉解,即祭祀后残余的肉,更加的不吉利,于是隋朝国祚更短。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李渊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而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有关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涉及地域广泛,有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于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则源自河北的遗迹。
12.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封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及至陈桥兵变,禅周建国,遂以宋为国号。追根朔源,。“宋”,又源自于微子启以商嗣的身份受周分封为宋公,建都商丘,是为宋国。更巧的是,赵匡胤的老豆,名字里就有个“殷”字。宋又秉火德,称炎宋,是从更NB的大火星座的源头论起的。因此日后金亡时的红袄军,元亡时的红巾军,都是奉宋年号的。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元末明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起义,倡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后,韩山童子韩林儿称帝建国宋,号“小明王”。朱元璋始随郭子兴,及郭病亡悉有所部并奉韩宋政权为正朔,朱元璋早年亦加入明教,深受教义影响,及至称帝,遂建国号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寿辉的政权也称宋,只不过后来明朝建立,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把徐宋删出正史,编了一个低劣的“天完”政权,恶搞了他一把,顺便又踩了继承徐宋的陈友谅的汉政权一脚。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本文摘自:楠竹的博客本文来自好男人,爸妈造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