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和篆书的区别(隶书与篆书的区别)

隶书与篆书的区别
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经由千年的历史,字体讲究匀圆的线条,结构成纵势,是现代文字演变的基础,隶书源于秦朝时期,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的出现是书法中的重要变革。1、起源时间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是最早出现的文...

隶书与篆书的区别

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经由千年的历史,字体讲究匀圆的线条,结构成纵势,是现代文字演变的基础,隶书源于秦朝时期,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的出现是书法中的重要变革。

1、起源时间

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是最早出现的文字,距今已经有3千年的历史,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国语言,隶书起源于秦朝统一六国时期,李斯在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2、字体结构

篆书讲究匀圆的线条,结构成纵势,线条的粗细保持一致,有一种遒劲、圆润的美,隶书属于较为庄重的字体,它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所以书写出的效果略微宽扁。

3、影响

篆书是最早出现的字体,对于我国的文字具有较大影响力,也是现代汉字演变不可缺少的步骤,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书法中的重要变革。

隶书明明不是创于汉朝,为什么被称为汉隶,它和小篆有何渊源

秦朝统一文字,创立“小篆”

秦朝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制度订立,对春秋战国大量的地域性文字进行厘定规范。由李斯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创立了全国通用、整齐简明的文字,史称秦篆。为与大篆区别,又称小篆。

小篆的创立,使秦字有了固定的结构法则。小篆线条圆润,粗细均匀,比之大篆的拙重浑厚,更显轻灵文秀。秦篆赖以著名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存留至今,一般认为这些刻石上的文字出自李斯之手,好为《玉箸篆》,是小篆正宗。

“秦篆”“汉隶”开辟书法先河

秦篆、汉隶往往并称,但并不是说隶书创于汉代,只是表明隶书是汉代的代表字体。隶书在春秋战国即以发端,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书写年代,早在李斯创立小篆之前,字体有明显的隶书味道:横向波挑,笔画牵带,极富动感,比之篆书的严谨规整,更显自由奔放。

隶书经过秦代的发展,入汉以后加强了波折的变化。成为定型的字体。汉隶不仅在篆书横、竖、点、弯折等画之外,发展了撇、捺、方折,更突出的特点是,横笔的体式呈现出“蚕头雁尾”的鲜明特点,并且为魏晋书法书体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因速度应运而生的“章草”

由于文化的发展,为了追求书写便捷,草书应运而生。隶书之草,谓之“章草”,楷书之草,谓之“今草”,在汉代均已通行。汉末,行书、楷书,均已发端。由此,汉字的各种字体,在汉朝一个时代一起面世。难怪后人称汉代是一个书法艺术空前兴盛,并为后来奠基的时代。

汉隶碑帖,名垂千古

作为汉代书法的代表,汉隶的遗存以汉碑为主。后人从风格形式上对汉隶进行分类,有茂密雄浑的,如《陠阁颂》《衡方碑》;有方整挺拔的,如《张迁碑》《鲜于璜碑》;有法度森严的,如《曹全碑》《礼器碑》《熹平石经》;有舒展俊朗的,如《石门颂》等。各种风格均神全气足,无愧为一代典则。

于钟华:什么是篆书

要清楚什么是篆书,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书法。知道什么是书(法),“书”的前面加个“篆”字,就知道什么是篆书了。换句话说,“篆书”这两个字,“篆”是特性,“书”是共性,是根本。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讲。

一、书

从书法史的界定角度看,现在通常的书法史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去界定。第一个角度认为,书法指的是拿毛笔写汉字的一门艺术。从历史角度进行考察,以时间为维度,从而认定甲骨文是最早的书法作品。只要是拿毛笔写的汉字,写得好看,都把它认定为书法的范畴。所以现在讲书法史的书,大都是从甲骨文开始讲的。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拿毛笔写汉字”,其背后的逻辑是:汉字在前,书写在后。先有汉字,按照汉字的既定规律或者规则把它写出来,就是书法了,这是一个历史推导的思维。

另一个角度是从比较实际或者现实的环境里面,与其他学科或跟书法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比较来界定书法是什么。比如拿写字来界定书法,说写字不是艺术,只是实用的书写技能,而书法是一门艺术,书写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借助书写来传递自己的审美思想、审美理念,是能够表现自己情感的一门艺术。所以汉字、毛笔、墨汁、书写等都是工具,而思想、理念、情感、情志才是它表达的对象。再比如通过绘画与书法的区别,将书法疆域界定出来,比如说书画同源,就需要区别书画虽然是同源但不同体。不管如何界定,一般现在练书法的人都会把书法“是什么”当作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提出一个全新的真正的书法定义,从而回到书法本身。

从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石鼓文、大篆、小篆一直到隶书、真书、草书、行书等等,合起来统称为“书法”,只要把历史上已有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书法理论合起来,大概就是心目中的书法,这是历史的经验主义的追溯方式。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是“文”,而后,篆书、隶书、行书叫做“书”。也就是说,以前的“文”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书法,那是不是从篆书开始,隶书、真书、草书等等就是真正的书法了呢?但既然叫篆书,可能也不是书。因为书就是书,前面加了限定修饰的词,像篆书、隶书可能都不是书,后来出现真书才是真正的书法。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对已有的书法史的叙述模式、写作模式提出疑问,一旦这个疑问能成立,就是从理论、理念到学习方式、书写方式对已有书法史的全新架构完全反叛。

第二个界定,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写字实用性强,艺术性不高,目的在于日常的交流和实用,而书法要高层面,至少写得好的才能叫书法。那么,王羲之的《奉橘帖》是实用还是艺术创作?明显是实用的,但同时也是书法殿堂里最为神圣的作品之一,所以把书法与写字完全分离是不成立的。王宗岳《太极论》里讲,有两种练拳途径,一种是由道生拳,道降到身体形成武术;第二种是以拳证道,由练拳体会悟道。反观书法,也是通过书写来承载中国人的道。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书以载道,践行天人合一,也就是由道生书。凡能体现书能载道的书写才能称为书法,否则就不是书法。这就是书法的顶层设计。

二、篆

书法的顶层设计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的秦朝,叫做书同文。以前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秦朝从文变书,即要找到能承载天人合一理念的书,于是从篆书起步,找寻真正的书法。篆书是这个征程的第一站,第二站是隶书,第三站是草书,一直到“楷书”(真书),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书法,所以命名为真书。

既然叫篆书,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说中国书法是棵大树,那篆书就是树根。虽然埋在地下,但对于中国书法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学习书法要从篆书上路,从根部做起,根深才能叶茂。“篆”是什么意思?一、《周礼·春官》:“孤乘夏篆。”《注》:“夏,赤也。夏篆,五彩画榖约也。”《考工记》:“钟带谓之篆。”可知,“篆”的本意是指用以装饰的线纹,就是线。二、《说文解字》:“篆,引书也。”也就是拉的意思,篆也已经指向了篆书。这里面有一个递进关系:篆是线,所以篆书是以线为主的书体,这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仅是线还不行,写出来像拉弓射箭,线条内部必须具有张力,才称其为篆书。再进一步,篆书又称为铁线篆、玉箸篆,细而紧者为铁线篆,粗而润者为玉箸篆。从篆书出发是奔赴天人合一的第一站,篆书对中国书法一个巨大的支撑作用体现在线上,起到了树根的作用。树根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来所有的书体都是以线作为存在依据,在所有书体中都能感受到篆书的存在,没有篆书的学习,书法写再好也是无根之木。

三、篆+书=篆书

在完成书法顶层设计的过程中,篆书是第一站,也就是零点。零点主要指向三个方面:

第一,线条没有粗细变化,粗细一律。很难看到秦篆、唐篆有粗细变化,一直到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这批篆书家才有了线条的起伏。

第二,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类线的平行关系,一种是相交线的对称结构,相交分两段,左右相等,所以叫平行对称。平行的是同类线条,对称的是相交线条。

第三,空间关系。它的空间是以单元空间为基准的均匀排布的空间,里面很难有疏密对比。

从零点出发,就会发现后世书法是对篆书做加法或减法,也就是归零。一根线条作起伏变化,线与线之间有粗细对比、破平行、破对称等等。

这个零点,我们以《峄山碑》为基点,向前是大篆,线条、空间自然变化,往后则是隶书、楷书等起伏变化,线条粗细不均。以小篆为中心,之后的变化是人为的,是人和自然合一的变化,而小篆之前是无意识的变化。从《峄山碑》开始,“我”介入书写,才开始有自我意识。同时,大篆的空间疏密是本来就这样,不是人为修饰。从《峄山碑》起,人开始把自己的审美投入书写,形体上从自然界的观照到人的主观审美的对照,这是《峄山碑》与大篆的根本区别。大篆像自然界存在的物体(包括人体,但这里的人体只是描画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观照结果),小篆像人体(人体的审美),转换后书法开始能够以书喻人、以书传人,每一个字变成了人的形象。

本文来自干净没朋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6691.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18
下一篇 01-18

相关推荐

  • 隶书和篆书的区别(隶书与篆书的区别)

    隶书与篆书的区别
    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经由千年的历史,字体讲究匀圆的线条,结构成纵势,是现代文字演变的基础,隶书源于秦朝时期,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的出现是书法中的重要变革。1、起源时间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是最早出现的文

    2023-01-18 20:22:02
    702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