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与楷书的关系
隶书与楷书是传承的关系,隶书传承篆书,同时融入了新的笔法,方扁结体,书写过程也更加的便捷,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传承隶书的笔法的时候,去掉了蚕头燕尾,使字体更加的方正。
隶书与楷书是传承的关系
隶书与楷书为传承的关系,隶书传承篆书,同时融入了新的笔法,方扁结体,书写过程更为便捷,左右开张、笔势、笔力与篆书都有比较大的关系,是楷法的先河。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笔法上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是在传承隶书笔法的时候,进行了改良、去了蚕头燕尾,字体更加的方正,书写起来也更加的便捷。
楷书点画笔法的运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笔势更加具有灵动性,这也是楷书以侧入锋的原理,隶书由于是篆书演变而来,所以方圆兼有,而楷书以方为主,少有圆势。
楷书就横平竖直吗?看了才恍然大悟,即便是正书也有结体之方法
文/一者
书法书体的演变都有其渊源,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早在汉三国时期已见雏形,西晋时的楷书还有隶意,东晋时达到成熟。当隶书的波磔不再明显,但其笔画依然保持着摆动和圆转的意味,当提按代替圆转,转折处增加了复杂的动作,笔画趋于平直,出现了楷书的模样。楷书笔画的提按,使得书写有了明显的停顿,甚至驻留,每一步都有节奏。因此、楷书相较隶书不仅在书写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提按转折等成为楷书转化的重要标志。楷书虽为正书,结体上也风格多样,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作品。
熹平元年瓮题记
隶书的横画左右两端粗细大致相等,撇与捺都是上细下粗,所有笔画左右两半的笔墨分量基本均等。因此,结体比较简单,以“大”字为例,只要写作“大”,横画平写,就能保证分间布白的均衡和匀称。楷书由于撇的收笔变按为提,上粗下细,而捺仍然是上细下粗,结果造成“大”字下半部分左疏右密,左轻右重,比例失调。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必须增加右下捺画周围的布白,写成“大”的形式,也就是将一横的右端向上抬起,变水平的横为左低右高的斜横,以左低来压缩左下的空间,以右高来增加右下的空间,损有余而补不足。横画左低右高是楷书结体的基本特征,由这一特征出发,牵一发动全身,产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各种各样的结体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属于普适的,有的是针对某类字的,我们把前者称为一般的结体方法,把后者称为类别的结体方法。
一般的结体方法一般的结体方法有左低右高、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左细右粗和上细下粗等。如上图所示,无论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还是禇(遂良)体,只要是写楷体,都或多或少地会受这些结体方法的影响。褚遂良的《阴符经》表现得尤其突出左低右高法。横画的左低右高,是为了调整左右余白的匀称,保证结体平衡,因此其倾斜多少是个变量,取决于撇与捺的粗细对比程度,对比反差越大,倾斜度就越大,对比反差越小,倾斜度就越小。
褚遂良《阴符经》
然而,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横画为什么要左低右高,左低右高为什么是个变量,机械地主张横画的右端比左端高15°,那是错误的,它会使结体变得非常刻板。
汉字结体的点画组合有纵向的和横向的。纵向组合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形的竖画,如悬针竖、垂露竖等,另一类是无形的竖线,它产生于结体中所有横画和撇捺的端点连接。横向组合也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形的横画,另一类是无形的横线,它产生于结体中所有竖画和撇捺的端点连接。竖线和横线虽然没有出现在纸上,但是具有同样的视觉效果并影响审美判断。在正体字中,所有纵向的线条(包括竖画和竖线)要保持一种接近平行的关系,所有横向的线条(包括横画和横线)也要保持一种接近平行的关系。因此,当某一笔横画左低右高之后,与其相应,其他横画和横线也要左低右高,而且左低右高的倾斜度应当大致平行,如下图所示。
但是,一般人往往只看到笔墨形式的横画,没有看到由点画端点连接起来的横线,横画与横线的关系处理不好,字形就不会协调左紧右松法。楷书为了调整撇与捺的不对称关系,除了横画的左低右高之外,还得将结体的中轴线向左移动一些,压缩左边的余白,增加右边的余白,结果出现了左紧右松法。左半部分写得紧一些、小一些,右半部分写得松一些、大一些。
上紧下松法。上紧下松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视觉误差,造型心理学上经常引用这样一个例子,两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纵向叠在一起,感觉上会误认为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小,因此为了视觉平衡,上面的要小一些,下面的要大一些,英文字母中的Z和s,阿拉伯数字中的8,都处理成上小下大的形式,书法中篆书、分书和楷书也是如此。二是撇细捺粗,为了扩大右下角的空间,尽量让捺舒展些,结体的纵向分割也不得不强调上面紧一些,下面松一些。
左细右粗和上细下粗法。左低右高、左紧右松和上紧下松一旦成为
结体的基本方法,那么所有的字都要这么处理,否则,有的这样,有的不这样,通篇关系就无法协调。而那些没有撇捺的字在左低右高,左紧右松和上紧下松之后,分间布白会不够匀称,于是,只好再想办法补救,那就是上细下粗,左细右粗。空间较紧的上面和左边部分笔画写得细一些,空间较疏的右边和下面部分笔画写得粗一些,以此来协调分间布白的匀称。姚孟起《字学忆参》说:“作楷重宾主分明,如日字左竖宾,宣轻而短,右竖主,宣重而长,中画宾,宜虚而婉,下画主,宜实而劲。”
总之,楷书的结体方法因撇捺不同而导致了横画左低右高的倾斜,并由这种倾斜产生出一系列连锁反应。楷书与篆书和分书相比,最主要的造型特征是斜线越来越多,斜度越来越大。因为斜线具有运动感和不稳定性,必须通过其他点画的配合呼应,才能重建平衡,所以楷书的结体方式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高。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审美观念可以根据各种变化,找到相应的表现方式,创造出形形色色的风格面貌楷书成为了最富艺术魅力的正体字。
楷书有八个基本笔画,隶书只有三个,但都能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
中国的书法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成熟的基本书体,也有的书家将行楷和行草两种过渡书体作为两种独立的书体。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中国书法有七种书体。为了区分,我把篆书、隶书和楷书称为静态书体,而将其他四种书体称为动态书体。
隶变是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在三种静态书体中,由篆书隶变产生隶书,再由隶书隶变产生楷书。在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过程中,不光是字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笔画也由简入繁,由隶书的三种基本笔画,发展演变成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
这篇文章我就从“永字八法”说说楷书中的八种笔画在隶书中的对应写法,进而找出隶书在向楷书进化过程中的传承和演变。
【方圆居文化】----01——楷书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书法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据说是王羲之总结提炼而成,也有人说这在王羲之以前就有。但我认为,这个“永字八法”应该出现在魏晋时期,即使不是王右军所创,也不会比他所处的时代早许多。因为书法文化史上的第二次隶变就发生在东汉末年,或者魏晋时期,那个时候应该是王羲之开始写小楷的时候。
永字八法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总结,是对楷书基本笔画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用一个字基本把汉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全部概括,这在书法文化史上也是一件也不起的事。每当看到这个“永字八法”,我就会想起梁朝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都是极有文化的人才能做到的文化雅事。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对应的笔法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楷书、隶书永字八法笔画对照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永字八法所对应的八个笔画,在隶书中均有其对应的写法,但笔法却比楷书简单的多,笔画的表现形式也没有楷书那么多样。下面,让我来一一论述。
【方圆居文化】----02——楷书的点有七种形态,隶书中则只有五种——
点,在永字八法中对应的笔法叫做“侧”。所谓侧, 古语解释为如“鸟之翻然侧下”,说的是用笔时入锋后即转侧锋,铺毫行笔,势足即收。这里描述的“点”主要是指上点、或称之为圆点,是所有汉字笔画的根源,其他所有笔画如横、竖、撇、捺等均始于这个笔画。
点,在书法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楷书中有七种,隶书中往往不太注重开合之分,大致有五种。
1、独立点。也可叫做圆点、豆点,往往在字的上方,如宝盖旁上边的点。这种点在隶书中有时写作小横或小竖。如下图:
2、曾头点。也叫做羊角点或相向点,一般出现在字头。在隶书中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以下面的相背点的形式出现,有时即使出现相向的写法,两个点也往往朝一个方向。
3、其脚点。也叫做相背点,一般出现在字脚。在隶书中往往写做两个小竖点,有的碑帖也写作“八”字。
4、水旁点。主要是三点水和两点水。楷书和隶书中均有。
5、开三点。也叫小字点,如系字下三点,隶书中往往写做三个小竖点,中间竖点一般长一些。
6、合三点。也叫做学字头、在楷书中三个点写法不同,一般前两点向右下倾斜,第三点向左下撇出,隶书中则将三个点均向下出锋竖点,上面所说的开三点也是这样,在隶书中不做开合之分。
7、开四点。又称火字底,在楷书中一般最左侧点向左下顿笔,右三点向右下偏斜。隶书中则基本是四个点均向下出锋,只是大小有所变化而已。
【方圆居文化】----03——楷书中的横画有五种,隶书比它多一种——
横,在永字八法中对应的笔法叫做“勒”,意为写此画如以缰勒马,有愈收愈紧之意。无论楷书还是隶书,横画都不能写太平直,所以,所谓的“横平竖直”在表达上是有问题的。在楷书中,横画有五种表现形式,隶书中都有对应的写法,但隶书却比楷书多了一种,即波磔,也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
1、凹横。中间凹下,笔画带仰势。一个字如果有并列的多个横出现,一般上横多用此画,这在楷书和隶书中是一样的。
2、凸横。一般为长横,两端筋骨刚劲外露,首尾稍低,中间略细而拱,宛若覆舟。这个笔画多出现在一个字的主笔,在隶书中多写作波磔笔画,但有时因为“雁不双飞”的规则,不能重复出现波磔时则以凸横方式出现。
3、平横。起笔、收笔均不重按,行笔也不提,腰相对粗平。这个笔画在楷书和隶书中均经常出现。
4、左尖横。起笔不重按,有时甚至露锋入笔。这个笔画在楷书中很多见,但隶书中不多见,有时偶尔出现也是与其它笔画相交时,省去藏锋动作而致。
6、右尖横。起笔藏锋或顿笔,但收笔提起出尖。这在楷书中不多用,但隶书、尤其是《曹全碑》中却非常多。
7、波磔。只在隶书中出现,亦即一波三折,要求书写时起笔要写出蚕头,收尾要做出雁尾。
【方圆居文化】----04——竖画在楷书中有七种,隶书中有一种不常用——
竖,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努”,意思是用力如弯弓,要有张力。在楷书中,竖同横一样,也不能拘泥于“横平竖直”的要求,也不能写得平直。但隶书中的竖,除了一种写做竖弯以外,其余都要写得直且立。
1、垂露竖。起笔、收笔均需藏锋,收笔要回笔裹锋,写成圆形或方形,不出尖。这种笔画在楷书和隶书中均有。
2、悬针竖。起笔藏锋,收笔提笔出锋,如直立的缝衣针。这个笔画在楷书和隶书中均常见,但写法上都忌讳出尖太细,不能写出鼠尾状。
3、粗腰竖。有人也将其称为“铁柱子”,很形象。这种笔画在楷书和隶书中都有,其实是垂露竖的一种,只是粗短而已,一般用于多个笔画的中间部分。
4、上尖竖。顾名思义,即起笔有尖,收笔稍重,一般用于承接上边笔画时使用,隶书中很少见到,但也在一些碑帖中偶见。
5、相向竖。两个竖画组合出现,呈向势。楷书、隶书均多见。
6、相背竖。两个竖画组合出现,呈背势。楷书、隶书均多见。
7、曲脚竖。这是楷书中的定义,也是垂露竖的一种,只是在收笔时向左或向右偏重,向左收时如出钩就是竖钩。在隶书中则直接写做竖弯,只向左弯。
【方圆居文化】----05——钩在楷书中有十种之多,隶书则全部以其它笔画代替——
钩在永字八法中称为“趯”。在楷书中,写这个笔画时要驻锋提笔,将笔锋调整到出钩方向,然后突然趯出,力量集中于锋尖处,就像人集中力量踢出一脚一样。这个笔画在楷书中表现形式多样,有十种之多。但在隶书中却没有,所有钩画均有其他笔画代替。
1、竖钩。又名中钩,是与竖相连的钩画,根据实际需要向左或向右出钩,向右出钩时就是挑。在隶书中,则以左弯或右弯的形式出现,一般不出尖。
2、弯钩。这也是楷书中的特定笔画,一般是单字中竖钩的竖不直,要写成弯,如“乎、子”等字,在隶书中写法同上面的竖钩。
3、横折钩。在楷书中多见于宝盖头,在隶书中也不单独出现,而写作横和竖的搭接,一般分两笔写成,不同于楷书的圆折或方折。
4、竖弯钩。又称为浮鹅钩,如“已”的末笔。这个笔画在隶书中多见,但仍然不写钩,而代之以波磔笔画,欧体楷书中的这个笔画还保留了隶书的笔意,写出来如鹅浮于水面,十分优美。
5、戈钩。其笔法在楷书中还被称为“背趯法”,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笔画,在欧楷中写出来很有张力,有险绝之美。在隶书中也不单独写作钩画,也以波磔代替。
6、心钩。在楷书中介于竖弯钩和戈钩之间,主要用在“心、必”这类字上,写法上要内敛含蓄,不能太放纵。在隶书中也不单独出现,而以波磔出现。
7、曲抱钩。这种钩一般在字的右边,包左边笔画,如“匈、句”等。在隶书中写作大弯,也不出钩。
8、背抛钩。如“风、迅”字右边的钩画,在隶书中也以波磔代替,或直接写做竖笔,既不出波、也不出钩。
9、藏锋钩。在楷书中这是一种钩的回避,主要是一个字出现两相同的钩时,一般将其中一个写做藏锋收笔,不重复出钩。而在隶书中也讲究回避,但却一般写作自然的收笔,既不出钩,也不藏锋。
10、耳钩。即左耳旁或右耳旁,在楷书中是要在收笔时写一个小钩的,在隶书中则是自然弯曲,不出钩。
【方圆居文化】----06——挑画在楷书中有两种,隶书中不单独出现——
挑,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策法”。意为用鞭策马,用力在鞭把,得力在鞭梢。在楷书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但在隶书中也没有独立的笔画,而以其他形式取代。
1、横挑。或者叫挑横也可。主要是一些偏旁在左侧时,最后一个横画往往写作挑画,如“地”字左边的“土”,“玛”字左边的“王”等。在隶书中往往写作右尖横,有的就是直接写做小横。
2、竖挑。在楷书中也叫右竖钩,写法同横挑是一样的。在隶书中也不单独出现,一般写作竖弯即可。
【方圆居文化】----07——撇画在楷书中有四种,隶书以左下弯和左下直的形式出现——
撇,在永字八法中称为“掠”,意为飞鸟下翔,要快而且势锐,有一掠而过的意思。在楷书中有四种,在隶书中则为向左下方的竖弯或向左下方的直画。
1、长撇。在楷书中是一个很优美的笔画,写出来如长叶掠水,木梳理发。但在隶书中,则写做竖弯即可。
2、短撇。在楷书中也称为“啄”,形如鸟之啄物,十分形象。一般这个笔画用在单立人旁、欠字头左画等。在隶书中经常写做一个露锋起笔的向左下顿收的直画。
3、平撇。如“重、受”等字的起笔笔画,在隶书中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作横画,二是逆笔从右向左写下弯横。
4、竖撇。一般在字的中心,如“大、丈”中的长撇画,在隶书中用竖弯代替,类似于长撇。
【方圆居文化】----08——楷书中捺画有直捺和平捺之分,隶书均以波磔代之——
捺,在永字八法中被称为“磔”,这也是楷书和隶书唯一最接近的笔画,在欧楷中这个笔画基本是一样的。楷书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捺,或者叫竖捺;二是平捺,也可叫“之”字捺。在隶书中均以波磔代替,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1、直捺。如“人、尺”中的捺笔,在隶书中写做相对陡一些的波磔。
2、平捺。如走之、之字、定字下边的捺画,要写得平直一些,隶书中也是写作平直一些的波磔即可。
【方圆居文化】----09——短撇在永字八法中作为一个单独的笔法——
短撇,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啄”。在上边已经叙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启示:隶书和楷书是中华书法文化中两个重要的书体,其传承和过渡有直接的关联性,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先后顺序,在楷书作品中可以加入隶书笔法,但隶书作品一般不允许使用楷书笔法。
本文来自干净没朋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4/1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