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煮水多长时间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最好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最好
中医讲究 “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指的就是观气色。脸色苍白、萎黄,唇色淡白等都是气色不佳的表现。气色不佳多是因为气血不足,而人最怕的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一旦不足,会导致“病来如山倒”的健康危机。人最怕...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最好

中医讲究 “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指的就是观气色。脸色苍白、萎黄,唇色淡白等都是气色不佳的表现。

气色不佳多是因为气血不足,而人最怕的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一旦不足,会导致“病来如山倒”的健康危机。

人最怕什么?气血不足!

气血失和的主要体现有三种:气血不足、气血不畅、气血紊乱,其中气血不足是气血失和的常见表现。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由人体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是气虚,血液量不足或血的营养、滋润功能减退所致的证候则为血虚。

面色苍白、萎黄,手足冰冷、发麻,指甲和唇色淡白,头发枯黄,女性月经不调等都是血虚的表现。

相较男性而言,血虚对以血为本的女性来说是一个非常恼人的困扰,月经、生产、哺乳,处处在考验女性血气的虚实平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女性都是“补血”队伍中的一员。

血虚怎么办?当然要靠进补,通过补血,把血虚赶走,恢复原有的气血!

补血佳品:桑葚

滋补肝肾、养血滋阴

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寒,入肝、肾二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滋阴之功效,用于肝肾阴虚、眩晕失眠、消渴、便秘等病症。

桑葚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素等成分,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桑葚龙眼茶

补血、健脾、养气

中医推荐,将桑葚、龙眼两款补血之品加陈皮配伍补血代茶饮。

做法:桂圆10颗,桑葚5克,陈皮3克,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桑葚龙眼茶既补心血、肝血,还健脾养气,喝起来味道甘甜,气味芳香,美味又滋补。龙眼,性味甘平,入脾、心,有补心脾、养血安神等功效。

补气最佳搭档:黄芪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气虚是气血不足的另一个表现。面色苍白、乏力自汗、气短懒言,这些都是气虚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肝、肾经,是一味健脾补气的良药。因此,气虚的朋友可以服用黄芪来补气。

据悉,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山药黑豆羹

补肺、健脾、强肾

做法:黄芪25克,山药50克,黑豆50克。先将黄芪煮水,再用黄芪水将山药、黑豆炖烂即可。

黄芪补气、山药补脾、黑豆补肾,三者搭配效果更好。黄芪山药黑豆羹补肺、健脾、强肾,对阳气虚弱、气短神疲等气虚症状十分有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补气的药物或食物最好在早上空腹食用。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候,此时补气顺势而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如果是胃不太好的,就需要早饭后用了。

气血两虚:1+1>2

久病、慢性重病、大量失血都会引起气血两虚。

中医认为,四君子汤(白术、人参、甘草、茯苓)加上补气首选的黄芪,养血的当归、龙眼,助眠的远志、酸枣仁,理气的木香和调,以及脾胃的生姜、大枣组成的补血古方——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功效。

气色是气血在人体整个状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气色是否好,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

虽然气血不足可以通过服用黄芪和桑葚这种具有健脾补气、滋阴补血功效的药材来调理。但是,平时积极的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我们拥有一个健康身体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最怕什么?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就要靠进补,桑葚补血、黄芪补气,气血两虚可服归脾丸,但更需要积极锻炼和饮食调理!快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吧!(注意:本文所用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指导。 )

本文来自清风入怀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6005.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26
下一篇 12-26

相关推荐

  •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最好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 黄芪煮水多长时间最好
    中医讲究 “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指的就是观气色。脸色苍白、萎黄,唇色淡白等都是气色不佳的表现。气色不佳多是因为气血不足,而人最怕的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一旦不足,会导致“病来如山倒”的健康危机。人最怕

    2022-12-26 15:55:01
    1068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