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隼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一艘宇宙飞船,由于其在电影中的频频出场成为最著名的宇宙飞船。不久前,古生物学家描述了一种生存于距今5亿年前的海洋捕食者,它的外形酷似千年隼。
来自落基山脉2012年,一支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的科考队在位于英属哥伦比亚省库特奈国家公园(Kootenay National Park)的大理石峡谷(Marble Canyon)中进行挖掘,这里位于落基山脉之中,条件相当艰苦。
图注:风景壮丽的库特奈国家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古生物学家正在徒步前往化石点,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了6年多的持续挖掘,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化石,而关键性的化石都是在2018年夏天挖掘出来的。在众多的化石中,研究人员注意到一种之前并没发现的生物,它的数量是如此之多,甚至在一块岩板上就有几十个个体拥挤在一起。
图注:化石点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古生物学家在库特奈国家公园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化石被运回博物馆,并且与多伦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了2019年7月31日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论文名为《A new hurdiid radiodont from the Burgess Shale evi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Cambrian infaunal food sources》。
新命名的古生物属名寒武栅虾(Cambroraster),来自于寒武纪(Cambrian)和栅格(raster),代表了其生存年代和奇特的爪子。寒武栅虾的模式种名为千年隼寒武栅虾(Cambroraster falcatus),模式种名来自著名的飞船千年隼(The Millennium Falcon),因为两者的外形有几分相似。
图注:千年隼飞船,图片来自网络
30厘米长的“巨”怪!寒武栅虾的体长约30厘米,外形非常独特。
图注:寒武栅虾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寒武栅虾最显眼的就是覆盖在头部上面巨大的马蹄形头甲壳,甲壳向后呈“W”形,两侧有棘突,向中间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凹口,这里长有眼睛,就像今天的鲎一样。在两侧棘突外侧有小棘刺,这个结构显然是用于防御的。
在寒武栅虾头部下面是长有牙齿的圆形口腔,外形就好像是菠萝片。在口腔前面两侧有一对附肢,每个附肢上有五个耙状肢,上面长有一排向前的钩状次,就像栅格一样,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寒武栅虾的身体后部没有甲壳覆盖,身体两侧长有游泳的桨状肢,背后是一对桨状肢。
体长只有30厘米的寒武栅虾怎么能够称为巨怪呢?参与研究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研究生莫伊苏亮(Moysiuk)解释道:“它活着时候的大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寒武纪时期,大多数动物比你的小拇指还要小。”
寒武纪的清道夫寒武栅虾的化石来自于著名的伯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 Formation),自从190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在这里首次发现化石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化石,为我们复原了5.05亿年前地球的生命世界,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正是根据这里的发现提出的。寒武栅虾化石发现地距离第一次发现伯吉斯页岩化石的化石点约40公里。
图注:一个世纪前,古生物学家在伯吉斯页岩发掘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今天在伯吉斯页岩发掘化石的古生物学家,图片来自网络
伯吉斯页岩中最著名的动物就是奇虾(Anomalocaris),这种体长可达2米的节肢动物是当时的霸王,而本次发现的寒武栅虾与奇虾是远亲,同属于放射齿目(Radiodonta),放射齿目被认为是节肢动物的最早分支之一。如果你仔细观察对比,会发现奇虾与寒武栅虾还有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图注:奇虾的复原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寒武纪的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种的放射齿目动物,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数百个寒武栅虾的化石,在同一个化石点发现如此大量的完整化石个体,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大量化石证明寒武栅虾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动物,它们很可能是底栖生物,会用带刺的耙状肢从海底筛出蠕虫和小型节肢动物,其刺与刺之间的间隙不足1毫米,能够捕捉非常小的食物。与凶猛的奇虾相比,寒武栅虾只不过是温柔的清道夫罢了,并不是恐怖的杀手。在捕食的时候,寒武栅虾也有防御其他掠食者的袭击,这也是其为什么会有大型甲壳的原因。
寒武栅虾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寒武纪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特别是放射齿目物种的丰富程度,原来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地球上生活着这么一种外形奇特而且科幻的动物!
图注:寒武栅虾的生态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Moysiuk, J.; Caron, J.-B (31 July 2019). \"A new hurdiid radiodont from the Burgess Shale evi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Cambrian infaunal food sourc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286 (1908). doi:10.1098/rspb.2019.1079. Retrieved 31 July 2019.
2.Wu, Katherine J. (30 July 2019). \"Meet Cambroraster falcatus, the sediment-sifting 'Roomba' of the Cambrian\". Nova. Retrieved 31 July 2019.
3.“A voracious Cambrian predator, Cambroraster, is a new species from the Burgess Shale” https://phys.org/news/2019-07-voracious-cambrian-predator-cambroraster-species.html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本文来自不要说穿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