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写在格子里就难看了?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因为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如果将行书写在格子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并为行书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存在不确定性,用格子书写会让字体少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因为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如果将行书写在格子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并为行书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存在不确定性,用格子书写会让字体少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主要是因为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它比较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上下字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如果将行书写在格子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

不建议将行书写在格子内,还因为行书不同于楷书,楷书的字体大小和笔画粗细长短相对比较规整,而行书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存在不确定性,给人一种飘逸洒脱、行云流水的感觉。

但是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使用格子练习行书也有一定好处,能够让书写更加规范,有利于书写者控制好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的长短、正斜,从而达到提高书写者的控笔能力。

杨普义:章法布局与使转

第一,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本人之认识。

一 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 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赵佶《草书纨扇》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

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二 掌均变之衡

王羲之《廿九日帖》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

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

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

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节选

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

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

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

怀素《论书帖》

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三 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

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

颜真卿《祭侄文稿》

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四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

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

八大山人《行草斗方》

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五 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

苏轼《久留帖》

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从书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统一,小是变化。以大抱小,大整体中求变化,以小破大,于丰富中求得统一。一般地说,大而平直之笔画入书,当不难求得整体气象,但容易犯简单平浅的毛病,要适当分割之,或加强其本身的变化,或穿插其他变形的笔画,以化大为小;

细碎的线条入书,当不难求变化之意,但容易犯琐碎零乱的毛病,要进行组合归纳,使某些部分集结起来,合零为整。也可用较大的粗线条衬托包裹的办法,来加强整体感。曲与直的情况,也是一样。从书法的笔画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刚,曲是圆,直是方,有典有直,则刚柔相济,方圆互映;

欧阳询《千字文》

曲是滞,直是畅,曲是变,直是正,畅滞相生,正变交出,则苍古俊逸,奇正兼容。整个的书法结字如前人说写“女”字,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尽曲直转折之变。因为有上横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划之转折,三画相叠相交,构成一个奇正相依,刚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顿、有转折,简当而丰富。

六 驭圆缺参差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

苏轼《近人贴》

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七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

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气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

黄道周《洗心诗》

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

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八 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

杨凝式《韭花帖》

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

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须把握的。

那么,这在具体创作中又当如何分寸呢?笔者鄙见: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即作品的经营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尽量保留自然风貌,不多过雕琢,不勃生理。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

九 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

文徽明《草书扇面》

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如果说,上面所言,还只算是作品内涵方面的意义的话,那么,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在可视形象上的作用,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画面的疏密,关系着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

文徽明《草堂十志》

如果空白的形状出现机械规整的情景,如整齐的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证明物象的外沿集结线太过规范;如果发现空白的块面分布有等同的情况,就说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应该进行调整,所以前人说“知白守黑”。

总的说来,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陈式,而根据现代人审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本人之认识。

第二,书法创作中的技巧

一、注意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不同 “笔画部位”,对笔毫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的。笔毫的动作、笔杆的相应动作,用语言很难描述,所谓“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这是古人的感慨。

二、体会笔画的“外延线”

我们看三个“乎”的第一笔短撇:第一个是《多宝塔》,短撇的上沿线是比较直的,下沿线是向内弯曲的;第二个是《九成宫》,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向外弯曲;第三个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也是向内弯曲的。

三、观察单字的轮廓

大形状——也就是这个字外形,是方的,还是长的、扁的。必须首先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着眼于字的外形、轮廓。小形状——字中某个部分,也要用轮廓去概括。

比如:

“暑”是个长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长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临写一个字前,先做这样的观察、分析,对一个字的整体形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揣摩笔画的位置关系

也可以说对应关系,就是一个笔画与另一个笔画的对应。写字时,从第二个笔划开始,就要注意这个关系。这样,写一个笔画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参照物,就容易把一个笔画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体了。

五、对比笔画的轻重关系

我们在写某一个笔画时,有变化的节奏,有轻重快慢,这样会使写出的笔画姿态变化万千,是灵动的,活脱的。

六、留意笔画的倾斜角度

我们看古人的楷书经典作品时,并不是“横平竖直”,横很少平,竖经常斜是现实。“横平竖直”是要不得的。临帖时,要研究每一个笔画的“斜度” 。

七、注意笔画的“弧度”

古人叫做“笔势”,说明古代人练字很早就注意这一点了。笔势的存在,一是为了取得变化的效果,使得笔画姿态更丰富;再就是形成笔画之间的照应。

八、处理好单字与格局的关系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间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对比颜柳欧以及更多经典作品,会在章法上产生疏朗、紧凑的不同效果。

九、写完通篇后要重新审视

就是写完一个字以后,不要急于写第二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写的字,与范本上的字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临帖时观察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知道改哪里,才可以在写下一遍时更加准确;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范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范字。用以上的几个点观察,研究范字,研究自己的字。

第三,草书使转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书法家们长期研究草书笔法,字法结构、中锋行笔已经烂熟于心。手握毛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创作只要有激情,心手双畅,中锋、使转,以至于书法经典作品自然喷涌而出。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草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不少书法爱好者在学习楷书的基本功之后,都有学习草书的愿望。草书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动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学习草书的关键是:不仅要掌握中锋运笔的原理,而且要学会使转。掌握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不掌握使转,无从谈起草书笔法。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地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汉字书体基本架构支撑结构。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力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力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从线条形式上讲,使转决定改变毛笔运动方向过程的变化速率造就外形,可以有:园转、方转、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使转方向可以形成顺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也可以是逆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还可以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的弧线结构。使转线条可粗可细,粗细融合,并且具有自然的弹性扩张力。

草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不少书法爱好者在有了学习楷书的基本功之后,都有学习草书的愿望。草书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动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学习草书的关键是:不仅要基本掌握中锋运笔的原理,而且要学会使转。

掌握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不掌握使转,无从谈起草书书法艺术笔法。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从线条形式上讲,使转决定改变线条运动方向的过程。可以有:园转、方转、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使转方向可以形成顺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也可以是逆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还可以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等。使转线条可粗可细,具有张力最好。

从手的运笔方法上说使转,要有转腕、停顿、捻动笔管的动作,使转节奏可快可慢。对毛笔要求转换笔心。如上动作形成的线条是中锋,园转、方转属于渐变过程的曲线造型这一类。如果没有转换笔心,以突变方式硬性改变线条运动方向,这种硬折有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形成的线条以侧锋居多。草书使转仅对于草书有效,不一定通用于楷书、隶书、篆书、魏碑等书体。

我对于草书线条的要求是,以中锋为主,可以有侧锋线条出现,但是绝对不可满篇是侧锋。如果侧锋、偏锋出现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就是书法基本功不过关的体现。同理,对于草书使转的要求,应该以园转、方转为主,可以允许出现少量的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败笔,也无碍大局。但是绝对不可把西施的病态当美态来学习。有人举例说,孙过庭《书谱》中使用不少侧锋、硬折是一大亮点,其实,我认为这是书法理论家在书写时的不完美之处。既不赞成这种人云亦云的观点,也不能苛求于古人。

孙过庭说:“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看来孙过庭是有自知之明的,深知书法是高悟性的艺术,有的笔法不是语言所能叙述的,即使叙述清楚了,不一定能达到心手双畅。徐渭是有个性的草书家,据说他有精神疾病,书法作品很多,但是精品少 ,大多鱼龙混杂。也有人把徐渭充满硬折翻转、回折的败笔之作当作经典要人们学习,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侧锋、翻折等方法胜过中锋、园转、方转的话,怀素、黄庭坚等老先生也应该向刚入门学习书法的小孩子学习了,因为小孩子不会中锋运笔和园转,满篇是侧锋和硬折。学习草书,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转腕、捻管,变换笔心,保持较多地中锋运笔,精熟园转和方转,方园结合的方法,草书才能具有骨节点。这才是草书的运笔之道。

值得提倡的草书使转技巧笔法:1、园转,2、方转,3、方圆结合(方中有园或者园中有方)。

积点成线,婉转流丽,骨力节点显示雄强的力量感。

不宜多使用的草书折笔方法:1、翻折,2、侧折,3、方折,4、横折,5、回折。翻折、侧折一类方法,笔心没有得到有效变换,在突然180度地改变运动方向,使线条在变换点的外方留下了半月形或者劈柴式的缺口,谈何运笔遒劲,转折自然,只有非常不美观的病态形体。

精熟园转和方转,也不能肆意无节制的使用。例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的有些作品,滥用园转,肆意缠绕,情趣尽失。学习傅山的草书作品,切记不可学其毛病。在大量使用园转、方转时,有意无意地参入方园结合一类使转方法,使逸气、雄强、遒劲的神韵跃然纸上,打破一律是园转,显得精熟、圆滑的沉闷气氛,也不失为上策之选。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 • 方框儿》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方框儿”。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方框儿——“囗”。

“囗”,读作wéi或guó,又叫“国字框”,古与“围”、“国”同义,在楷书中与“口”字形状笔画完全一样,只是大小不同。“口”表示嘴巴,用作部首也多跟嘴有关,如“吃”、“吵”、“呼”、“言”等,而“囗”是个象形字,字形就是一个大圈,表示围起来的意思。如图所示:

行书中的囗字旁:

整体字形瘦高,不宜过大,左收右展,且左上不封口。左竖以露锋斜切落笔,稍重,略左斜,收笔可向左或向右回锋引带下一笔画;横折起笔呼应左竖收笔笔势,由轻及重,稍抗肩,转折处可圆可方,运笔使转务必交代清楚,右竖笔略长,与左竖略呈背势,出钩坚定有力,钩身稍大,钩角低于左竖;最后横画位置上移,以使中宫收紧。

楷书中的囗字旁:

行书中的“囗”灵活多变,不宜过于粗重,圆笔的使用多于方笔,框内的结构需紧凑收敛,最后的底横通常可省略,以钩笔代替,略带草意,如下面的“困”、“因”字例。

具体字例:

固 gù

国 guó

回 huí

困 kùn

图 tú

团 tuán

围 wéi

因 yīn

园 yuán

圆 yuán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本文来自我心飞扬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20002.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23
下一篇 01-23

相关推荐

  • 行书写在格子里就难看了?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因为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如果将行书写在格子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并为行书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存在不确定性,用格子书写会让字体少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

    2023-01-23 11:10:01
    1135 0
  • 格的行书怎么写_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可以写在格子里吗
    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因为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如果将行书写在格子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并为行书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存在不确定性,用格子书写会让字体少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行书不建议写在格子里,

    2023-01-19 14:28:01
    92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