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起源于什么时候
草书起源于汉代,草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隶书和楷书太过方正规矩,在书写速度上存在很大局限性,之后便逐渐创造出了“藁书”这一书体,后来草化的字体和符号也逐渐完成,才形成了有草法的草书。
草书起源于汉代
草书起源于汉代,在《说文叙》中有文字言明汉代兴盛才有草书,而在《书品》中更有论述,书中表明草书始于汉时,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书写更快,方便记录紧急文书。
草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隶书和楷书太过方正规矩,在书写速度上存在很大局限性,而当人们遇到急需书写文字的时候,草书便不能够满足当时的书写要求,之后逐渐便有了“藁书”这一书体,而藁书便是草书的雏形。
藁书沿用时间过久后,草化的字体和符号也逐渐完成,之后才形成了有草法的草书。而汉代是草书的发展时期,其中草书书法家代表人物有史游、杜度、崔瑗等人,他们当时在草书上都有深厚的造诣。
对草书的一点认识
在历史记载中,说汉兴有草书。这一点,出土的简书是最直节的证明。可以肯定,草书是篆书隶变后的产物。所以,草书当排在楷书前。东汉擅长草书的不乏其人。但鲜闻东汉人擅长楷书。
宋以后,才有学草先习楷的说法,笔者以为,这是不尊重书法史的说法。况且,宋以的草书被楷法所缚,多顿挫,习气重。失掉了唐以前的婉转和天然飘逸之气。宋人姜夔在《续书谱·草书》里就明确说明了学习草书要先取法张芝、皇象丶索靖等人的章草。(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
请注意“结体平正,下笔有源”8个字的含义。
由姜夔这段话来观草书史 : 唐以前的草书,纯出自然。而宋以后则习气重。也许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唐以前的草书法帖字小,在书写小字时更容易控制笔毫,所以流传下来的草书多沉静婉转。而宋明以后楷法固化且高椅桌让书字者的肘部关节可枕腕,或许又因为巨幅大纸书字,笔毫在行笔中难以做到收放自如。所以今书者痛快而观者辣眼。
元明之时,章草复兴。但这个时期擅章的大家作纯草书时虽婉转,却终失于油滑。失去了晋唐草书的沉静飘逸。所作章草,也多在楷化间架结字的小草的基础上加上波碟而已。
汉代后,由于信息的流动大于以前,所以由隶书之后约俗省减点画又演化成草书。从童蒙起,就有《急就篇》等启蒙草字的蒙学课本。在东汉皇家的提导下(汉章帝及汉代王公贵胄),章草大兴。注意,这个时候可没有楷书。再次声明,草书(章草)的起源和盛兴确实与楷书没有多大关联。那个时期的擅长章草的人肯定不可以写好楷书。但可以推断,他们一定精于篆隶。那个时候,文字传播的唯一途径只有靠手抄,写字叫书。(这个书是动词,与书籍的书不一样。也许,那时的书籍叫图籍。书的本义,可以参考《说文解字》。)所以,工整的官方和民间(敬神用篆)字体——篆、隶,一定是必修课。
东汉的张芝,却将草字首尾连笔,作一笔书。这种探索,让章草渐渐解体。一时之间,天下大兴。对此,赵壹在《非草书》一文中多有记录,并对此现象表示出了强烈不满。观传为张芝所作的今草,实为大草。此种夸张写法,被王献之再次启用。
晋唐之间,章草和草书退出历史的实用舞台。工整而漂亮的楷书成了官方标准字体。草书的实用性在行书的便利下,(——草书要背熟单字的字法,而行书有牵连而不用背字法。)
从唐朝到现在,书写汉字,一般人都不用草书。只有某些擅书者去学习草书,背字法。实用性减弱了。艺术性的夸张在张旭的狂怪行为中让人惊为神作。尤其酒后,狂呼急走,或以发代笔,或在酒肆墙壁狂书。在唐代,以狂继颠,怀素也不让张旭。
将旭素的代表作《古诗四帖》、《肚痛帖》、《自叙帖》、《苦筍帖》草书线条与唐摹《初月帖》等王书对比,旭素的草书线条在继承和使用上都存在师承关联。与宋以后的个性化的草书完全不同。
从2020年后,笔者就很少玩习草书及书法。近多收读古书。疫情中,读《金刚经》百遍后,有所感悟,又收阅《庄子》及帛书与遍行本《老子》。也开始观注《资治通鉴》及秦汉诸子书籍。冥冥之中,在入世的功利和出世清静无为中徘徊不解。但终于领悟到古人所谓玩物丧志的述说。所以才多读书以自省吾心。
以下六幅习作,为我历年玩习草书的缩影。自觉还过得去。自已习书,从1992年至今,所得自藏习作,总数不超过百件。
书法起源——章草、今草及楷书的出现
《东汉建武三年(27)简》
01 名词解释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章草代表性书法家:崔瑗、张芝、皇象、索靖
【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
今草代表性书法家: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颜体)
【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頫(赵体)
(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
02 章草的成因及其特点
汉文字书体的演变至东汉末年,已经基本完成了。
先秦的篆书到汉代演变为隶书,而隶书在汉代,一方面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书体获得了普遍使用的价值;另一方面,东汉中期纸张的发明,简牍一类的旧的书写材料被纸张渐次替代。
隶书于此,又有三变:
沿着率意的一路渐变为草书,
沿着认真的一路渐变为楷书,
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渐变为行书。
许慎说:“汉兴有草书。”,他所说的“草书”是章草。章草是隶书的快写,是在竹简上出现并形成的一种便捷的书体。
章草到东汉中后期,已有别于隶书,俨然成为一体。然而,历史上对于章草的产生却有各种传说,一说章草书体是汉元帝时史游写《急就章》,作章草。
传说东汉的张芝、崔瑗,三国时期的钟繇、皇象,两晋时期的索靖、卫夫人、王羲之都曾写过章草《急就篇》。
其中以皇象写本《急就篇》存字最多,也最为后世所重。宋人叶梦得临皇象本共31章2023字。传至明代仅存1399字,明初书法家宋克又补写了616字,此即今日所得见之汉代标准章草书《急就章》。
(汉)张芝草书《二月八日帖》
03 今草的出现
今草不完全由章草演化而来,而是由东汉新兴起的楷书和行书变化而来。
今草最大的特点是笔势圆转连绵,或一笔数字相连。用笔粗细浓淡虚实相间,结体大小随意,奇正相生。其书写的自由与体势的变化都比章草要丰富得多。
真正使草书成为艺术的是汉末人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后迁居弘农华阴。大约生活在汉灵帝至献帝时期。
《后汉书》有关于他的记载,附在他的父亲张奂的传记之后,只有简单的一句:“芝及弟昶并善草书,至今传之。”
其余古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非常少,且都是关于他学书的事,说他学书临池,以至于“池墨尽黑”,“衣帛先书而后练”,可见其用功之精勤。
庾肩吾的《书品》评论他的草书是“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而韦诞却称赞他为“草圣”。
(魏)钟繇《宣示表》
04 楷书的出现
东汉末年,以楷书名世且最为后世所看重的书法家是钟繇。
在当时,隶书是传统书体,善写隶书的大家很多,所以,并不稀奇;而行书一体,传说为当时的一位隐居高士刘德升所创,在当时虽属新形成的书体,但会写行书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也不足为贵。
钟繇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会写他人能写得好的书体,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章程书亦即楷书这种新的书体。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他生活于汉魏易代之际,主要活动于曹丕代汉以前。汉献帝时,钟繇由举孝廉步入官场,官至黄门侍郎。后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钟繇又转至曹操门下,成为一名地位显赫的重臣。
(魏)钟繇 《还示帖》
钟繇书法真迹,历代皆视为墨宝,南朝宋时人虞和《论书表》尚记载“秘藏所录,钟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
到梁代,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已经叹息“世论咸云江东无复钟迹”了。今所能看到的,多是后人临摹传刻之迹。
他的楷书、行书诸帖,明末清初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有一段很有见识的评价:“汉魏之交,分隶初变真行。钟元常苦攻笔法,至于呕血不顾,为古今书人第一。
距今千六百年,其墨迹见闻于世者,惟《季直》一表耳。碑刻颇多,窃怪其用笔各不相类,何哉?
《宣示表》《还示帖》犹算子,扁而肥;《力命帖》瘦劲而长;《墓田丙舍帖》行书流丽;《贺捷表》欹侧太甚。至于《白骑遂内帖》《常患常羸》《雪寒想胜》《得长风书》四帖,古意荡然矣!”
(魏)钟繇《力命帖》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帖北碑中,经过无数书家的探索得到了极大发展,最终在唐代呈现出百花争艳、绚烂多彩的鼎盛局面,那是体貌伟岸的“壮年”了。
但不应忘记,这“壮年”是由钟繇笔下的婴儿成长起来的。
( 魏)钟繇《季直表》
行书的开创者,后人定为汉末隐士刘德升。
而实际上刘德升之于行书,当与钟繇之于楷书同,并不是完全的新创,他当是最早为行书立规矩法度且卓有成就的人。
在那样一个书法艺术刚刚自觉的时代,他的行书创作引起了士人的关注,并蔚成风气,受到赞誉,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刘德升何许人也?他的生平事迹,世人一无所知,书法作品片纸无存。有人说他是汉末的一位隐居高士。这位行书艺术的开创者,在书法艺术史上,只有这么一个牌位,而留下的却是一片想象的空白,未免令人遗憾。
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怀疑行书在汉末的形成。如前所述,我们在钟繇的存世墨迹中,就已经看到了他的“行押书”《白骑遂内帖》《雪寒帖》《长风帖》等。完全可以证明,当时行书的已经成熟。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侵即删
本文来自书生东旭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