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是多少岁到多少岁
早婚是指男性22周岁之前、女性20岁之前结婚的行为,此时的男女双方没有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结婚属于早婚,不符合婚姻法规定,正常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分别是22周岁以上和20周岁以上,而且结婚需要前往任意一方的户口所在地**结婚登记。
早婚的年龄范围
1、年龄范围
早婚没有具体的年龄范围,我国婚姻法规定,男性法定的结婚年龄为22岁以上,女性法定的结婚年龄为20岁以上,所以男性结婚早于22周岁、女性结婚早于20周岁时,就属于早婚行为,不符合婚姻法规定。
2、婚礼流程
中式婚礼的流程有祭祖、迎亲、讨喜、接新娘、拜别、出门、牵新、跨火盆、喜宴、送客、闹洞房等,在迎亲的过程中,男方需要邀请双数的亲人作为迎亲队伍,喜宴上则会举办结婚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娘子会和新郎一起敬酒。
3、领证手续
结婚领证的手续较为简单,只需要男女双方携带自己的户口簿以及身份证、登记照,前往任意一方户口所在地的民政局,填写相关信息后交给工作人员,申请通过后就会获得证明婚姻关系的结婚证。
手掌“婚姻线”的位置与结婚年龄的关系
结婚线往下:结婚线比较往下靠近感情线的话,表示是早婚,以目前来讲,早婚应该就是所谓的二十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这种就是比较早婚。早婚手相有以下特征:1、婚姻线距离感情线越近的,2、婚姻线清秀而上下有短纹平行者,3、婚姻线深长无杂纹,而其上下、都、有清晰的细线,4、智慧线即短又直不能达到手掌边缘的,5、从大拇指到手腕部,大而隆起,非常饱满宽阔,个性开朗,充满魅力,很受异性追求。
结婚线较高:如果比较高的话就是晚婚,比较高就是靠近小指的意思,以目前的情况,不管男女,所谓的晚婚应该差不多是在三十五岁以上。晚婚手相有以下特征:1、婚姻线靠近小指根,属于晚婚。2、小指根部一直线连婚姻线,属于晚婚。3、二条婚姻线灰暗而不清晰,无其它杂纹,投身工作过度导致晚婚。
独身主义的手相”
1、婚姻线弯向小指根部,且成链状,不想结婚。2、小指第一节上有十字纹者,属于独身主义,不喜婚姻生活。3、婚姻线的终点出现一条极短的纵细线,婚姻高不成,低不就。4、婚姻线的尾端略翘起,这种人把心思完全放在事业上,所以成亲的机会少。5、婚姻线由很多条纵支线构成格子状,属于单贵族的手纹,一旦成立家庭,格子纹就会消失。
结婚线在中央:结婚线出现在我们的小指跟感情线之间,如果你的结婚线刚好在正中央,表示你会在适婚年纪结婚,大概在二十八岁到三十岁左右。
中国不同朝代的早婚年龄制度
中国古代所提倡的一直是早婚,所以在古代社会中,男子大约十五六岁就已经娶妻,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为人妻,中国古代盛行的早婚,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展现出我国古代社会中不同朝代的发展状况。虽然我国古代社会中,总体提倡的都是早婚,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对于结婚的年龄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之所以实行不同的结婚年龄的制度,根本上还是因为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不同。
周朝时期。人口作为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自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想更好的增加国内的人口数量,自然就需要提前结婚来繁衍人口,因此早婚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被统治者所重视,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进行了规定,并且一直被各个朝代所沿用。
周朝时期,不同的文献对于结婚的年龄记载也各不相同,根据《周礼》中的记载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因此我国有许多的学者也都认为周朝的结婚年龄就是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周代晚婚说”。
但是实际上,原始社会中存在的群婚或者是对偶婚的模式下,一直到家庭模式的出现之前,人们进行婚姻只是因为本能和繁殖后代,所以很难会主动的采取晚婚的方式,很多情况下,只要具备了“性”的能力,也就代表了他们的婚姻的年龄。周朝作为离原始社会较近的时期,很难从这种习惯中真正的脱离出去,所以周朝如此高的晚婚年龄的说法不符合周朝社会发展的实际。
事实上,孔子在《孔子家语》对于周礼中“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进行的解释为周代的最高结婚的限制,孔子认为男子二十岁就可以生子了,女子十五岁据可以嫁人了,男子三十岁和女子二十岁是规定人们嫁娶的年龄不能超过这个限度。显然孔子的这种说法是更加符合当时周朝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根据当时相关资料的记载,周朝的大部分人结婚生子的时间都较早,尤其是当时的统治者和诸侯,比如周文王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了武王,而武王之上还有一个兄长,由此可见,当时周朝的人结婚生子的时间还是很早的。
汉代时期。在汉代,不管是在朝廷当中还是普通的百姓,早婚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普遍现象,比如西汉时期的文帝,成婚年龄为十四岁,东汉后期的统治者由于都是年幼即位,因此他们的结婚年龄也更小,比如灵帝,成婚年龄为十四岁。而普通百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班昭,她是在十四岁成婚,当时民间的女子成婚年龄也大都是十四岁,因此汉代整体的结婚年龄还是较早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早婚状况也如同汉代类似,更具相关史料的记载,当时曹丕在成婚时是不到十六岁的,周不疑在娶曹操的女儿的时候,年龄是在十七岁,刘禅在黄初二年结婚,当时他的年龄应该也是十五岁。
南北朝时期,相对于汉朝和魏晋时期来说,人们的嫁娶年龄则更早,国家所规定的适婚年龄也相对较早,根据《南史》中的记载统计,南朝的皇后八岁就已经出嫁,陈国的皇后在十岁出嫁,宋朝的皇后出嫁年龄为十三岁。这就明显看出南北朝对于早婚的年龄许可是更早的,北周武帝统治时期,直接规定“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必须要嫁娶,相比之前的社会时期,嫁娶年龄更为提前。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发展逐渐稳定,人口也有了快速的增长,所以对于嫁娶的年龄开始逐渐的放宽,唐朝规定男子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不过,虽然国家的规定中,婚嫁的年龄有所放宽,但是还有很多人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依旧结婚较早,比如长孙皇后在十三岁就已经结婚进入皇宫。
唐朝中期以后,又重新恢复了最初的早婚制度,要求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岁以上就要嫁娶,后来由于唐朝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之乱之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动荡,因此人们受到战乱的影响很大,在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实际结婚的年龄都较为延后。
宋元明清的时期宋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基本与唐朝相同,但是司马光的却将宋朝的婚嫁年龄记载为男子十六,女子十四,朱熹同样也是按照这一年龄的规定进行了记载,后来的明清时期就在制定结婚年龄的法令规定时以这一记载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
而满族人相比汉族来说,早婚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满族男女大约在十三四岁就已经结婚,大师满族之中也存在很多的晚婚现象,一些男子和女子到了二十岁以上才结婚,这如此晚才结婚的,大都是贫困的百姓,所以当时满族的婚嫁年龄差异相对来说较大。虽然国家的规定的年龄已经相对较早,但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人们婚嫁的时间是更早的。
通过不同朝代的婚嫁年龄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朝代对于结婚的年龄都规定在女子十三四岁,男子十五六岁之间,即使规定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都是围绕这个年龄段来进行上下浮动的。
但是古代社会中的早婚现象很多情况下只是针对于上层的统治集团来说的,正所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他们能够凭借手中的权势以及政治联姻的需要,进行儿女之间的婚嫁。而对于许多生活贫困的普通的农民群体来说,早婚制度的规定并不适应于他们,杜甫的《负薪行》中的依据“四十五十无夫家”,所以说,并不是古代社会中所有人都早婚的,虽然早婚现象并不是绝对化的,但是古代社会中的早婚现象却也是普遍的存在的。
参考文献
刘开,《周礼》孔子,《孔子家语》李延寿,《南史》本文来自此夏、若空。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