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节的风俗作文600,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祈福祭祀、围炉守岁、放上甘蔗、吃隔年饭、闹元宵等,祈福祭祀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进行,在家中贴上各种形式的年红,围炉守岁在除夕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而甘蔗会放在家门口,寓意着渐入佳境。福建春节有什么风俗...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祈福祭祀、围炉守岁、放上甘蔗、吃隔年饭、闹元宵等,祈福祭祀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进行,在家中贴上各种形式的年红,围炉守岁在除夕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而甘蔗会放在家门口,寓意着渐入佳境。

福建春节有什么风俗

1、祈福祭祀

福建春节有祈福祭祀的风俗,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家家户户会在院落、卧室、灶房、仓房、畜棚等地贴上不同体裁的年红,有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的含义。

2、围炉守岁

福建春节有围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当天吃完晚饭后,一家人要围坐在炉火旁,观看春晚、闲聊,等待新年的到来,而且在新年到来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祝愿对方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3、放上甘蔗

福建春节有放甘蔗的习俗。在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会在家门口放上用红纸包裹的连根甘蔗,因为福建方言中,甘蔗的蔗和佳读音相近,所以放上甘蔗有着渐入佳境的美好寓意。

送灯、赏灯、转三桥……福州民俗专家讲述闽都闹元宵这些传统习俗

来源:台海网

福州鼓西路街边商铺内,市民正在选购花灯。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台海网2月26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26日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每当这时,福州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

25日,记者走访福州花灯市场发现,手工制作的莲花灯、宫灯传统花灯、电子花灯等都受追捧,另外一些造型独特也受青睐。在福州鼓西路街边卖花灯商店内,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林老伯和老伴挑了一件“状元骑马”花灯,拿着仔细端详了一小会。

福州元宵花灯自古闻名,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曾说过:“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据传,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和甘蔗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甘蔗意味幸福生活节节高。

那么元宵节期间,福州还有哪些传统习俗,日前,记者采访了福州民俗研究专家郑子端,听听他的讲述。

福州鼓西路街边商铺内,市民正在选购花灯。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福州的岁时节气习俗中有分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和下元节(十月十五)。正月十五民间称“元宵节”,有“上元热闹看鳌山”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烧褚衣”;下元节祭祖先,祈求“福寿和丰年”。

郑子端说道,宋代开始在福州城里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至十七晚落灯,作元宵节为挂灯传统习俗。当时太守命令,每家做十盏灯,家家户户,门口挂灯,厅内灯柱悬灯,福州人很重视元宵挂灯,音“添丁”之意。北宋元丰年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住三坊七巷郎官巷的文人陈烈为民请命,作<题灯>诗一首流传千年:“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

灯,福州方言与丁同音。丁,古即人口。所以灯,象征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明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

郑子端说道,早在唐先天年间(712-713),福州城区上元节就有民间张灯、官府观灯的习俗。福州元宵灯景之盛在明清。此时,“三坊七巷” 已是灯节的繁地带,灯先在闽山巷,后来发展至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有民谣唱道:“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有买快来买,没买等明年。“前街”指的福州南街(现在八一七北路),大洋百货原址有一座七贤君庙,庙前店铺有卖蚶。

清进士叶观国《榕城杂咏》诗曰:“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满案堆。怪道临风三弄好,开元寺买纸箫来。”清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还写道:“闽山庙内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坊中较十番。”

元宵节前后,福州花灯市场活跃。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元宵灯市,有挂灯笼、放烟火、灯联、灯谜、塔鳌山、结彩棚、舞龙舞狮、迎神、百戏杂剧、十番、斗宝、妇女“转三桥”。

郑子端说道,“转三桥”是闽地旧俗,也称“走三桥”“绕三桥”“走桥”“走百病”,一些地区也作“游安”“走平安路”。元宵节闽山庙会后,妇女或步行,来往数桥之间,游走以祈求避邪趋吉,祛除百病,祓除不祥。前人多将自己心中的愿望与祝福,寄托于转桥仪式之上,使节日过得更有意义。青年妇女是“转三桥”的主要群体。她们是元夜结伴出游赏灯,也观夜景,乘着月色,寄托美好的祝福与愿望。有的祈求学业进步、事业兴旺、家庭和顺、健康长寿等。“转三桥”也寄托着求子添丁的愿望。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蕴涵有“生育”的含义。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机会。

据介绍,福州正月还有元宵送灯盼添丁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在仓山区举行的元宵节亮灯活动现场,寓意平安吉祥的舞蹈《十二婆姐送平安》。林玮东摄

(来源: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闽山闽水物华新】 端午大不同,盘点福建各地独特的端午习俗

端午安康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粽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在你的家乡是怎样过端午的呢?

除了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

福建的各个地区有什么特别的传统习俗吗?

今儿小旅就来为大家介绍这些

带着浓厚福建风情的端午习俗

不妨看看自己了解多少个哦~

图 | 陈建国

福 州 习 俗

熏黄烟

在小时候,端午节的正午时分,每家每户都会点燃黄烟。然后将其往墙逢、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于是在节后,家里各处都会留下一道道黄色的“涂鸦”。虽然如今已经很少有家庭会燃黄烟,但是每到端午还是会回忆起当初的味道。

沐粽汤

福州人会在中午前煮好一锅煮粽水,在正午时分用它来洗澡。根据老一辈的说法,这样就能消毒解暑,夏天不容易生痱子,同时也能防止蚊虫叮咬。

图 | 福州日报

太平燕

太平燕又称扁肉燕,取一个“太平”、“平安”的好意。它是福州人逢年过节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吉祥菜”。

图 | 福州日报

福州 · 粽子

说到粽子,常见的是花生粽、咸粽和白棕三种味道。年轻人多爱吃肉棕和甜粽,而吃不了甜的老人家则是偏好咸口,使用鲜香的卤肉香菇作为馅料。

过去的福州人常用烧过的稻草灰过滤成碱水再最后泡一泡糯米,老一辈说:这样做出来的碱粽清香无比。即使是无馅的白粽,用筷子戳进粽子然后捧着白糖瓷碗沾着吃,这样甜糯滋味也是孩子的最爱。

图源 | 郑朝羊

厦 门 习 俗

捉鸭子

每到端午龙舟赛之后,闽南地区还有一个独创的特色节目,称为“水上抢彩头”,即“捉鸭子”。这是闽南地区三百余年的竞技遗风,相传是郑成功在安海港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

图 |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回娘家

厦门包粽子不单单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民间古老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厦门的端午节也称作“女儿节”。在过去的端午时候,已经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做粽子。每一个粽子里包含的都是对娘家、对长辈亲友诚挚的爱。

图源 | 厦门日报

泉 州 习 俗

煎堆补天

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这食俗便由此而来。

图 | 草草啖盐说蜜

唆啰嗹

唆啰嗹又称采莲,因反复吟唱唆啰嗹,故俗称唆啰嗹,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俗踩街舞蹈,在全国独一无二。采莲队员在户主家挥舞彩旗可辟邪纳吉,无论店家或居民都会争先恐后地放鞭炮,祈请采莲队入内“采莲”。

图 |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泉州 · 粽子

泉州肉粽品相好,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馅料式样多,味色饱满,香甜爽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肉粽以糯米、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鸡肉、鸡蛋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栗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制作好的肉粽,往往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图源 | 泉州文旅

南 平 习 俗

先包粽子

闽北地区端午的重头戏也是粽子,但是南平人民包粽子一般都是在节前,赶早不赶晚。因为他们有个讲究,最早包粽子的家庭是最吉利的。但是一般头筹总是比较难拿,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初二、初三包,初四才包的可是要吵架的。

粽子分甜、咸、碱,内陷一般有蜜枣、豆沙、花生、肉等等,相对来说味道比较纯粹。

黄瓜田螺

在闽北一带,传说端午节这天吃田螺可以明目。所以,端午节这天大家都爱吃上一碗田螺。而且田螺也是闽北的特色菜,尤其是田螺煮黄瓜,独具风味。

龙 岩 习 俗

熬“药把水”

端午节前后是许多中草药的成熟期,这个时候的中草药药性很好。艾草、菖蒲、灯笼草、鱼腥草、桉树叶很是畅销。

人们将药用植物捆成“药把”,煎出浓浓的“药把水”供全家人洗澡。有的还将鸡、鸭蛋与“药把”同煎,然后将它剥壳吃下。听说,这样身上就不会长“痱”和“癣”。

宁 德 习 俗

送鱼

端午节时期,除了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习俗外,在宁德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习俗,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黄鱼,家境一般的就送海上养的黄花鱼,家底殷实就送野生的黄唇鱼,俗称“送鱼”。

莆 田 习 俗

五味草煮黄蛋

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橘枝等,统称“午时草”与鸡蛋、鸡蛋一起煮,味道芳香。煮蛋的汤水用来给小孩洗澡,洗好换新衣,再用五色线结成网袋,装上熟蛋给小孩戴胸前,祈求今后更加平安、健康、聪明。

图 | 新华网福建频道

三 明 习 俗

送节

三明过节有送节的习俗,送节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二开始,多为晚辈向长辈送节,如刚订婚的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外甥给娘舅家送节。

送节的礼品除粽子外,还有猪肉、雄黄酒、玩具、扇子、面条等。其实这些礼品也有讲究,不同的礼品寓意各种美好的祝愿。

漳 州 习 俗

走贡王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

平 潭 习 俗

煎面饼

“初一钉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这几句民谣印证了平潭端午节别致习俗。

端午节煎面饼是平潭特色传统习俗之一。旧时平潭城关一些祖籍福州、泉州的居民,仍沿习包粽子。

五月初五午时吃过节饭,家家喷雄黄酒,还要在小孩的耳朵、鼻孔、额头等地方涂上雄黄酒。家中被帐、冬季袍袄都要搬到户外或阳台上晾晒,叫做“晒午时”。小孩子过节还要挂上香袋(内装山萘、丁香等中药材),意在解毒避邪。端午节,女婿要给岳家送礼,称为“分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祝大家端午安康

这个端午节要过得与“粽”不同

END

部分文字来源:大美福建、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东南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因无法追溯其来源故暂无标注

本文来自北蒙岛的雨季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6723.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1-18
下一篇 01-18

相关推荐

  • 福建春节的风俗作文600,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祈福祭祀、围炉守岁、放上甘蔗、吃隔年饭、闹元宵等,祈福祭祀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进行,在家中贴上各种形式的年红,围炉守岁在除夕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而甘蔗会放在家门口,寓意着渐入佳境。福建春节有什么风俗

    2023-01-18 21:26:01
    683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