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读秦纪,至於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对于子婴的身世众说纷纭,且浅谈一下个人见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子婴不是始皇帝的儿子,胡亥既然杀了那么多兄弟姐妹,不会独留下一个子婴,况且从史书仅有的记载上,我们也能知道子婴并非与赵高同流合污之辈,即使胡亥幡然醒悟顾念兄弟之情,赵高也不会容忍。其次也不会是胡亥的子侄。始皇帝49岁病逝,子婴上位后与儿子计谋杀赵高,儿子至少也是14岁,子婴年纪至少在30岁,大公子扶苏自杀的时候也才31岁。再者也不可能杀了子婴的父亲,还把子婴留在身边。因此三种说法中仅有始皇帝儿子还算合理。或者可以大胆猜想,先秦时期就是排字论辈,子婴,子楚……
史书上首次记载子婴是在赵高阴谋杀害蒙毅蒙恬时,子婴向二世谏言。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由此可以看出,是时二世初立,亲近赵高,其人明事理,敢直谏,亦非二世昏庸之辈。赵高可是个小心眼的人,必定也是想要除掉子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子婴在宗室应该是辈分较高的人,秦二世也不敢妄动。
秦二世死后,拥立子婴为皇帝。至于为什么赵高会拥立子婴,也是想要给自己找回点名声。赵高逼死秦二世,天下百姓大臣自然是敢怒不敢言,此时找一个人品好的人当皇帝,把污名都推给秦二世,至少大义上还能说得过去。是时赵高势大,毫不掩饰自己想要篡位称帝的野心,削去其皇帝称号,称呼子婴为秦王。这也是为何我们常说秦二世而亡,子婴上位初称皇帝,没几天就成为秦王了。不管是皇帝也好,秦王也好,子婴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上位之后,子婴颇有些始皇帝的遗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计除赵高。子婴与儿子、内侍韩谈,可能还有另一个儿子,就这三四个人,谋划杀掉赵高。不得不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简单的方法越有效,子婴称病,赵高数次派人去请不得见,赵高就亲自去了。韩谈领着赵高一踏进宫门,两个儿子就赶紧把门关上来个关门打狗,韩谈转身来个回首刺,赵高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这恐怕是赵高想破脑子也想不到自己就这样死了。这一经典案例也让后世多次借鉴。
赵高死了,子婴手掌实权了,按理说要整肃朝纲,重振秦廷。何其之难?忠臣能臣已被赵高屠戮干净,余下谄媚之臣早已暗地里投降了刘邦,最后的秦军也被项羽坑杀了,手下无能用之臣,无可战之兵。北边倒是还有30万秦军在修缮长城镇守匈奴,但自从扶苏、蒙恬死后军心不齐,二世、赵高暴虐导致30万大军分崩离析,无法调动。南越还有50万大军镇守百越,非始皇帝亲令不可调动,况且副将赵佗野心也不小。子婴所能做的,便是尽量安抚民心。城外,刘邦的5万大军已经在扎营。而之所以选择投降刘邦而非项羽,大概这是身为秦王的子婴能为治下子民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了。不要说刘邦先来,咸阳城再没兵也得有点守城军队吧,咸阳城更是城高墙厚,抵抗几天还是可以的。
本文来自几分老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