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党政办公中心。
绥化夜景。
绥化火车站
绥化历史悠久,大约在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绥化市境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夏商时期,绥化为肃慎地。西周至西汉时期,今庆安、绥棱、海伦、望奎、兰西等仍为肃慎地,西部的明水、青冈、安达,西南部的肇东等市县为涉貊地。东汉至两晋,绥化属夫馀地。晋时,绥化市大部分市县属夫馀的寇漫汗。南北朝时期,绥化属勿吉地。隋唐时期,属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地。唐代,分别归属于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所辖。宋辽金时期,绥化先后归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辖。元朝时期,绥化市为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分封地,即归元朝的开元路管辖。明朝时期,绥化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清朝时期,绥化归镇守黑龙江将军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6月,设黑龙江省龙江道、绥兰道。今绥化市所属各县(市)区分别归龙江道、绥兰道所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今绥化市各县(市)区一直归黑龙江省直辖。
那么,你知道“绥化”一词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请绥化清史专家、民革绥化市委副主委韩鹏宇给您讲述。
韩鹏宇说,根据民国十年版《绥化县志》记载:“县境旧名北团林子,其始本索伦游猎之地。距中原绝远,元明以前,无所建置。自前清定鼎,凡大兴安岭之阳,以萨哈连乌喇为归墟者,悉隶版图,建官、置军、设郡、立县,其规画盖已不让内省诸县。”这里面提到绥化的旧名为“北团林子”,结合《现代汉语字典》,从字面可知其意为北面圆形的林区地带,那么,以何为基准称“北”呢?
按照古人的习惯,多以山水为地理坐标。绥化地域南面多为平原地貌,少丘陵,罕有高山,为松嫩平原腹地。水有两条,一是临近的濠河(今南泥河),一是松花江。经询问今北林区的一些老同志方知,濠河南历史上曾存在过“南团林子”。显然,在“南团林子”与“北团林子”之间,濠河正是作为地理坐标而存在,河北岸为“北团林子”,河南岸为“南团林子”。北团林子在尚未发展为圆形林区地带前,曾用名“北林子”,这在光绪五年十月十一日“墨尔根城副都统为已将隐姓之积年盗首枭办事速咨将军衙门文”中有记载,这个记载也是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清代绥化地域(特指北林区地域)最早的地名记录,文中记载了一起发生在北林镇的匪徒袭扰事件。此文献为中文记录,足见当时官方通用语言已采用汉语。
那么,北团林子、北林子与绥化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呢?显然都是同一片地域,但名字大意似乎南辕北辙。“绥化”,若用中原文化来解读,“绥”,汉代《说文解字》中说此字本意为“车中把”,也就是人力车中人前行时双手握住的地方,这和今天的方向盘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绥”字延伸之意为“方向”。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传说上古时期有五服,就是大臣们用于庄重场合穿的礼服,其中有“绥服”,这里“绥服”不单指衣服,还特指某片地域,也就是身穿该礼服的大臣自己的封地。“绥服”位于距离王居住的王城1500里的地方,这里没有标明方向,只指明了距离。因为该书成于战国时期,从书记载可知,“绥”字在上古禹定九州之时即已存在了。
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绥”字,但有绥字的右半部“妥”字,这个字有压迫制服之意,作为象形文字,下面的人仿佛跪着,而上面的人在摸着这个人的头。绞丝旁是绳索之意,与“妥”字结合在一起,臣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化”字,汉代《说文解字》中说“化”有“教行”之意;《康熙字典》解释为“变化”,显然“化”字本意是变化,至于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还要结合别的字组合在一起,把“绥”和“化”结合在一起,可解释为身穿绥服的大臣封地上的变化,这个变化自然是好的,它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引申之意,一是《诗经·小雅·北山》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封地为王者的天下,一是此地为王者安抚推行教化之地,一是发展之地,是进步之地,是充满希望之地。人民在此生活,安居乐业。
而甲骨文中的化字却有另一种解读,从字形上看是两个颠倒的人,倒着的人象征死亡,立着的人象征出生,从出生到死亡。王安石在解释《易经》时,把“变化”解释为“变”为出生,从生至死,把“化”字解释为从死亡到出生,这个生死循环的过程称作“变化”。若此解为正解,那么“化”字指新生。把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成为词组,这在全国大概亦属创举。
历史文献中关于“绥”和“化”两个字的记载,大抵这些。无论哪种解读,都从读音上、意思上显示出其与“北团林子”并无关联。那么可推定,光绪十一年,北团林子设治之时,官员及文人为北团林子起了新名字。若用中原文化来解读“绥化”,那么可概述为“抚绥教化”之意。但这实际是一个误区,上述解读反映出命名时地方官员和百姓们对家园的美好向往。但我们忽略了一点,“绥化”与满语是否有关联?
满语中是否有“绥化”的发音呢?经查却有发此音的词汇,而且非常明确——艾蒿,转写为“suiha”,“化”音中没有“u”汉语拼音这个音。
艾蒿即便到了今天,也是绥化市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有无可能用此草的名字来命名地域呢?2010年,韩明武、赵生著《黑龙江省地名源考》,他们研究发现,原来黑龙江地域地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多为女真族满语的中文转音,地理命名常以山川地貌、动物等名称为主。按照这个思路,把北团林子描述为长满艾蒿的地方是可能的,特别是北团林子地域具备艾蒿成长的自然条件。
除了上述原因,可能导致“绥化”一词诞生外,还可能存在另外两个原因。一个是艾蒿特指某个特定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五月初五。黑龙江将军文绪光绪十年四月实授,此前为试署,五月初五很可能是他实授后撰写“黑龙江将军文绪、齐齐哈尔副都统禄彭为奏准添设绥化理事通判等缺咨附吏部等会奏”奏折的日子。这道奏折非同一般,不单事关绥化设置,更重要的是这道奏折是他实授后推行黑龙江地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此前酝酿、思考已数年。这道奏折之后,文绪将军在黑龙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利税体制建立与发展,文绪将军实属首功。该奏折最后朱批于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四日(1885年5月17日),这个日子即是绥化正式设治的日子。这道奏折历经近一年的辗转,终于瓜熟蒂落朱批奏折实行。
同样过端午节的满族,五月初五也可能是绥化城建城的日子,绥化城的建设是从修建护城河开始的,而后修建城墙,内部划分街基。光绪四年,北团林子百姓自发筹划修建护城河,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到了第二年,光绪五年,北团林子街商户已达117户,“共贸易人1460口”,显然,护城河的修建明确了北团林子建城的方向,这增强了人们对北团林子发展的信心,从而加速了人口的聚集。光绪五年,应是北团林子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高峰期。
往事虽可追,但无法穿越亲身经历,又罕有文献记载,我们也只能推测。好在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地域虽然不同,但存有很多共性的特征,供我们滋养、借鉴和学习。无论是出于中原文化对北团林子的解读,还是特殊的纪念日,“抚绥教化”与艾蒿共同描绘了“绥化”,共同希冀了“绥化”。灿烂的中原文化和悠久的满族文化,共同为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注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让我们怎能不为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
本文来自寂寞赱遠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