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4日
那年 · 今天
时间回到5年前,2016年5月24-26日,东方圣城山东曲阜迎来了一场千载难逢的文化盛会。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亲至曲阜大成殿前,登临孔庙杏坛,开讲《论语》的真义。
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乡,一座被儒家文化浸染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以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内核,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教授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始终绵延不绝,就在于我们的圣贤之道没有变,我们的经没有变。而孔子就是圣贤之道的集大成者。
曾教授还告诉我们:《论语》里面有太多被误读、被误解的地方,长期以来是我们自己搞错了,以致贻害无穷。
所以,现在人读《论语》,亟需正本清源,恢复《论语》的真面目,不再以讹传讹。
今天,【那一年这一天】教授足迹纪念专栏,让我们继续沿着教授的足迹,一起学习当天教授讲授《论语》的智慧。
今天,我们社会危害之大就是因为“新”这个字。
“新”会逼的人类没有未来,因为你一直新下去新下去,新到最后就没有得可想了。所以与时俱进绝不是说随着时间你要改变。
与时俱进有个先决条件,就是经典不可改,在这个前提之下,你才可以改。
如果你连经典都搞不懂,怎么与时俱进?那就是乱变。
《论语》这部经典,它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懂,但是一层一层往里面挖,你就会发现,现在我们的错误非常严重。
读《论语》首先要明白,《论语》一共有20篇,每一篇的篇名,都有它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
所以《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是说,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向“天”学习。
那么,天不会说话,我们学天什么呢?第一篇第一句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学天时习之。
天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时,这个时是最重要的,所以叫“学天时”。
“学天时”,后面一个逗号,然后“习之”,这才真的是孔老夫子的本事,字字珠玑。
意思是,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按照自然的规律,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述而不作。其实述而不作,准确来说应该正名为述天不作。
孔子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天所垂之象引申、推广,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宇宙只有一样东西,叫自然,自然就是天。
孔子,透过“人”合“天”的方式,把人事问题与自然现象合起来告诉众人。
他从自然天道寻找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辅导众人,告诉我们敬天、事天、顺天走正道,自然万事亨通。
在《论语》里面,凡是“子曰”的,一定是孔子说的话。因为《论语》代表的就是儒家,它不可能引老子的话。
如果引老子的话,一定是写老子,而不会写“子曰”。这对我们的影响也很深刻,就是后来我们对自己的直属长官,不可以直呼其姓。
那《论语》到底是谁写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更不是儒家以外的人写的。
写作《论语》的一个是曾子的弟子,一个是有子的弟子。
因为在这二十篇里面,只有这两位他讲话的时候,是把“子”放在后面,其他都把“子”摆在前面。
我们要从这个差异性里面发现问题,因为毕竟不能够称呼自己的老师是别人,只能称呼他叫有子、曾子。
我们读《论语》,要用《易经》的思路来读,你就读出它的味道来了。
全世界只有一个道,这个道,不只道家在讲,儒家也在讲,诸子百家还在讲。
这个道,就是《易经》的道,叫做易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
而老子和孔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易经》的道理。
孔子是替大多数中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而老子是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
读儒家的书要记得,孔子从正面告诉我们,多做正道的事情,多走正道,规规矩矩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读老子的书则是正言若反,他告诉我们,少做不合道的事。
《易经》,提供的是一种思路,不是智慧,也不是知识。《论语》也是一样。
思路不同,产生制度不同,产生方式不同,产生种种不同,所以你想把中国人改个样子,很难。
就像他永远有那种落叶归根的想法,不完全是为了民族情谊感,就是思路很难改变。
总而言之,《论语》是经典当中的家常便饭。
所谓家常便饭跟山珍海味有什么不同?就是不管你如何吃遍山珍海味,最后还是要回归家常便饭。
做人有张狂的时候,有荣耀的时候,有得意也有失意。
但是不管如何,都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这就需要《论语》。
本文内容:曾教授现场讲述汇编
本文来自叶璃溪i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2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