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蜗牛一样的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叫蛞蝓,俗称鼻涕虫。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其体表光滑湿润,一般呈黄白色、暗灰色或灰红色。蛞蝓的幼虫体长约为2-2.5毫米,成虫体长约为30-60毫米。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蛞蝓取食广泛,既食用蔬菜、蘑菇等植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叫蛞蝓,俗称鼻涕虫。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其体表光滑湿润,一般呈黄白色、暗灰色或灰红色。蛞蝓的幼虫体长约为2-2.5毫米,成虫体长约为30-60毫米。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蛞蝓取食广泛,既食用蔬菜、蘑菇等植物,也食用真菌和苔藓。蛞蝓非常耐饥饿,在食物短缺的条件下,它们会选择不进食也不活动。

野生蛞蝓怕光,在阳光强烈的直射下2-3小时左右就会死亡,因此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

蛞蝓能咬伤植物的根茎,是一种农业害虫。在蛞蝓出没的地方撒些石灰,可以驱逐蛞蝓。

地球上最奇特的物种,软体贝壳类,从远古到现在外形几乎没变化

柔软魅影

弗拉明戈舞者

海蛞蝓是多种外壳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动物的泛称。上面这种外观艳丽的海蛞蝓名叫“红色舞娘”,它们吃什么东西,外表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它们舞姿曼妙、色彩华丽,就像盛装的弗拉明戈舞者。这些舞者不单舞姿惊艳,还有独门绝技——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利用炫目的颜色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绿光蜗牛

澳大利亚海洋蜗牛在捕食者靠近时,会通体发出明亮的绿光,以恐吓捕食者,从而赢得时间快速逃跑。这种蜗牛体内仅含少量的发光细胞,但其整个外壳看起来都很亮,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将光束照向蜗牛,发现其半透明的外壳能够扩散光线,使得微弱的光线看起来更为明亮,让其外表看起来更唬“人”。

形态万千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贝类;少数在陆地上的则有蜗牛、蛞蝓;章鱼、乌贼、海蛞蝓的多种外壳已经消失;软体动物多靠肉脚向前滑动,以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作为基本结构来保护“蜗居”在里面的柔软身体;有的腹足纲如海兔则用肚子上的肉足贴地行走;大多数软体动物的头上长有和眼睛一样的触角,用来感知周围的情况;有些长有微小的牙齿,成为齿舌。在吃东西时,这些微小的牙齿能像人一样把食物“嚼碎”(磨碎)。

“冲浪”蜗牛

有些“狡猾”的软体动物甚至还是冲浪高手,例如鼎鼎大名的“冲浪蜗牛”——橄榄蜗牛。橄榄蜗牛会自制冲浪工具——一张神奇的“气泡筏子”(用黏液包覆的气泡)。它利用“气筏”尽情地在大海中乘风破浪。而这些“气筏”甚至还有“搭顺风车”的乘客——一些小蜗牛会悄悄依附在“气筏”下面,毫不费力地跟随大蜗牛漂洋过海。除了自制交通工具这项骄傲的本领,橄榄蜗牛还有高明的骗术:它会偷偷摸摸地把小肉脚伸出来,然后盘成一个类似“育儿袋”的温馨场所,这其实是个陷阱,用来迷惑需要产卵的猎物,从而捕获猎物。

贻贝“粘得牢”

贻贝,层层叠叠地生长在坚硬的礁石上,想把它们抠出来还十分不易。贻贝能够如此“粘得牢”的秘诀在于它们的“脚底”长有类似根须的足丝,这种足丝一旦遇到适当硬度的物体时,就会喷射出来,将自己牢牢地“贴”在礁石表面上。这股黏合力足以保证它们能够经受住惊涛拍岸的考验,不被海浪轻易卷走。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贻贝惊人的黏合力,创造出一种适用于海水的水下胶黏剂。他们还希望研究贻贝黏合物中的某种特殊物质,来解决人的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关节黏合处的问题。

贝壳从何而来

刚出生的贝类就有一个硬硬的壳吗?不是的。贝类幼虫身体柔软,外层皮肤自背部褶皱成外套膜(就像鸡蛋壳内层的膜),将身体包裹,这层膜的分泌物质能形成保护用的石灰质壳。最初的壳又薄又软,幼虫一点点长大,外套膜不断地分泌石灰质,壳也就越变越大。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因此会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表现出其生长的快慢。

“甜心”蛤蜊

一类略显低调的贝类是体形较大的太平洋牡蛎。太平洋牡蛎喜欢躺在阳光充足、靠近珊瑚礁群且有海藻生存的浅滩处。它们对浮游生物不是很感兴趣,最爱的食物是一种微型藻类。当微型藻类孢子落进其贝壳内部时,通过光合作用会产生糖。太平洋牡蛎幼虫就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方式尽情地享受“藻类糖果”。作为回报,牡蛎坚硬的外壳也为微型藻类提供了安全的庇护之所。

凶残“屠夫”

也有一些凶残的蜗牛以其他种类蜗牛为食。肉食蜗牛将如刀片一样锋利的“獠牙”(齿舌)钻进其他蜗牛壳内,像吸血鬼一样把肉给吸出来,场面血腥无比。其中,肉豆蔻蜗牛还会在黄貂鱼睡觉时爬上去,用齿舌割裂黄貂鱼的皮肤,残忍地偷喝黄貂鱼血,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

章鱼“躲猫猫”

章鱼很喜欢藏在贝壳里。雌性常常把卵产在贝壳里,幼体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往贝壳里钻。但这种习性容易被人利用,人们把一个个大型螺壳钻上孔,穿上绳子沉入海底。见到这些“从天而降”的免费公寓,章鱼争先恐后往里钻,结果往往被人类捕获。

伟大母爱

这只深海章鱼居然花了4.5年的时间孵卵,真可谓是孵卵期最长的动物。美国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一次深海调研中观察到,一只章鱼紧紧趴在1400米深的水下孵化自己的章鱼宝宝。一个月后,潜水人员抵达同一位置,发现它还趴在那里。在4~5年时间里,研究人员潜水18次,每一次,他们都能在同一位置发现那条章鱼。它一动不动地守护着章鱼卵,只是身形比以前更为消瘦。四五年来,研究人员从未见过它离开它的卵,也从未见过它进食,直到2011年的某次下潜,研究人员发现它离开了,在它依附的岩壁上,留下约160枚残破的卵壳,这些章鱼宝宝全都成功出生。

海蝴蝶

“海蝴蝶”是海蜗牛的一种,它们不像一般腹足类那样爬来爬去,而是过着浮游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有着透明壳的海螺,叫翼足螺。由于它们游泳的样子多少有点像蝴蝶,所以有“海蝴蝶”之称,它们用两支像蝴蝶小翅膀一样的侧足游泳、搬运食物,甚至捕捉水蜘蛛一类的猎物。

“迪斯科灯”蛤蜊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一种奇特蛤蜊在浮夸背后的良苦用心。为什么要发光?答案是“求关注”,或者“吓唬你”!

这种奇特蛤蜊的学名叫圆栉锉蛤,也被科学家称为“迪斯科蛤”,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会产生类似迪斯科舞厅频闪的灯光效果。圆栉锉蛤频闪发光的重要意义在于:在黑暗中吸引具有趋光性的浮游生物或者吓跑掠食者。

科学家利用高功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它们的闪光来源于两层特殊的组织,一层组织可以反射光线(且反射性能非常好);另一层组织可以吸收光线。当两层组织快速卷起和舒展开时,反射光就会产生如迪斯科舞厅频闪的效果。

北极遗迹

2016年,科学家在测绘北冰洋海底三维地图时,在钻探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海底的的古代生物。它已在2.5千米深的沉积岩中埋藏了180多万年。虽然它看起来不是很特殊,但已被科学家证明是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早期物种。

科学家从岩芯样本中提取出贝壳后,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联系,希望找到与此相关的贝壳标本,但他们没有找到一个与现有标本相匹配的贝壳。因此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物种,代表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种属。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它是否还有其他“亲戚”存活于世界上。

蛤蜊中发现传染性癌症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癌细胞不具传染性。然而,这项法则在北美东海岸浅滩地区被惊人地打破了。这种癌细胞可能跨越数万米的海岸线从加拿大“漂浮”到美国纽约州,使得那里的蛤蜊分别出现了同样一种类似于白血病的病症。也就是说,这种恶性癌细胞能够远距离地传播。

目前,在动物世界里,只有两个传染性癌症的例子,一例是狗的性传染肿瘤,另一例是袋獾通过抓咬传播的面部肿瘤。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侵袭蛤蜊的癌细胞是否会传播给其他软体动物。

东南亚新蜗牛物种

科学家在东南亚发现的蜗牛新物种,体格不超过2毫米,但外壳非常华丽,看起来像来自另一颗星球的生物。不过,这种蜗牛依赖独特的石灰岩山丘环境,它们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

曾经繁盛的菊石

在时间的长河中,头足类演变成奇怪而又复杂的形态,菊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菊石最早见于晚古生代泥盆纪,而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菊石已全部灭绝。菊石全部为海生,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直径大小不等,小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只有十几厘米,而巨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可达3米。菊石是不善于活动的动物,外壳房室中有许多气囊,通过调节气囊中空气的量,能在水中自如上升或下降,且能保持运动的平衡。它们大部分时间漂浮于海面,还会通过喷水来推进身体。

菊石的出现显然是软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时,成千上万的菊石随处可见。但是,菊石“盛世”最终于6500万年前落幕。白垩纪末大灭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菊石同称霸一时的恐龙等大量物种一道灭绝。但是,被称为菊石远亲、为数不多的鹦鹉螺却成功逃过一劫。

“长牙的”菊石

新近发现的一颗菊石化石上嵌有鲨鱼的牙齿。科学家推测,由于菊石内的软组织是许多海洋动物的美味佳肴,因此,鲨鱼极有可能利用尖利的牙齿,先将菊石外壳上的气囊咬破,让其失去平衡,再饱餐一顿。

木材杀手

船蛆,顾名思义,就是蛀蚀船体的蛆虫。但船蛆并非通常所说的蛆虫,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贝类。这种动物身躯细长而柔软,形似一条虫,常常钻到木船的底部,故称船蛆。它是海洋中的木材“杀手”,木桩、木板建筑的堤岸、码头等都是它的破坏对象。实验显示,100只船蛆在1年时间内可侵蚀60立方厘米的木头。船蛆和许多鲜美的可食用贝类是近亲,只是它们的贝壳退化掉了,相当于剥了壳的蛤,只是名字有点恶心。

蓝光帽贝

一种名为蓝光帽贝的生物,贝壳上有数条发光的蓝色虚线。贝壳表面出现这种颜色与贝壳内的碳酸钙排列模式有关。即使在浑浊不堪的水中,也能看到闪耀着蓝光的它们依附在海边岩礁上。

断尾求生

行动缓慢的软体动物也会演变出各种求生战术,避免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会断尾逃生的萨摩蜗牛就是软体动物中聪明的“适者”之一。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勇敢地舍弃自己的尾巴以求存活。不久之后,断尾又会重新长出。

美丽的鹦鹉螺

在亚热带、热带数百米深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动物——鹦鹉螺。它们和乌贼、鱿鱼等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已存在上亿年,素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仅存四种鹦鹉螺。是的,它们正濒临灭绝。

鹦鹉螺的壳里面分隔了许多小室,最末尾的一个房室最大,是动物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住室”。其他的小室贮满空气,又称“气室”。气室之间有管道相通,用以调节室内气体分布,控制身体沉浮。它们依靠喷水来推动圆锥形身体在碧波中遨游,活像一艘潜艇。

由于美丽的外表,鹦鹉螺受到过度捕捉。如今,鹦鹉螺越来越少,但仍有人在深海播洒诱饵,用以吸引隐藏在海洋深处的珍稀鹦鹉螺。

本文来自吹皱一池春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988.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09
下一篇 12-09

相关推荐

  • 跟蜗牛一样的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
    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叫蛞蝓,俗称鼻涕虫。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其体表光滑湿润,一般呈黄白色、暗灰色或灰红色。蛞蝓的幼虫体长约为2-2.5毫米,成虫体长约为30-60毫米。和蜗牛一样没有壳的软体动物蛞蝓取食广泛,既食用蔬菜、蘑菇等植物,

    2022-12-09 05:30:01
    1583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