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什么动物
大鲵是隐腮鲵科,属有尾两栖动物。大鲵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大鲵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
大鲵的习性
大鲵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而得名娃娃鱼。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常听说的大鲵,不是鱼类,其实是两栖动物
大鲵不是鱼类。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大鲵则不同,它们是两栖纲的,属于两栖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是互相独立的两种动物,二者无交集,并且相差比较大。因此,虽然大鲵有个别称叫做“娃娃鱼”,它们本身的名字中也带有鱼这个偏旁,但不能误认为它们是鱼类。大鲵和鱼类在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
一、大鲵是鱼类吗大鲵还被称为“娃娃鱼”,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虽然它们的名称之中带有“鱼”这个字或者“鱼”这个偏旁,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鱼,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属于鱼类这个范畴。
从所属的类别来看,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但大鲵则不属于鱼纲,它们是两栖纲中的动物,是两栖动物。鱼纲和两栖纲虽然都是脊索动物门之下的,不过二者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纲,彼此之间并没有交集。所以,大鲵作为两栖纲之中的动物,就不可能同时属于鱼纲,也就不是鱼类。
二、大鲵为什么不是鱼类鱼类指的是鱼纲中的,但大鲵却不是鱼纲中的动物,而是两栖纲中的两栖动物,所以大鲵不是鱼类就非常好理解了。其实,大鲵还是一类十分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都符合两栖动物的特征,跟鱼类相比差异是比较大的。
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生活环境的差异。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而且只能生活在水中,脱离水之后它们没有办法存活太长时间。但大鲵则不同,它们幼体时期在水中,但到了成体时期就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了,这也是它们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另外,从呼吸器官来看,鱼类用的是鳃,而且一直用鳃呼吸。大鲵在幼体时期也是用鳃呼吸,但成体时就改为用肺呼吸了。
物种百科:大鲵
大鲵,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的统称,共有三个物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美国大鲵。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又被人们称为“娃娃鱼”。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在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
大鲵是体形最大的一属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外鼻孔小,略呈椭圆形,近吻端;眼小,背位,无眼睑,眼间距较宽;口裂特大,偏腹位,上唇唇褶在口裂后部清晰;舌大,扁圆形,前端连于口腔底部。四肢很短,前肢4趾,后肢5趾,趾间有蹼,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
躯干部扁平,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体表光滑湿润,没有鳞片覆盖,富有皮肤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乳白色粘液。头部背腹面密布成对的疣粒,眼眶周围疣粒更为密集,排列较为整齐;头顶中部、上下唇缘及咽喉中部光滑无疣;吻端及头背的疣粒排列不甚规侧;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有成行疣粒,背腹面疣粒较大。
体色随栖居环境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不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大鲵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像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大鲵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有时甚至2-3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
本文来自盈盈一水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