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保护区现两栖动物新种
大明山保护区出行的两栖动物新种是大明山掌突蟾,大明山掌突蟾是广西大明山保护区首个报道的掌突蟾属物种,该新种特征为雄性体长33.6-34.4 mm。大明山掌突蟾的发现,说明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还存在潜在的新物种值得去发现和研究。
大明山
大明山亦称大鸣山,地处广西中部,分布于武鸣区与上林、马山和宾阳三县区,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
大明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物种及古老的地层,含氧量极高,是原生态氧吧,养生名山。
大明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南宁北部,距南宁市区约70公里,是城市游人周末度假休闲的适宜距离,也是南宁市民节假日休闲度假的观光圣地。
广西自然科学研究又有新进展:“广西琴蛙”认识一下
在自然科学方面,青蛙一直是广西物种多样性的代表。9月9日,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广西自然博物馆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联合团队,对分布在大明山的一种琴蛙种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发现其为新种,并正式命名为“广西琴蛙”。
广西琴蛙。 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不同种的琴蛙叫声各不相同,类似不同的琴类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果能把各种琴蛙凑到一起,让它们鸣叫,那将如同组建了一支“乐队”。各具特色的叫声,这也是专家学者们用以分辨琴蛙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莫运明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种琴蛙的叫声——被命名为“仙琴蛙”的蛙类。其叫声酷似拨动琴弦发出的声音,有着金属般的回音,十分悦耳,“仙琴蛙”名副其实。
此前,在我国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地区发现的琴蛙种群,都被记录为“弹琴蛙”。但一直以来,其物种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而随着近几年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已证实分布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弹琴蛙”实为不同物种。为此,广西自然博物馆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广西琴蛙。 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联合团队对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对分布在大明山的一种琴蛙种群进行研究。经过对比较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声谱学和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其为琴蛙属一新种,命名为“广西琴蛙”。这种琴蛙的叫声,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声音低沉且拖长。
莫运名告诉记者,广西的琴蛙属物种共有4种,其中,分布于桂中地区大瑶山的为瑶琴蛙,分布于桂东北地区都庞岭一带的为湘琴蛙,分布在桂西北地区九万山周边的为广西新纪录的雷山琴蛙,而分布在桂南地区大明山保护区的,正是此次发现的新种类——为广西琴蛙。“我们这次将琴蛙的种类进一步划分,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此前华东、华南、西南两栖类动物物种多样性被严重低估,今后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有助于广西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推广和研究。”
广西琴蛙的发现,让自然科学界为之兴奋。莫运明透露,为了配合这次琴蛙新种类的科普工作,广西自然博物馆还组织了“蛙蛙摄影大赛”,鼓励更多摄影爱好者去捕捉自己身边青蛙的镜头。这些科普工作的推进,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明白,一只小小的青蛙,也是考量当下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来自书生东旭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