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是什么意思
丁克指的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以及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目前丁克族主要出现在一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事业心强的人群中,意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最有效的发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丁克的意思
丁克指的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或者是因为生理上的主观原因;经济、个人发展、家庭等非生理因素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严格来说,丁克不能有生育的念头,否则就不属于丁克。
目前丁克族主要出现在一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事业心强的人群中,这类人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不会受传统观念所影响,意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最有效的发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近年来网络上将丁克分为白丁、伪丁宠、铁丁三个境界。白丁是指原本决心做丁克一族,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改变心意的人。伪丁宠是指不生育孩子,但是会养宠物来当做自己的儿女寄托情绪。而铁丁是丁克最高境界,是铁了心不生育的人。
丁克21年,母亲离世成心结,50岁的康辉直言:再来一次,不会丁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丁克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的一种新型婚姻模式,即夫妻两人不要孩子,主张摆脱传统婚姻模式中传宗接代的观念,倾向于打造有质量,自由自在的夫妻生活。
自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以来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选择丁克的夫妻也大都步入了中年生活,当年那些选择丁克的夫妻,如今都过得怎么养了?
著名主持人康辉在他的自传《平均分》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回到20年前,我会选择要孩子。”
其实像康辉这样年轻时选择丁克,中年以后后悔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当年选择丁克的朋友,如今都后悔了。
他们当中有的人通过试管婴儿弥补了遗憾,有的则因为年龄太大,只能空留遗憾。而康辉属于后者,始终没能弥补没有孩子的苦。
康辉年少有为,自1993年进入央视工作以后,事业一直经营得有声有色,29岁和同在央视工作的妻子刘雅洁成婚,婚后他们一致选择了丁克,今年50岁的他已经丁克21年。
虽然没有子女,但他们两人却一直恩爱有加。直至康辉的母亲去世,对父母来说看到子女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很普遍的期望,但康辉的母亲至死也没能看到这一幕。
可以说康辉的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世界,母亲的离世成为他的心结,或许是近距离地感受了生死,康辉开始怀疑当初做的丁克选择。再来一次,不会丁克,他后悔道。
大部分丁克最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面临死亡,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我们真的能做到如自己所说的那么洒脱吗?人老了,丁克的苦日子刚开始。
其实在衰老和孤独面前,没有人能够做到洒脱。其实很多人根本承担不起丁克的代价,无后,不孝,冷血,对丁克的片面看法与现实压力又岂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没有人想孤苦无依的离开这个世界,有一个人看着自己,牵挂着自己,即便不能改变生命即将消散殆尽的事实,心理上也会好受很多。
丁克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很多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做丁克,但年轻就意味着对人生世界的了解不够透彻,做出的很多决策往往意味着不周全。
且年轻人很容易觉得某一种新鲜观念时髦而茫然追求,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很容易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操控世界的能力。
然而随着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就会发现当初的那个选择,对整场人生来说并非是最有益的。所以年轻的时候有些生活方式可以尝试,但不要一条路走死,给自己留后路。人的情感需求、心理是会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变化。
二十岁眼里的世界和四十岁眼里的世界铁定不一样,如果决定用一生的困苦换短暂的快乐,怎么看其实都不值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son)曾提出著名的人格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个体都有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
只有完成所处阶段的使命,下一个阶段才能顺利地前进,否则生命会有某种程度的停滞。
18-40岁属于人的成年早期(Early adulthood),该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这个阶段的人渴望亲密关系,又容易被亲密关系淹没。
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都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和牺牲,这个阶段的人要学会统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亲密感,否则人很容易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
很多丁克的人都是在这个阶段做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个阶段的任务本来就不是生育,而是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40-65岁属于人的成年期,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才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完成了亲密关系的建立之后,人生的需求自然就会过渡到关心繁殖养育、生儿育女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需要强烈的生育感,尤其是像康辉一样经历过身边人的死亡,对孩子的渴望就会大大上升。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包括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便没有生育孩子,只要他参与了关心、教育指导孩子,亦能产生养育感。
一个处于成年期的人如果没有获得生育感,那么他的人格将面临贫乏和停止,他将会变成一个过渡自我关注的人,不关心他人尤其是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他们的整个人生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缺失感。很多选择丁克的人到中年以后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其内部的动机或许也是源于这一规律。
总而言之,丁克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绝对选择,年轻可以尝试,但不要轻易下定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这句话看起来像句屁话,但你仔细咂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就会发现其实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除此之外,当代年轻人之所以害怕生育小孩,除了生育代价以外,斯以为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他们的父辈过度付出、过度牺牲。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过多和过少的爱都会对施与对象造成伤害。
上一辈父母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都是“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为了我付出了多少多少”,这些话语成很多年轻人造成不小的心理阴影,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生孩子就意味着自我的完结,彻底的围着孩子转。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正确认识父母和孩子的之间的关系,养育孩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但不应该是全部。
任何人如果把另一个人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对方注定无法承受,生命需要与他人链接,但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直接选择不生孩子,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学会在爱孩子和爱自己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探索的道路,而不是一刀切为了孩子牺牲或不生孩子。
这就不得不提儒家的“中庸”思想,平衡这一理念真的适用于人生的所有领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文来自干净没朋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