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和郑州是一个地方吗
河南和郑州在广义上是一个地方,不过河南不只有郑州一个地方。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省内有很多城市,其中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是河南的一部分,河南范围内包括了郑州但又不只有郑州。
河南和郑州是一个地方吗
郑州市,简称“郑”,在古时候被称为商都,目前是有国务院批复确认的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诸多的古迹和文物,其中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郑州,你到底怎么了
本人土生土长河南人,虽然不是郑州土著,但因为姥姥家在郑州,从小到大的假期都是在郑州这座城市渡过的。大学也是在郑州上的,老公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中原电影院的炒凉粉,涮牛肚,碧沙岗的浆面条,冰镇蛙鱼,第一家丹尼斯超市,银基一层,光彩的衣服等等,这些组成了我的童年和青春。
郑州对我来说就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还记得最开始去西安上研究生的时候,家里人都会问我在那习惯不,我都会说放心,很习惯,西安很像郑州。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西安和郑州很像,正是因为和郑州像,所以没有距离感。
研究生毕业,义无反顾地选择和老公回到郑州生活。这些年在郑州,生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家。日子虽平淡但挺幸福的。
从去年开始,郑州好像就不再太平了。接二连三的疫情封控,百年不遇的720特大水灾,相信经历过的郑州人民还都记忆犹新。虽然一直都不太平,但是我们知道有国家在做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不怕。总感觉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指挥着一切,我们相信总会过去,光明就在前方。
可这次不知道是哪里不对了,从10月十几号开始,静默,封控,总是不期而遇。谣言,小道消息开始在郑州的上空蔓延。每天搞得人心惶惶。不知道哪些消息是真,哪些消息是假。以至于官方发布的消息也开始被群众质疑。当原本最应该被大家信任的官方发布,也遭到质疑的时候,我想,郑州真的生病了。
静默层层加码,拉走阴性人员去隔离,自己查到的核酸结果与防疫防控部门电话通知的结果不一致,等等这些乱像,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更加慌乱,茫然不知所措。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想要一个让人信服的官方回答,而不仅仅是一篇篇的发言稿。
郑州这座城市病了,但请对她对症下药!
请把那座熟悉的郑州还给我们!
当下的郑州,最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撕裂和误解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众号键指财经 ,作者键指财经
11月9日晚 摄于郑州
本文写于11月7日晚,当时刘书记新闻发布会所谓的“翻车”事件正在发酵。后来,围绕着刘书记和刘书记们,又发生了很多事,舆论到今天仍未停歇。
有人扒她和他们的“真相”,有人谈论对这个群体的各种意见,但一个事实自始至终在我们身边摆着:只要疫情防控不解除,这个群体就一直战斗在抗疫第一线,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是鱼与水的亲密关系,我们双方,需要好好沟通、好好相处,把静默期本就郁闷的心情搞得更糟,这不是每个人的初衷。
这样的事件也极为沉重地告诉我们,当下的郑州,最需加强信息发布和与群众的沟通,尊重并回应底层呼声,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像2020年年初疫情刚爆发时那样,上下同欲,互相理解支持,以合力尽快结束本轮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让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重燃,让民生经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们,要团结,不要撕裂和误解。郑州的城市精神,需要重塑。
撰文 | 周健
01/
11月7日,在郑州疫情防控正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有两个个体事件成了广大市民表达不满的出气筒:
一是11月6日郑州新冠疫情防控第三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基层社区的刘书记因说了一句“前几天我女儿十八岁生日,然而我却缺席了她的这场成人礼”,今早冲上热搜,指责声、谩骂声搅成一片,甚至于其女儿也开始遭受网暴;
二是郑州南三环外的一个社区以科学精准疫情防控的名义,向居民发出了一份出门登记表,其中包含“人口类型”“职业”“政治面貌”等条目,详细如政审,旋即引发批评性舆论狂潮。
两个事,都关涉基层主体,表面上看都属意外的“擦枪走火”事件。
但是,如果联系到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甲方”主体的身份,联系到老百姓对本轮郑州疫情防控举措和效果的普遍存在各种意见,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位基层书记和这个社区因自身言行的“不当”,而被当作群嘲对象,纯属必然。
而且可以预料,只要当前层层加码的疫情防控政策的惯性依然存在,只要本轮疫情未根本消退,那么,这样的事件还会接连发生,不少基层单位、干部和一线防疫人员还会继续“中枪”。
这些人和这些单位看上去有点“冤”。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不说那样的话、不做那样的事,岂不是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照本宣科说话、老老实实做事,不就“平安”了?
但实际情形却是,面对着群众“挑剔”的雪亮眼睛,“中枪”的,不是张三,就是李四;没有这事,也有那事;即便按照各种指令认真做事,也保不准会被挑出毛病。
我原来说过,精准防控,到基层,究竟有多少单位能完全做到?所谓的“精准”,标准和尺度都是什么?
只要疫情防控的“静默”漫漫无期,老百姓的情绪就是“火山口”,而这些人,就坐在“火山口”附近。
某社区的出门登记表,那么多的条目体现的是不是他们所理解的“精准”?本次新闻发布会,整场就刘书记所说的这一句话属于煽情的“亮点”,但谁能想到它会成为一点就着的“炮捻”?某一群体和某一群体之间的情绪对立,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我很同意一位专家所说的话,基层防疫人员很辛苦,我们要体谅他们,要理解他们。郑州静默快一个月,每个行政区、每个街道办、每个小区的工作人员也都忙得团团转,老百姓因为离他们近,也都看在眼里。
但是他们的身份还是有着一些不同,除了是要接受防疫的“群众”,他们还代表组织,代表政府,作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人的身份存在,因而在此非常时期,举手投足都受到不一般的关注:说出的话得体不得体?制定的政策举措适度不适度?对群众的诉求是否回应得及时、处理得到位?在突发事件面前是否展现出足够的人性温度?
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应对能力,但最起码,是要保持良善,要有耐心、同理心和共情心,不能有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要明白自己最根本的身份,也是一个群众,“何不食肉糜”的显性做派和隐型心态都不可有。
健康路外卖员
而整个社会,也要容忍和鼓励这些人多说一些带感情的话,也要给那些做了一些出格事情的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纠正错误或失误的机会,不可一拍到底、“人肉”致死。
02/
要知道开新闻发布会,最害怕从头到尾念稿,满场空话、大话,语言大而化之、没个性,就会让人脑袋大。
某种意义上,得给那些被选出来或被推出来做代表性发言的基层管理者以一些说错话、说出格话的机会,否则以后就会没人说话,或者敢于站出来说。
假如以后没有人能勇于站出来说,那么关于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还能开得成吗?或者即使开了,从头到尾都是照本宣科,念事先准备好的通稿,很少回答群众关切的问题,这样的会,还有意思吗?
过去,我们多是让“组织”站出来说话,而不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说话,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经常性地人人少责甚至人人免责。
所以,有时我想,郑州疫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刘书记的更多上级领导也应该站出来遛两步,面对公众讲讲话、表表态了。
金水区海滩街防疫
可惜,到目前为止,两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看到的多是基层和抗疫一线工作者那略显疲惫的身影。他们中的个别人,很不幸因自身言论的“不当”而成了人们情绪发泄的具体靶子(我并不认为这是所谓的“矛盾转移”)。
不是吗?面对这么大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隐藏在某种面罩之内,那么老百姓的情绪“火山”,只能是越积越大,谁撞上谁倒霉。
好的疏导方法,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让新闻发布会开得更多更务实,让更多的人站出来说话,并尽量多地说一些实话真话。
至于说话方式,那是技术问题,不能本末倒置、因噎废食。
11月9日晚 郑州人民公园
当下的郑州,最需加强信息发布和与群众的沟通,尊重并回应底层呼声,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像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那样上下同欲,互相理解支持,以合力尽快结束本轮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让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重燃,让民生经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我们,眼下最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撕裂和误解。
//////////
周健
荥阳人,工商管理硕士(MBA)
曾任《大河报》 首席记者、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宣传部副部长、
《企业观察家》杂志总编
现系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
河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
本文来自心比柠檬。酸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9236.html